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中旬,我开启了贵州省内自驾游行程,历时十三天;行驶3465公里;环游贵州全境九个州市。贵州喀斯特地貌的魅力风光,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配图格凸河风光) 用“地无三尺平”来形容贵州的地貌真是恰如其分,看看这张贵州地貌图,皱褶度酷似一块核桃皮。 正因为这样的地形,让贵州无处不风景;到处有岩溶。贵州名副其实的拥有了“岩溶王国”的美誉。(配图织金洞霸王盔) 生活在贵州的人总是跟大山深处紧紧相连,在改革开放之前道路交通成了贵州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1991年贵州第一条高速公路(贵黄始高速)的通车,从此贵州的高速路网建设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配图荔波漳江小七孔跌水) <p class="ql-block"> 正是有了当下的贵州高速路网,才有了我今日的十三天环游贵州九州市的行程。若只依靠过去老旧的盘山公路,环游贵州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半月以上吧。所以,我在贵州旅行的十三天里,景区的魅力和高速公路上桥梁隧道的宏伟都深深吸引和震撼着我,虽然是独自驾驶,但并没有孤独之感,因为内心充满着对前方的期待。</p> <h1><b><i>猴耳天坑</i></b><br></h1><h3> 在贵阳城区东北方向的开阳县有一个名为猴耳的天坑,距离市区约90公里。像猴子的耳朵?没错,外形酷似猴耳。在贵州,所谓“天坑”其实就是大面积坍塌的溶洞而形成。这张图片是《航拍中国第三季-贵州篇》的截图。</h3> 我只能站在猴耳天坑的下面向上拍摄,在与航拍相同的拍摄角度下,也能拍出“猴耳”的模样。 但换个角度就会拍出不同造型的天坑。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猴耳天坑的断面上有两条悬索桥。这正是近几年天坑成为网红打卡地主要原因。猴耳天坑的旅游资源和名气相对于贵州其它景区还是逊色不少,景区经营者为了吸引游人特别是年轻人,投资兴建了高空蹦极和超级大秋千等惊险游玩儿项目,这两个悬索桥就是为探险的游客服务的。只因现在是淡季,玩儿此项目人寥寥无几,我本人也没那个胆量。 不过,在我离开之前还是看到了“勇者”的身影。 在“猴耳”内行走,确实有“毛茸茸”之感。这里的植被非常茂密,但并没有粗壮的枝干,仿佛植物也在“刻意”营造着“猴耳茸毛”。 在猴耳天坑内还流淌着一湾地下水,在引导告知着人们里面还有一个岩溶世界。 在水上坐着游船看溶洞还是头一回。 虽然这里的溶洞规模和数量只能用渺小来形容,但从溶洞的痕迹和残留的石笋,你可以想像若不是大面积坍塌,这里将会呈现出怎样规模的溶洞景观啊! <h1><b><i>梵净山</i></b></h1><p class="ql-block"> 十几亿年的容貌太久远,一座孤岛的变身够奇特。梵净山的岩体成份主要是坚硬的变质岩,与易溶于水的石灰岩相比,受风雨侵蚀很小,所以山峰的身材虽瘦小,但在亿万年里外形却变化很小。图片为《航拍中国》截图。</p> 我与名山似乎只有雨雾之约。去年登南岳衡山逢雨雾,今年登梵净山又逢雨雾,一路上蒙蒙细雨弥漫着雾气,犹如驶往前方的仙境。 上山后,雨不怎么下了,但却大雾弥漫,一切景观皆朦胧。 被命名为“万卷书崖”的层状巨型岩石在迷雾之中也只能看清楚右侧顶部的斗笠状层状岩体。 “蘑菇石”可以说是梵净山的标志性景观,高度约10多米,上宽下窄的两块岩石落在一起形似蘑菇,故此得名。千万年里的“蘑菇石”彰显着梵净山的风骨!<br> 幸好我上山的目的只是为了观赏“万卷书崖”和“蘑菇石”,无其他奢求,也算不上什么遗憾。<br> <h1><b><i>镇远古镇</i></b><br></h1><h3> 去年1月初升级为5A景区的古镇,对外来车辆的管控有些奇葩,只能在晚上21:00进入,白天驶出不限时,据说之前是22:00驶入。若是为了保护古镇应该不让进才对啊,如下文将要介绍的千户苗寨,游人车辆是不能进的,苗寨配有公共摆渡车。来的早的游人车辆只能在古镇外围游荡兜风,于是当机立断将住宿改在了城外。晚上再进古城观夜景。</h3> 穿越镇远古镇的舞阳河在古镇内舞出了她婀娜多姿的“S”形身段,让这座山水小镇多了一份妩媚。 