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当总参谋长时,配备的11位副总长都有谁,为何一大半没来上班?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粟裕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他位列十大大将之首,20岁那年就加入共产党,同年参加了近现代史上十分有名的南昌起义,从此开始他的军旅生涯。1954年,在经过无数战役、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总参谋长一职。</p><p class="ql-block">这本是件正常的事,粟裕大将的能力大家都看得到,由他来担任总参谋长一职是非常适合的。然而令人惊掉下巴的是,中共中央竟然给他配了足足有十一位的副总参谋长,其中不乏其他的大将。更令人吃惊的是,这十一位副总参谋长(以下简称副总长)有七位都未能到任。</p> <p class="ql-block">一、总参谋长上任,居然有十一位副总长</p><p class="ql-block">粟裕这一生打过的大小战役无可计数,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新中国成立以后,便由他负责解放台湾的工作,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国际形势如风云变幻,我国错过了最佳的解放台湾的时机,粟裕准备了一年之久的攻台计划也永久搁置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赶上了抗美援朝,主席本是属意粟裕出征朝鲜,然而粟裕这会儿身体已经大不如前,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并发,实在吃不消远赴国外征战沙场,便去了青岛疗养,可惜当时国内的医疗技术有限,粟裕疗养了一阵并未好转,于是经过中共中央的批准,他将希望寄托于当时的老大哥苏联,去了那里求医,到了1951年9月才从苏联回国。</p><p class="ql-block">回国后的粟裕身体有所好转,于是中共中央将他安排到了总参工作,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第二副总长和人民革委会的副总长。</p><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已经在人民革命军委员会工作了2年的副总参谋长粟裕被主席找去谈话。主席向他传达了中央军委让他担任总参谋长的这一决定,粟裕大吃一惊,连连摆手表示自己不能胜任,但主席非常坚决并肯定地说道,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p> <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通知下达,文件中清清楚楚地写着:粟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在这一行的下面,则是十一位副总长: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韩先楚、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还有黄克诚。</p><p class="ql-block">这十一位副总长里,李克农、陈赓、张爱萍与张宗逊是有到总参报到的。根据张爱萍的儿子张胜所著的《父亲张爱萍》一书,里面关于和平年代的总参谋部的回忆这一段,就有提到真正到总参上班的只有四位,那就是负责情报工作的李克农、负责训练的张宗逊、负责作战的陈赓,以及负责军事行政的张爱萍。</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p> <p class="ql-block">这四个人里李克农还另有兼任中共中央调查部,他身体也不太好,在抗美援朝时,他是拖着病体负责朝鲜战场的情报与最后的停战谈判工作,可谓是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日常能处理的工作有限。张宗逊也兼任军委军校部部长,他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在军校的训练那里。</p> <p class="ql-block">二、在国防部上班的副总长和半途来当副总长的校长</p><p class="ql-block">而张爱萍呢,虽然有在总参上班,不过他却足足晚了五个多月才去报到。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在浙江东部还有很多岛屿都没有解放,张爱萍作为1949年就组建了海军部队、担任华东区海军司令员的人,无疑是最能在海战上发挥作用的。</p><p class="ql-block">他为了解放这些岛屿,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和登陆训练,粟裕多次喊他到总参上班,他都是一句话,等打完再过去,海军这边还走不开。1955年1月,我军对大陈岛进行了轮番的猛烈攻击。紧接着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很快又解放了一江山岛。</p> <p class="ql-block">1955年3月,张爱萍终于到总参报到。他和张宗逊同是红3军团的,一个是红11团政治委员,另一个则是红10团团长。众所周知,红3军团是彭老总领导的,张爱萍和张宗逊都曾是彭德怀手下将领,而当时总参和国防部都在同一栋楼里,粟裕考虑到张爱萍曾是彭德怀这个国防部长的将领,便时常让他直接向彭德怀汇报工作。</p><p class="ql-block">于是张爱萍成了经常到楼上国防部汇报工作的副总长,久而久之,为了工作方便,彭德怀干脆让张爱萍搬到了国防部的办公层,就这样,张爱萍虽然有在总参上班,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只能在楼上国防部看到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位在总参上班的是陈赓。这位大将也是能者多劳,忙得脚打后脑勺,当年从越南战场上下来不久就去了朝鲜战场,但由于身体缘故,在朝鲜战场上待的时间不长,都是断断续续打仗,最后一次去朝鲜战场还是为了代替彭德怀。当时彭德怀的身体也吃不消两年的战场生涯,一度出现了许多毛病,无奈之下只好回国治疗,陈赓就这样暂时代替了彭德怀主持整个朝鲜战场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主席让陈赓从朝鲜回国,把另一个重担交到了陈赓的手上,那就是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毕业、同时也是拥有三杰之一美称的陈赓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p><p class="ql-block">于是陈赓就这样走上了艰难办学路,第一步便是学院选址。陈赓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我国各个省市逐一调查,才最终选定了哈尔滨。在中央的批准下达后,他不顾自己身上还带着伤,每天都要去学院的施工现场看看,他实在非常看重这所学院。</p><p class="ql-block">陈赓曾经把知识分子与部队干部比作支撑学院的两大柱子,部队干部是抽调好了,知识分子就难找了。当时新中国成立还没几年,偏偏又赶上了抗美援朝,国力消耗得厉害,人才也十分难得。陈赓亲自请教了教育专家,将各个大学的知名学者一一记录在册,然后为了拿到借调批准,一天天地等在总理的住处。</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哈军工</p> <p class="ql-block">这倒不是说总理不给批准,而是总理实在太忙了,每天不是接见这位便是接见那位,陈赓跑了好几次都没见到总理的人。终于有一次,陈赓在国务院见到了会议期间出来上厕所的总理,赶忙把名单递给总理让总理给批准了。