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海口日报记者部读书会(12)

美友95349934

<p class="ql-block">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p> <p class="ql-block">新媒体时代赋予了新闻记者更多新的展现空间,对新闻记者的艺术底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底蕴和素养主要包括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是新闻记者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它对记者业务能力的正面影响是多种多样的。6月4日下午,海口日报记者部第12期(2021年第4期)读书会在海口江东新区“898艺术村”举行,本期读书会聚焦“将审美情感融入新闻业务之中,让新闻作品美起来”主题。大家认真欣赏艺术村的各类艺术绘画作品及专家工作室的现场创作,交流各类经典艺术书籍阅读感受,提升文学文艺素养,自觉将审美情感融入新闻业务之中,创作出精品力作。</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负责人光明给大家分享的是华文出版社推出的郑虹的专著《摄影的历史》,重点分享了被人们称为“新闻摄影之父”的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的事迹。据介绍,艾森斯塔特是德裔美国摄影师、摄影记者。1935年移居美国,翌年起被《生活》杂志聘为专职摄影师。他也是纪实摄影报道的少数先驱者之一。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二次大战胜利,美国青年男女在街头拥吻的摄影作品,其镜头曾记录下梦露、爱因斯坦等。他说过,“寻找和抓取最生动的一瞬间。”这句话刻画了其作品的特征,也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他说,全媒体时代,要求媒体人采编合一,会写稿、会摄影、会剪辑、会使用新媒体软件后台,能熟练掌握新应用操作设备。这也倒逼我们必须提高自我修养, 掌握多岗位的工作要求。他希望大家克服技术恐惧心理,及时学习、掌握融媒体制作技术,包括照片构图、视频拍摄、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直播、H5等技术;实现从宣传向传播的角色转化,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适应媒体融合要求。</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副主任杨杰分享的是李云川记者写的《红尘情言》,他介绍说,该散文诗集通过文字的方式,把曾经有过的痕迹存留下来。这种记录,不囿于形而上的物态,还可存留下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思绪等,把人带到诗和远方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赵莎给大家分享的是《艺术的力量》,她说,促使我们踏上一段大开眼界又激动人心的复归之旅,从卡拉瓦乔的《大卫与歌利亚》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全书聚焦于八件非凡的杰作。这些处于困境的英雄,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每一位都以极为自我的方式,在面对危机时怀着坚定的反抗、战斗的激情和对抗一切嘲讽与短视的信念。他们创造的杰作,挑战了习俗,打破了人们的自满,转变了认知,并改变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李银分享《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 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 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p><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祝勇分享的是《退步集》,当代画家陈丹青在书中说,“历史的失忆症,必然引发更多的失忆。美术馆只是整个文化问题的一小部分。就在清华大学的九十年校庆,就在校方出国学研究院的辉煌过去,试图借此重振人文传统时,我在校园里遇到的却是无知与失忆。”</p><p class="ql-block">他说,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责问晋国为什么不贡献器物。籍回答说,晋国没有受到过周王室的赏赐。景王历举晋国受赏的事实,责备他“数典而忘其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从历史中找到前行的力量,文化自信说的即是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李云川分享了《鲁迅散文·诗》全集中首篇散文《秋夜》的首段文字:“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对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许多人不为然,认为写得太啰嗦,明明用“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就表达清楚了,却非要拖拖拉拉写那么多废话。甚至有人戏谑地说,这是为了多赚稿费。</p><p class="ql-block">他表示,其实,这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误解。这段文字,鲁迅先生是借鉴了西方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当我们用眼睛观看事物时,会存在一定的时差, 最初眼睛看到的是比较粗略的物体,比如不远处有两个人走过来,我们观看第一眼观时,脑海里只会呈现“不远处走来两个人”这一意识,只有当我们继续观看第二眼第三眼时,才会发现“两个人”中,其中一个是男人,另一个是女人。这就是视觉时差造成的结果。鲁迅先生这段文字,恰好是就运用视觉艺术表现手法,对眼前的物体根据视觉感官依序进行了描述。</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高潮分享的是泰戈尔的经典诗选《生如夏花》,郑振铎翻译的这个译本比较有诗情画意,给大家带来的是其中的一篇《职业》,语言朴实,很有意境。</p><p class="ql-block">——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p><p class="ql-block">——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陈丽园给大家分享的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该书籍汇集了海南100个脱贫攻坚小故事,从一个个侧面记录了扎根一线、履职尽责的脱贫攻坚战斗队员、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基层干部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不等不靠、勤劳脱贫的脱贫户的物质丰收和精神风貌。