同课异构显风采,思维碰撞同进步

春天

<p class="ql-block">  “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五月天是西关小学最美的时节!从5月24日开始,在郭晋莲副校长和王巧琳主任的主持下,西关小学展开了为期两周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中,三年级数学组的5位老师共同对同课异构做了解读。</p> <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5位数学老师经过研究选定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搭配二》做为课题。然后每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课堂上每个人各显风采,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老教师亢婧首当其冲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本节课重点突出,内容明确,节节相扣。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合理地使用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的目标重在通过搭配问题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体会有序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整个教学流程很清晰,都是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学生自己“说一说”,得到的,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老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方式,很好的落实了“有序思考”这一重难点。</p> <p class="ql-block"> 杨引花老师以课题搭配为话题,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历过的搭配,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通过画一画、连一连、及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接着通过大屏幕展示有代表性的结果(简单图形、字母、数字连线、文字表达的搭配方法)同伴互相分享思维,发现共同的优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本质 ——有序思考,引导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最后通过巩固练习、拓展让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完整过程,最终掌握搭配要做到有序、全面合理的思考方法。</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渗透数学化思想。由2种上装搭配3种下装的着装问题,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通过摆一摆、写一写、连一连,算一算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让学生经历由“物体”到“符号”(图形),再由“符号”(图形)抽象到“数”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并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设计了一个个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  唐玉春老师以小红的穿衣—吃早餐—回家三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展开教学,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唐老师在学生体会到只有做到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之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序搭配的方法,学生通知思考、操作,交流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固定上衣或者是固定下装,最后在展示环节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用图形或字母表示会更简洁,同时优化搭配方法。总之,唐老师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潘文霞老师的课整个教学流程很清晰,从设计搭配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到合作学习、探究方法,从实物图去摆,到学生抽象到用数字、图形代替连线,再到练习时总结出用乘法解答,都是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学生自己“说一说”,得到的,让学生体验“说数学”。最后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如“早餐搭配”巩固练习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老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方式,很好的落实了“有序思考”这一重难点。</p> <p class="ql-block">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加此次“同课异构”交流活动,我深深感受到团队的强大。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一节好课离不开一个团队的精心打磨。每一位老师做完课,教研组的老师就在一起讨论本节课的亮点,一起探讨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次锤炼,一次成长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切实体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内涵,此次活动也很好的诠释了教学中“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的意义。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语言,不同的教育机制便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学生

搭配

教学

数学

有序

老师

同课

异构

思考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