</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1日,哈军工正式开学了。为此忙前忙后的陈赓院长,一直在超负荷工作,终于是支持不住病倒了,然而他在休养过后,又立刻投入了工作,在1954年10月,被任命为副总长,成为了粟裕总参谋长这十一位副总长的其中一位。</p><p class="ql-block">这里顺带一提,当初向主席与总理推荐陈赓来负责筹建学院的正是粟裕本人,这二位乃是感情甚笃的知己好友。陈赓在兼职副总长期间,因军事工程学院已步入正轨,不需要他事事亲力亲为,于是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总参工作,他与粟裕之间也无话不谈,相处和谐,是合作共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哈军工</p> <p class="ql-block">三、老部下未能入京一同工作</p><p class="ql-block">说完了到任上班的四位副总长,再来说说剩下几位未能到任上班的副总长到底是为什么无法到总参上班。</p><p class="ql-block">首先是韩先楚和许世友,这两位呢,都是粟裕的老部下,感情很好,但遗憾的是这两位虽然担任了副总长一职,却实在分身乏术,不能入京与老领导一起工作。</p><p class="ql-block">韩先楚当时在干嘛呢,他在沉迷学习。早在1953年,组织就给他配了一位大学生作为秘书兼文化辅导员,就算人在生病休养中,也绝不停下学习的脚步。在当年举办的高干文化速成班里,他的语文数学都达到了高中水平,并圆满毕业了。</p> <p class="ql-block">韩先楚</p> <p class="ql-block">1954年,他进入了刘伯承所筹建的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是的,这所学院是苏联顶级军事学院伏龙芝毕业的刘伯承所筹建的,和陈赓的军事工程学院一样,都是为我国培养军事人才。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韩先楚的病其实并没有好透,他常常听着课就开始胃痛,讲课老师都看不下去了让他去休息,可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硬是忍着痛坚持听课。</p><p class="ql-block">韩先楚在南京军事学院刻苦学习了3年,自然也就没办法去总参工作,只能在必要的时候去开个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不过在军事学院学习的3年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以后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韩先楚当时在南京学习,许世友当时也在南京,他是华东的第二副司令员,也是南京军区的司令员,更是总参的副总长。几个职位扛在肩上,可想而知许世友有多忙了。而华东地区自古多为富庶之地,几个沿海省市更是重中之重,许世友肩上责任重大,无法轻易离开。和老战友韩先楚一样,他也无法到总参工作,只能远程给一些建议。</p> <p class="ql-block">许世友</p> <p class="ql-block">四、身兼数职的副总长们与铁道上的副总长</p><p class="ql-block">杨成武、邓华、彭绍辉这三位也是身兼数职。就比如杨成武,他虽然人在北京,但却是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京津卫戍区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防空部队党委书记,可以说,首都的安危与首长的安危都需要他来保卫,兼职副总长也只是个挂名。</p> <p class="ql-block">杨成武</p> <p class="ql-block">邓华也是如此,抗击美国援助朝鲜的战役结束后,回到国内的邓华担任了东北的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还代理过司令员、还有沈阳军区(原东北军区)司令员,主要工作都是在沈阳军区,对军事训练抓得很紧。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他也丝毫不放松。</p><p class="ql-block">彭绍辉则是人在大西北坐镇。当时西北那边是六个军区之一,贺龙担任司令。彭绍辉1952年起就担任军区参谋长,之后升任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到了1955年,又任粟裕总参谋长的副总长,还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数职在身,实在无法到总参上班。</p> <p class="ql-block">邓华、彭绍辉</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比较特殊,他倒不是身兼数职,是因为实在缺不了他,这位副总长就是王震。1954年王震从新疆搞建设回来,在听说我国需要修一条铁路来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后,他立刻向中央表示他以前曾是铁道委员,他可以担起修建铁路的任务。</p><p class="ql-block">于是王震转为铁道兵司令员,将铁路局从北京搬到了铁路施工现场去,带领着建设队伍的同志们,耗时9个月,建成了全长318.3千米的黎湛铁路,这对于当时技术低下、装备落后的中国铁路来说,简直是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王震</p> <p class="ql-block">五、第一副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位副总长黄克诚,和以上的副总长都不太一样。1951年,在粟裕当上副总长的次年,黄克诚也到总参当了副总长,这二人原本都是新四军重建时的师长,此时又成了同事。在粟裕升任总参谋长后,黄克诚也成了第一副总长。</p><p class="ql-block">但是黄克诚同时也兼任国防部的副部长、军委秘书长,而且还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需要协助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做好国防部的工作以及协调各个部门的军费分配。大量需要处理的事务压垮了黄克诚,他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病倒了。但他并没有去疗养,而是一边治病一边工作,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1958年,粟裕卸任总参谋长一职,由军政全能、且有副总参谋长经验的黄克诚继任。</p> <p class="ql-block">黄克诚</p> <p class="ql-block">主席曾对粟裕说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于是47岁的粟裕在升任总参谋长后,中央给他配了十一位绿叶扶持。一路纵览下来,这十一位副总长虽说大多数身兼数职且不能到总参来上班,却也已经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了。那个时候的中国,可谓是从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人都当做十个人来用,多少将领忍着一身伤痛日夜工作。</p> <p class="ql-block">而少数几位在总参上班的副总长,也非常地和谐,就像张爱萍儿子的回忆里说的那样,也会有争论,但从来不计较,有时开会开晚了,就一起去打牙祭。这真是非常美好的时期,纵然再苦再累,也都是为了新中国的明天一同拼搏。</p> <p class="ql-block">图文转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