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兵宣传队

王荣远(深情老五)

<p class="ql-block">  垮越时代的名字,却留给了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博山城里的这些孩子们,在动荡的年间里,演释了他们一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岁月。“红小兵”替代了“少年先锋队”的光荣称号,成了后文革时期的产物,风靡一时。那年代能进入红小兵的行列,对于那些出身不好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奢望。</p><p class="ql-block"> 博山区红小兵宣传队的诞生,适应了当时的潮流。无论是县区地市都有它的存在,当年“济南市红小兵宣传队”在博山人民剧场的商业演出,也是一票难求。当然我这个不起眼的红小兵队员却看了两场,因为我爱好。</p><p class="ql-block"> 隆冬腊月的山城,在城乡郊区的每一个角落里,总有那么一些孩子,晨练习武,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性格,令我刮目相看。在北岭村的场院里,在学校的操场上,在工商联礼堂的舞台上,在工人文化宫的广场里,展览馆一旁。脱掉冬衣行装,轻如骄燕,挺如雄鹰,在没有音乐的条件下,用内心的记忆思维,揣摩那剧情的感人场面,迎接那舞台上一分钟的亮像。</p> <p class="ql-block">  委屈与磨难在这些孩子身上成就了后天的茁壮成长。酷署的三伏天,一身冬装的小杨子荣及他的伙伴们,顶着烈日炎炎,一幕幕令家长心疼的场景展现在观众的身旁。这些红小兵们和那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们,填补了当时社会群众文艺匱乏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博山区红小兵宣传队的组成人员,主要以大街、新建二路小学宣传队为主而建立的。也是在博山城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所小学。工人文化宫与博山人民剧场相隔不过百米之多,这也就奠定了博山最繁华地段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每逢佳节,专业与业余剧团宣传队进入最忙而又辛苦的日子。拥军爱民慰问演出,深入基层宣传演出。不管风霜雪夜,不顾山高路远,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人民的心中。这种乌兰牧骑式的宣传队,在通迅不发达的历史年代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博山的这些孩子们在特殊的岁月中,经受了磨炼与考验,小小的年纪却吃尽了与同龄人不同的苦头。人们常看到他们在舞台上的风光潇洒,看不到他们台下的苦乐年华。童年的记忆中很少有父母的陪伴,赴外地慰问演出和大人们一样住宿军营,梦里喊出了爸爸妈妈,泪水腮边常挂。</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博山大街、西冶街、税务街,南门、南关、西关、北关、东关及龙泉寺十字路的孩子们。虽出生在同一个年代,但家庭状况却大不相同。豪门后代的有,琉璃世家的有,陶瓷窑匠子弟的有。在我们小时候看不到差距,只知道父母他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为家庭的日子而奔搏。每个家中的父母亲都会做一桌好菜,逢佳节来临,他们都拿出拿手的好菜招待客人。博山人的家中都有一个“半把刀”的厨师。</p><p class="ql-block"> 博山红小兵宣传队的孩子们,走在大街上也不时有同龄的孩子们投来羡慕的目光。记的那些年头,我家与候平顺老师家是邻居,他的那些爱好文艺的小学生经常光顾他家,大街小学的文艺人才在博山最为突出,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们依然活跃在各种舞台上。这些成就,该与候平顺老师的艺术熏淘,有着一定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博山这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里,有着许多的故事耐人寻昧。从博山几个古老的街道上,都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要说官宦人家在大街,评说工匠之家在西冶街,税务街当属设局征税之地,也是在全国找不到的以税务而命名的街道。历史上大街,“孙廷铨”当属重量级的人物,他给博山带来近代文化,文明,美食的兴旺发达。张敬涛等共产党人点然了博山革命的星星之火。蒋洗凡留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博山的历史。在大街当代能人,军中、将、校层出不穷。在国际舞台上的管理精英,就有出生于大街,淄博一中的校友刘持金先生,先生也是当年博山文艺艺术方面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夜已很深了,红小兵的演员们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演出排练,冬季的博山乍就如此寒冷。一身大汗还没有消退,穿上一件蓝色的棉䙈,迎着呼啸的北风,穿过大街胡同,回到了家中。弟妹们已进入梦乡,母亲却静静的站在门旁,等待着儿子回家。“娘!我饿了”,“饭在炉台上”,一个煎饼汤,一块红萝卜酸咸菜,吃着真的好香。贫困的年代,生活上的匮乏,这是我们心情最好的一段时光。</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了,我们还能把那些年的事一一回想。在山城的每一个角落里,谁都有一段往事,它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美好的梦乡。今天红小兵们都已是暮年,分布在四面八方。红小兵宣传队的队员们那段历史,才使的小说《奎虚阁》写的那么真实的少年时光。大街蒋家后辈的女儿在《抗美援朝》中的出色演艺,让一代伟人之后更加令人敬仰。红小兵的队员们在博山创作一个时期的辉煌,到现在也还能在我脑海中深藏。他们又一次相聚博山,又一次站在了“工人文化宫”的舞台。来一个大跳,摆一个造型,留下这美好的时刻,也为下一次相逢留下灵感,争取创作一台博山文艺的“老汤”,不负今天的欢聚一堂,给山城增加一篇新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