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己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p><p class="ql-block"> 这是《平凡的世界》开头的一段话,一段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文字。读一本书,吸引人的首先就是开头,就如同听一部小说,朗诵者的声音须得先入耳,而后方可入心,否则,入耳即是聒噪,听下去都是难事,更毋论入心了。</p><p class="ql-block"> 初遇《平凡的世界》,是在1994年的6月底,那是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两周,所有的课程已经全部结束,剩下的两周时间要用来完成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奔走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之间,而作为一个理科生,去图书馆无非就是查找资料来完成毕业设计。偶有一日,查找资料时,突然发现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顺手拿起翻开了第一页,很快读完了第一段话。当时也没有怎样地吸引到我,只是接下来的那一段关于原西县高中吃饭的场景,瞬间触动了我的回忆。那种场景不仅仅是在贫瘠而又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演,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都会有类似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寇店乡中读初中的时候,同学们都是自己带干粮去学校,每次带的干粮都是定量的,每周三下午还要步行回家取一次馍,每顿饭吃的干粮定量,不敢吃多了,吃多了就不够了,菜都是自己家里腌制的咸菜,一次去带一小玻璃瓶,够吃三天。还记得寇店南部像韩寨等村的学生,有的还用蒸熟的红薯代替干粮。当然也有家庭条件好的,大都是干部子弟。后来高中去了偃师四高,那时候家里的粮食已经够吃了,可以把麦子带到县城,交到面粉厂,然后拿着交麦的条子到学校换成饭票,用来买饭吃。当时四高的吃饭场景是三五人打了饭之后,蹲在操场上开吃,那时候的操场都是土地,风一刮尘土会飘到汤碗里,不过用筷子一划拉,继续喝,是很平常的。当时的菜也分为三类:白萝卜、胡萝卜、豆芽。豆芽就相当于甲菜,胡萝卜相当于乙菜,白萝卜当然就是丙菜。</p><p class="ql-block"> 简单翻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节,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觉《平凡的世界》中有自己的身影在里面,儿时记忆里的片段在《平凡的世界》中时时闪现。不再犹豫,果断借出,白天搞毕业设计,晚上熬夜看《平凡》,越读越被里面的情节所吸引,赶三赶四,挑灯夜读,终于赶在毕业离校前,把《平凡的世界》三部全部看完。</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但是它给我的震撼和感触却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灵深处,以至于让我十年后与它第二次重逢,开启了我永读不厌的《平凡》读书生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