古镇的灯光秀还是可圈可点的,下面再给大家呈现几幅古镇夜景图片。 <h1><b><i>千户苗寨</i></b><br></h1><h3> 清晨的千户苗寨被云雾笼罩着。</h3> 大约一千年前,有一批苗族人来到这里安家。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加,原本在这里安家的十多个苗族村寨渐渐连在了一起,形成了“千户苗寨”。据有关资料统计,千户苗寨现有的注册人口约6000多人,从山寨角度来讲,可谓大型山寨了。 我特意选择了带有露台的房间,开阔的空间有利于观景和拍照。 在露台支好三脚架开始捕捉我想要的场景。这是千户苗寨里的一所学校,有学生正在操场上体育课。 拉近镜头细看苗寨建筑。 这户苗家外面的杂物比较多,也是部分苗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吧。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光鲜亮丽的一面总是给别人看的,随意自在的生活方显得的舒坦。 还有不少正在建设中的苗家房屋,或是家有添丁?或是迎接游人?反正肯定有需求。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千户苗寨中的西江苗族博物馆就是担此重任的场所。 博物馆内陈列着苗族人生活风俗习惯的各种展品,有节庆;有服饰;有祭祀;有乐器;有建筑等等,但我对吊脚楼的设计挺感兴趣。 苗族乐器芦笙的品种还真少。 在苗族的团体表演中,我们看到和听到了芦笙的特色与魅力。 现在,为了旅游市场而开发出的古镇、山寨等沿街的店铺比比皆是,千户苗寨也离不开这个套路。不过既然来了也就例行公事的扫扫街吧。 穿越千户苗寨的白水河沿岸景致还是不错的。 美女们穿上苗族服饰美美的对着镜头,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瞬间。 夜幕降临,苗家人用一盏盏灯光勾勒出千户苗寨的灯光秀。 我站在房间露台凝望苗寨的夜晚,仿佛感受到苗家人的每一盏灯光都像一只眼睛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同时也为旅行者营造出一个美丽的夜景。此时,只想坐在露台,一杯茶一本书任时间流淌。 <h1><b><i>荔波漳江</i></b><br></h1><h3> 据说荔波漳江的魅力创造了“石头上生长的绿色奇迹”,同时也有“水上森林”的美誉。</h3> 荔波森林的植被非常茂密,加之地下河忍不住寂寞的出来“放风”,绿色植物与涓涓流水演奏的“交响曲”从此生生不息。 小七孔景区是有名的网红打卡地,小七孔石桥更是火爆。 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石墩的本色,因为绿色和水流已将它美成了“仙境”。 不仅仅是“水上森林”,连树干也随着流水生长,定格在妩媚状态。 喷涌的水流无处不在。在山间、在路边、在水塘尽情的舞动着。 流水表演的精彩之处当属她营造出的姿态各异的跌水。 下面就给大家呈现一组美丽的跌水。 虽然在这里流水看似主角,但石头也不甘寂寞的展示着自己。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莲藕石桥”就是一个例子。人们可以在上面自由的行走留影,并近距离观赏跌水的模样。 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个被我称之的“莲藕石桥”美丽石头。 没人的时候是这个样子。 近距离看看这个巨型“莲藕”孔。 岩溶地貌的贵州,溶洞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小七孔景区内也有一个名为“天钟洞”的小型溶洞,这个溶洞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那就是这个直径近三米的天造大钟巨型石笋。溶洞貌似独立运营,套票不含,需要单独收费,但每人8元的价格也不贵。 大钟的形成距今已有二十几万年。据资料介绍,这个溶洞早期是一个地下河的通道,随着地下河下沉改道,溶洞逐渐形成。 这个溶洞还有一个名为“天地吻”的大型石笋。 这个方向看更显得宏伟壮观。<br> <h1><b><i>格凸河风光</i></b></h1><div><b> </b>(请看中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