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来看全国新高考一卷作文题:</p><p class="ql-block">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class="ql-block">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p><p class="ql-block">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 <p class="ql-block">一问:泛谈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可以吗?</p><p class="ql-block"> 不可以。这篇作文本质上考察的思辨能力。好的体质,滥而用之,饮食无度,熬夜不息,不重锻炼,也会变弱。弱的体质,加强锻炼,辅以科学饮食,也会变强。</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好的体质,不必喜,要珍惜;有弱的体质,不必悲,积极锻炼就可以。</p><p class="ql-block"> 这篇作文,本质上让你谈的是:面对身体的强弱,该有怎样的心态和做法。</p> <p class="ql-block">二问:只谈针对身体强弱,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吗?还用引申谈该道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吗?</p><p class="ql-block"> 只谈加强体育锻炼虽然扣题,但是肤浅的。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以积极和辩证的心态看待身体的强弱,但是这个道理,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类似的逻辑。</p><p class="ql-block"> 例如,你出身富贵,看起来是“强”,但如果不懂珍惜,挥霍无度,没有能力,也会变弱。所以,不必因出身富贵而喜。</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出身贫寒,看起来是弱,但如能积极奋发,努力作为,也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会变强。所以,不必因出身贫寒而悲。</p><p class="ql-block"> 看待强弱的心态、视角和行为,才是最根本的;而体育锻炼,只是切入点,触发点。当然,命题者借此呼吁社会,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也是其意图之一。但从应试角度看,思辨能力才是核心。</p> <p class="ql-block">三问:如何处理体育锻炼和引申而谈的篇幅比例?</p><p class="ql-block"> 应该先谈面对体质强弱的正确心态、做法。要联系现实来谈,举出一些正反例子,予以评析。</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还可以深入谈,例如,有的同学知道身体需要锻炼,但就是不去践行,缺乏自律。还可就此再深入谈学校在这方面,怎样积极推动。</p><p class="ql-block"> 此外,体育锻炼的意义,也不只是体现在强身健体上,还可以磨砺意志,让你积极奋发,乐观向上等等,既强体,还强心。</p><p class="ql-block"> 这块内容要谈充分,在此基础上,再引申递进,谈在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也需要有科学心态,辩证思维,需要积极作为。</p><p class="ql-block"> 个人感觉,引申部分可占三分之一篇幅 ,对半开也可以。</p> <p class="ql-block">四问:如何理解“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p><p class="ql-block"> 就是身体生而孱弱,可能是上天故意设置,以此诱导我积极作为,改变自我,磨砺自我。</p><p class="ql-block"> 说的还是不要因此悲叹,而要以积极的视角和心态看待强弱。</p> <p class="ql-block">五问:可以引申联系宏大素材来谈吗?</p><p class="ql-block"> 可以。例如,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时,就几十人,可谓生而弱,但共产党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成为有九千多万党员、领导中国日益进步与富强的大党,可谓“强”。</p><p class="ql-block"> 再如,美国国力是强大,但以此自喜,以此自傲,破坏国际秩序,挑起争端,也势必会变弱。</p><p class="ql-block">六问:该作文试题,体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对下一届高三作文备考,有哪些启示?</p><p class="ql-block"> 从时代素材着手,从热点素材着手,</p><p class="ql-block">考察学生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看待自我,看待社会,这应是命题者用意所在。这个指导思想同样可以用于未来的命题,所以,学生要关注时代话题,要训练提升思辨能力,要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就是今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下一届高三学生作文备考应遵循的原则之一。</p><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山东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 张庆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