她表示,“898艺术村”用艺术推动乡村振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发展优势,用艺术的力量将乡村变成了游客争相前来打卡的网红艺术村,艺术乡建案例带给我们诸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张熙宇分享的是《摄影的二度创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在摄影后期的调整与制作中,对作品进行再裁剪的创作方法,这也是新闻记者所需要掌握的本领之一。他说,通过阅读该书,知道了拍摄新闻图片时不仅要学会瞬时抓拍,也要学会后期对图片的编辑处理,让读者通过图片可以更好读懂新闻故事。</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陈钰婷给大家分享的是三毛的《稻草人手记》,“这个沿着海港建筑的小镇,可说一无市面,三四条街两层楼的子组成了一个落寞的,被称为城市的小镇,这儿看不见什么商店,没有餐馆,没有超级市场,也没有欣欣向荣的气息。才早晨十多,街上已是空无人迹,偶尔几辆汽车开过阳光静静照耀着的水泥地广场。碎石满布的小海湾里,有几条搁在岸上的破渔船,灰色的墙上被人涂了大大的黑字——我们要电影院,我们是被遗忘了的一群吗?——看惯了政治性的涂墙口号,突然在这个地方看见年轻人只为了要一座电影院在呐喊,使我心里无由地有些悲凉。”</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马誉嘉为大家分享了《文景》杂志。有一篇名为《真正的奥秘总是躲在光的背后》,里面提到这位1938年出生于德国黑森林的摄影师,长大后走遍了世界,成为一名重要的生态摄影师。他的摄影工作围绕两个重心:观察的快乐以及绘画的课程。他很早就开始流连于博物馆、美术馆、画室,从绘画中汲取营养。当然,摄影离不开曼妙的光线,西尔维斯特曾经长期在法国普罗旺斯居住,就因为那里茂密而浓郁的光,他喜欢引用法国作家让.纪沃诺的话:“真正的奥秘总是躲在光的背后。影子只是骗骗傻瓜的花招。”她表示,这篇文章提示我们,作为一个全媒体记者,不仅要做好笔头工作,也要学习摄影、摄像、剪辑等多方面技巧。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越多,对我们越有利。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本领,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这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符海心分享的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纽沁根银行》里的选段,艺术在于有本领在针尖上建筑一座宫殿。我的思想奥妙之处在那根能够在十秒钟内把沙漠变成城市的仙杖里。</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陈歆卓分享了来自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诗集《永恒的敌人》中的一首小诗《保卫诗歌,等等》:是的,保卫诗歌,崇高的风格,等等/但也保卫一个小城夏日的傍晚/那里花园飘香而猫静静地坐在/门前台阶,仿佛中国的哲人们。</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周慧分享了《朝花夕拾》,这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鲁迅说:“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p> <p class="ql-block">记者部记者陈晓洁分享的书籍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是一部半自传性的题材,主角故事独白和作者的颇为相似,相同富裕家庭,相同无奈感,相同的“丧”,相同的感受力和超强洞察力,有人认为这是一本陶醉的书,也有人认为书里是当代现实的写照。小说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叶藏的过往,一个心向光明,却一路走到黑,这本书所谓消极的人生观是表面,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向死求生是太宰治典型风格,写出了笼罩在死亡阴影中下的生,在绝望的土壤里尽力去生长,叶藏一生遇到的各种困境和迷茫,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曾经迷茫,仿惶,痛苦,难受,内容虽然丧,却不沉沦;虽然哀,却不悲伤,也在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p> <p class="ql-block">读书会上,海口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丁宁给大家分享法齐娅·库菲所著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这是一本自传,作者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议长、著名的妇女儿童权益活动家,也是2014年阿富汗总统大选的主要候选人之一。在“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中,字字真切,每一封都透着浓浓的爱意,深深的希冀。作为母亲,她的经历足以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丁宁副总编辑还跟大家分享其中一封信,信中提到,“待你们毕业后,我希望你们去国外留学,通晓全球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广阔、魅力、神奇的世界,等着你们去探索。 一定要勇敢,不要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惧怕。人总有一天会死,或许今天就是我的忌日。如果我真的走了,那么请你们记住,我是为了一项崇高的使命而死。不是死于一事无成。要以帮助他人、致力于改善国家和整个世界为荣。”她希望,记者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勇敢面对一切,不要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惧怕。 珍惜拥有,无论何时都该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以星星为目标,绝不让自己死于一事无成!</p>

记者部

分享

艺术

摄影

记者

作品

我们

鲁迅

读书会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