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匆匆,又到一年端午时。记得,我刚嫁入老陈家那会,跟婆婆学会的第一个拿手活,就是包粽子。没曾想多年以后,我这个伪厨娘,居然凭借这一手艺,俘虏了众多吃货的心。当然,也包括老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婆婆包的粽子不简单,它是有灵魂的。且不说料足味美, 每一道材料和工序背后,都有一段光阴的故事,蕴涵着某种难以忘怀的情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粽叶,是我们全家人去年暑假到广西柳州探亲时摘的。婆婆用衣架把粽叶挂在阳台上晾晒,瞬间给我家增添北方挂烟熏肉的即视感。经过一轮冬去春来,今天取下粽叶打开一看,已长出些许白霉菌和小黑点。于是,婆婆把粽叶放在热水里泡上一晚,第二天再用干净的毛巾,把粽叶一张一张摊开擦洗一遍,直到泡粽叶的水清澈为止。清洗粽叶,往往是最费时的一道工序。其实,我们大可从市场直接买回新鲜粽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然而,透过这青褐色的粽叶,我仿佛能看到广西姨婆那慈祥和蔼的面孔。这粽叶渗透了亲人盛情难却的心意,用它包出来的粽子,会不会更添人情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洗好粽叶,整齐摆好沥干。婆婆便与公公一起到市场去挑选馅料。听说,糯米要挑价格适中的,口感最是弹牙;五花肉须是隔层的,肥而不腻;红豆代替绿豆,香味浓;腊肠首选煌上煌,爆炒鱿鱼虾米提味,加上两片陈年老冬菇……粽馅算是准备得差不多了。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一种有着特殊气味的叶子——蛤喽叶。老陈去野外摘回新鲜蛤喽叶清洗干净后剁碎,把它炒香再和糯米、红豆、花生油、适量食盐搅拌均匀以备用。每当此刻,香飘四溢。满屋子都充斥着童年端午节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一提的,还有从广西远道邮寄而来的板栗。去年暑假,我们到广西探亲。第一次见到长在大树上的板栗,外面被一层硬刺紧紧包围,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刺猬。兄弟俩兴奋地挎着篮子捡着板栗,夕阳余晖斜照小孩灿烂的笑脸,顷刻间时光里开出一朵柔软的花……把这朵幸福的童年花,慢慢揉进糯米粽里,吃起来是不是特别香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小粽子,满满情怀。看到那一卷白色的尼龙线,是否感觉似曾相识?对了,那是婆婆从新买米袋包装上拆下来的线,把它一截一截地接驳起来,好不容易才攒成一团。这个小白团,见证着一代人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用它来包粽子,寓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这样的粽子,吃起来特有中国味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逢端午,老陈同志都嚷嚷着要包粽子。尽管包粽工序繁杂,可我们也因此乐此不疲。与其说是嘴馋,不如说是在怀念老母亲的微笑与糯米飘香交错的时光。端午在即,我还想再一次给班里的孩子们每人包一条老陈家牌的粽子,看着他们吃得欢的小样,感觉很满足。不知日后,他们是否也会在每个端午飘香的日子,轻轻地把我想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并不擅长下厨,却十分乐意把这门包粽的手艺传授下去。唯愿传统文化浸润着幸福童年,在孩子的成长记忆中,留下一种属于家的独特味道,一个属于舌尖上的伟大中国,一份亘古不变的民族情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