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针?!呵呵

飞越红尘

<h3><br> 麻醉科医生,大众眼里的麻醉师。大众不懂也就算了,连正规医疗单位里的工作人员也麻醉师、麻醉师这样叫着,显得忒不专业的样子。<br> 这个麻醉科医生工作是不是打一针就了事?首先这一针是打的什么?哈,傻子都知道,自然是麻药了。对,加十分。请听第二题:麻药有什么用?麻药的作用,作用……em……打过麻药不就睡着了么,还有就是不痛了……再还有?还有什么?<br> 总结陈词,这位选手作为非专业人士,对麻醉方面的知识已经是非常了解,可以说是优秀级别了,有没有兴趣来麻醉科上班,做一个专业的麻醉科医生哪?(选手回身与亲友团商议……待遇太差……没地位……加班……然后对主持人坚定地摇头:麻醉很重要,我怕自己不能胜任。)<br> 是药三分毒,麻药有七分。一针下去不省人事、四肢瘫痪,能不毒么。“睡着”,呵呵,在身上割皮剐肉都不知道了,这还叫睡着么?来,睡个我看看。<br> 厉害的麻药自然管理就要严格,专人、专柜、专锁、专处方、专册登记、专交班管理,领取,使用,残药废弃等等,都需要双人才能进行,使用者需要在处方权外额外考取麻醉处方权。连个空安瓿都巴巴儿当宝一样收起来,搞得像茅台酒瓶子一样。<br> 这么厉害的麻药打下去就不怕万一么?怕啊,当然怕。有句话说得很形象:麻醉要么不出事,出事的话非死即残。因为怕,所以要多做准备:不管什么麻醉,抢救药品和急救措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准备好了,准备好了的意思是药抽好,机器开启,随手就可以取用。<br> 准备好的的药物有升高血压,降低血压的,增快心率的,减慢心率的,还有强心针——肾上腺素,等等。麻醉机,监护仪等等统统开机,等等。一切准备完毕,就等着那关键的“打一针”了,等着那一针下去,人就不省人事、全身瘫软、没有呼吸、心跳减慢、血压骤降……然后就要控制呼吸,提升心率,提高血压,完全有种在家里放烟花,放完烟花搞卫生的自作自受的感觉。<br> 好不容易搞定,手术的一大波刺激、牵拉又来了,又是一番忙活。等这些都过去了,又要忙着让人醒过来——苏醒:让这具软瘫的躯体充满活力并开始自己呼吸,让其从切割针缝都没有反应的昏迷中到知道自己叫啥、在什么地方、来干什么事来着……好了,这“打一针”差不多也算是打好了。<br> 麻醉科医生容易吗?不容易,应该说做医生都不容易。但把工作贬为“打一针”就有点过分了啊。为了这“打一针”,手术前一天就开始侦查病情,疑难特殊的还要在内部讨论一下,准备一个麻醉方案以及应急预案。每次“打一针”在病历里至少多加五张纸,至少九个签名。<br> 麻醉科不但有麻醉机,而且有监护仪,除颤仪,B超机,血气分析仪,自体血回收仪,采血仪,暖风机,麻醉深度监测仪,纤维支气管镜,体外循环机(对,那个出尽风头救命的膜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等等设备,这些设备又不是用来吃灰的,单位还真没大方到这种程度,自然要用在人身上的。有这些硬件以及外加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软件的保障下,这一针才能打得有底气,打得从容,打得“轻描淡写”。<br> 常有人问新闻上说的迷药不是一捂就倒,为啥麻醉科要这么复杂呢?嗯,麻醉科医生其实也挺羡慕那些手段的,羡慕的不是他们手里的药,而是羡慕可以不计后果:如果只负责搞倒而不用考虑能醒过来和后遗症,要什么麻药啊,板砖就行,中世纪做手术就是史密斯们(铁匠)拿榔头敲脑袋麻醉的。<br>  辛辛苦苦麻倒,又平平稳稳让人醒过来,仿佛什么都没留下,自然无感,就像去某地旅游,结果就在宾馆里睡了一天回来了,这钱花得有点冤。从找刺激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但大多数人去接受打一针是为了活得更好,平稳一些不好么,非弄得惊心动魄的么?!非得身上少点组织、多点非自然界物体的么?!(榔头拿来,看敲不敲得醒他的智商,据说疼痛可以使注意力更集中,大脑思维速度更快。)<br>  一颗药搞定百病的那叫仙丹,打一针搞定所有人那也不是人间该有的东西。中世纪倒是有种治病方式一招吃遍天下的——放血疗法,想不想试试啊?医疗日益个体化量身定制的今天,如果听到还有种打一针的麻醉方法,首先该感到害怕才是真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