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德:在中南海和毛主席同桌吃饭

福全

<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1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闭幕后,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怀仁堂与全体代表共进晚宴。一个男子身着“工装”,在宴会厅四处张望,看上去很是焦急,全国总工会领导上去询问,得知他找不着自己的座位,就直接将其带到了1号桌。</p><p class="ql-block">这名男子就是1951年10月被评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的郭树德,任“毛泽东号”机车第三任司机长。待到坐稳,他往对面一看,桌子上摆了“毛泽东”的席卡,他又兴奋又难以相信眼前这现实,竟然能和毛主席同桌!在这样一个郑重的场合,他的心噗噗地跳,激动的泪水在眼眶打转……</p> <p class="ql-block">那是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号”机车第二任司长李永调任至铁道部总工会任副主席,郭树德才27岁,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选为第三任司机长。他有自己一贯的工作作风,勤恳专注,在他的积极带领下,全机组的成员都参与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当中,大家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屡次刷新工作成绩。1951年,在建党30周年的前夕,“毛泽东”号机车组9名成员全都加入了他们的信仰——中国共产党。并且联名写了封信把这个好消息带到中南海。</p><p class="ql-block">说起“毛泽东号”机车,就不得不说一下它的传奇历程。</p> <p class="ql-block">1941年,日本人在中国大连建造了最后一台蒸汽机车,一度运行于哈尔滨机务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军在溃逃之际大肆破坏机务段的设备。而当时中国的制造技术尚不发达,仅剩下的几台机车被铁路工人们视为国家珍宝。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拆散其中的一台名为304号的机车,并把大的架子隐藏在肇东站的安全线。</p><p class="ql-block">日军完全撤走后,哈尔滨的机务段上只剩下了几个破烂不堪的蒸汽机车,有时还无法顺畅运行,更不用说满足战时的运输需求。就在此时,哈尔滨机务段机车的整备司机陈捷三,突然想到了那台“躲”了近一年的机车。</p><p class="ql-block">1946年,陈捷三开着其他的车,一路颠簸,硬是把这个“散了架”的304号机车“扛”回架修库。在他和郭树德等多名工友近一个月的日夜兼程抢修之下,一台崭新的蒸汽机车问世。在哈尔滨机务段任军代表的宋力刚提议,用毛主席的名字来命名此车,寓意共产党就是革命的火车头!此想法一出立刻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10月30日,东北铁路总局召开大会,哈尔滨段局长刘居英在会上正式宣布此车被光荣命名为“毛泽东号”。</p> <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号”机车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疾行在东北战场,运输支援一线战士们的急用物资。包括郭德树在内,大家舍命轮换驾驶。在辽沈战役获得胜利后,22岁的郭树德获得了“支前特等英雄”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号”随解放大军进京,落户丰台,以后的近半个世纪,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被人称赞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先行官。这与郭树德等一代工人先锋的努力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这时,会场上响起欢迎毛主席进场的掌声,郭树德看着眼前这位伟人,钦佩不已,想起来自己口袋里还揣了一本《毛泽东选集》,想请毛主席签个名,但是他紧张得不知怎样开口,只能欲言又止地看着毛主席,毛主席认出来自己接见过的这位火车司机,主动走向他,郭树德赶忙拿出书来说:“主席,我想请您签个字。”毛主席欣然拿起笔在扉页上写下“毛泽东”三个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这本世界上唯一一本毛主席亲自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现存为中国革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52年,郭树德不舍地离开了陪伴他一起奋斗了近7年的“毛泽东号”机车,1985年,郭树德离休,每次提到此事,他就十分感谢党给予他的荣誉,并认真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p><p class="ql-block">2000年,“毛泽东号”机车第三次换型,改用东风4D型内燃机车,车号1893,以毛主席诞生年份命名。2014年,车前镶嵌着铸铜喷金的毛主席头像的第六代“毛泽东号”,驶向湖南,正式开启客运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