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云龙山上的亭

沧海

<h3>云龙山位于徐州城南,又名石佛山。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蜿蜒起伏、状似神龙。云龙山是苏北一带的名山大川,素有徐州名胜古迹之冠。云龙山既有名山大川的自然风景,又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亭,在古典建筑“亭台楼阁”中,亭不仅名列首位,而且种类繁多,有景亭、戏亭、碑亭、廊亭、名亭等等,形式多样、用途多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云龙山上现存有20多座亭子,既有简朴清新的,也有碧瓦重檐的,亭亭玉立、蕴玉含晖,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以其独有的文化色彩点缀着云龙山的春夏秋冬。 进了云龙山北大门左侧有一座亭子,是清末年间徐州五位大善人,为方便上山游客纳凉歇脚,而捐资修建的,并命名为“利济亭”,即乐善好施之意。</h3> <h3>北大门西侧“曲港跳鱼”旁有一座亨子,是为纪念乾隆皇帝书写“黄茅冈”三个字而建的,命名为“御笔亭”。</h3> <h3>沿青石板台阶向上走,大约50米,路左侧有一座亭子,叫“喜雨亭”,是座红柱碧瓦、飞檐翘角六角形仿古亭,古朴清雅气息浓厚。明朝年间,徐州大旱,当时徐州知州陈廷琏带领百姓在山上祈雨多日,感动上天,而后普降甘霖,从而缓解了徐州干旱之苦,为纪念陈廷琏关心百姓疾苦,造福一方百姓,后人在山上建造“喜雨亭”,同时也希望后任州府能够像前任一样继续施仁政,爱百姓。</h3> <h3>在“喜雨亭”上方不远处,就是一座钢轨结构的碑亭,“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亭”。<br>亭中有一块三面立体纪念碑,正面镌刻“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十三个大字,右侧镌刻殉职员工姓名,左侧镌刻抗战殉难碑记。1937年末,日寇逼近徐州,徐州机务段的铁路员工为反抗日冠侵略,积极运送抗战物资和伤员,转运难民,期间共有186员工为国捐躯,抗战后建碑亭以致垂念。1995年8月徐州铁路分局对碑亭进行了大修,将原铁亭改为双檐六角碑亭。</h3> <h3>继续前行,路左侧小路上有一座新修建的亭子,名曰“曦亭”,站在此处,向东望去,隐约可见早晨升起的太阳。</h3> <h3>从“喜雨亭”向右行大约60米,是一座“怀古亭”,怀古亭原名“醉亭”,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饮酒聊天之处,后此亭更名为怀古亭。五十年代,毛主席曾多次来徐州,登云龙山时,都在此亭内休息。</h3> <h3>从“怀古亭”返回原路,继续前行,一会便来到“张山人故址”第一节山山顶平台,这里集聚了重多文物古迹、有“饮鹤泉”、“放鹤亭”、“招鹤亭”、“谊亭”、“御碑亭”、“云龙山石刻碑廊”、“兴化禅寺”和“大士岩”。 </h3> <h3>平台东侧的是北面“放鹤亭”,南面是“招鹤亭”,一南一北,一个庄重,一个小巧,给云龙山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h3> <h3>平台西侧的北面是“谊亭”,是为纪念苏东坡与张山人之间的友谊而建。许多人来到云龙山,在“谊亭”前留影纪念,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述说着真诚和友谊,对老徐州人来讲,“谊亭”是抹不去的记忆。 平台西侧的南面是“御碑亭”。乾隆皇帝曾三登云龙山,留下许多诗作,并御书《放鹤亭记》,后人为纪念圣迹,建亭以资铭记。</h3> <h3>稍事休息,继续前行,沿山间下坡小路,不一会就来到了位于第二节山上的“怡然亭”。在未修“观景台”之前,这是游览云龙山的终点。小时候,一到周末或暑假,我都会跟一群小伙伴,继续向南爬到第三节山上,当年能爬第三节山,跟现在爬大洞山、拉犁山一样,令人兴奋,也让很多没有爬到第三节山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h3> <h3>继续前行,大约15分钟,就来到了观景台,观景台正面“观景台”三个字由书法家尉天池题写的,苍劲有力、气势恢宏。“听雨亭”就坐落在观景台二层平台之上,登高远眺,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h3> <h3>在观景台休息大约10分钟,原路返回第二节山,从西边小路下山,来到大士岩下面的“半山亭”。半山亭为清康熙徐州知府姜焯所建,此亭又称“戏亭”。1936年重建,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2018年再次大修。</h3> <h3>然后,又来到位于大士岩北侧的“姜公亭”。姜焯,康熙年间任徐州知州,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后人建亭以纪念。</h3> <h3>沿下山小路继续走,就来到了白云洞上面的“望湖亭”。“望湖亭”是康熙年间徐州知州姜焯建造,“望湖亭”是一处学子们捧读诗书、激昂青春的场所,也是一处观看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的理想之地。</h3> <h3>再往下走就是“醉石亭”,与“可廊”相连,廊下即“东坡石床”,此亭因苏轼“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这首诗而得名,亭内有宋代《登云龙山》摩崖石刻,亭前有苏轼塑像。</h3> <h3>在“可廊”休息一会,从云龙山西门下山,沿湖东路向南前行,大约10分钟,便来到汉画像石北面的刘备泉,刘备泉原来叫流碧泉,泉上方平台建有一个四柱仿古亭,朱栏椅疏,小巧玲珑,因流碧泉而得名“流碧亭”。</h3> <h3>在“㳘碧亭”上方左侧的小路上,还有一座三角形仿古小亭,名为“三让亭”,寓意三让徐州。“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曹操为报杀父之仇攻打徐州,徐州牧(州长)陶谦为保护徐州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把徐州让给了刘备,“三让徐州”使刘备不仅博得忠厚仁义之名,还彰显出刘备善于审时度势、能谋善断的战略家本色。三让亭传诵了一段“陶恭祖三让徐州”的佳话。“三让亭”三个字为书法家马亚题写。</h3> <h3>从刘备泉向南继续走,大约10分钟就到了季子挂剑台的“挂剑亭”。春秋战国时期,吴王的弟弟季子,有一年出使中原列国,途经徐国(徐州)都邑,与徐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徐君对季子的佩剑情有独钟,季子“心许徐王”,待出使归来将以剑相赠。不料,一年后徐君已逝,季子悲痛之余,仍履行自己心底的诺言,将心爱的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永为纪念,后人在挂剑处建亭,用以彰显和传承季子诚实守信、有情有义的优秀品徳。</h3> <h3>在云龙湖与云龙山相连的溢洪道上方,还有一座“彰军碑亭”,1982年建立,旨在表彰和纪念驻徐部队官兵,在开挖、治理云龙湖和开凿云龙山溢洪道工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h3> <h3>在云龙山东门外还有一个“代笔亭”,北魏太武帝亲率大军南下,来到云龙山,以神来之箠代笔,在巨石上划出“阿弥陀佛”四个字,后人为了保护“阿弥陀佛”四字石刻,在石刻上建亭,名为“代笔亭”,上世纪60年代自然坍塌。遗址现已圈入云龙山东坡改造工地内,估计,不远的将来,“代笔亭”也会重新与世人见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