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县的游记

蜡烛

<p class="ql-block">一个不经意间的导航,把我们这次的旅游行程起点定在了河南浚县。2017年的河南行,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河南省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传说。这次的河南之旅的开端,也正是验证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浚县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名城中唯一一个县级国家历史名城。她带给我的不像安阳古城里的甲骨文,殷墟那样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宝藏而著名,也不像四大古城那样,古老的街市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商业气息而红遍大江南北。她带给我的是淳朴,清新,低调而有内涵的美,她有着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4A景区大伾山,浮邱山共同构成了“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古城格局的美。</p><p class="ql-block">在浚县,当你一进入县城的主要街道,就会一眼被那完好的城墙所吸引,恨不得立刻停下来去城墙内看个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威严的城墙内,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玲琅满目的玻璃橱窗内,各色各样的商品,广告吸引着路人前往。古城内的现代化的生活气息是我所见过的古城,古镇,古村中最开放的一个。</p><p class="ql-block">在古城内几乎见不到什么古老的建筑,只有在东西南北的交汇处有一个文治阁是真正的古建筑,且保存完好。即便如此,古城内明亮宽阔的街道和形式各异的店铺招牌还是吸引我不停的拍照,总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她的厚重与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古城门,庄严,厚重之感并存。照片里的摩托车和小三轮,真实写照了当地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当然,古城内是不准汽车进入的。</p> <p class="ql-block">我试图低下身子去发现她别样的美,并寻找她神秘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简介中,记录了这座有2200年历史的古城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这个精美的仿古牌坊记录了这座古城的传说,多了几分宁静古朴的韵味,露出来一种别样的痕迹;加上壮观的城楼,弯曲的小巷,错落的古民居,青岩古城墙等让这里神秘感十足!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距河南浚县东15里,有一座古城,地处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黄河,西依卫河,是出入中原,沟通南北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北方两大势力袁绍和曹操,与这座古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曹操的兴起与袁绍的衰败被这座小城一一记载下来。</p> <p class="ql-block">文治阁处于浚县古城中心位置,原名“中心阁”,俗称“钟鼓楼”,距今至少400余年,是浚县古城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文治阁亦体现了古代城市实行“晨钟暮鼓”报时制度时的钟鼓楼风貌。敲钟击鼓是古时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古代没有钟表,人们以圭表或铜滴漏测得时辰,并以钟鼓传播让民众知晓。</p><p class="ql-block">那时,晚上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早上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p><p class="ql-block">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不仅是古代报时制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时县城内传递重要信息的媒介,是民众集结聚会获取新闻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文治阁是古今文人骚客登楼揽胜、怀古思远、吟诗作文、抒发性灵的艺苑圣地。</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梁通洛《文治阁记》碑刻中如此描述:“岩岩榱桷,耽耽栋柱,不偏不倚,宅中而处。举目舟中,可坐而见,故远近之人皆呼为中心阁焉。</p><p class="ql-block">昔日,文治阁周边牌坊林立,商铺栉比。东面伾山氤氲,西面卫水汤汤。山依水,水绕城。站在阁上周边美景尽收眼底。阁上四面悬挂名家题石刻匾额,东“丹流东壁”、西“壁泻西山”(清代书法家赵质书)、南“清环黎水”、北“黛护伾岚”(清代书法家张皙书),再现了曾经登楼揽胜的壮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通往县衙的古牌坊,从这里进去,右手边是古碑长廊,再往前有名人之居和民国时期的兵役局旧址,最后直达旧县衙。</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长廊石碑,记录了各个时期名人轶事。</p> <p class="ql-block">名人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建的翰林府邸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浚县兵役局旧址,这里还保留着抗美援朝时期的标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雕刻,再现这里的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旧县衙门口的雕塑与壁画,呈现出明亮与怀旧的时代感。这里的山这里的仓,倒出了这座城的历史与沧桑,而以白色为底,附红色字体的正方形建筑,恰是仿造古时候的粮仓造型建造的,代表着古时的黎阳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浚县古时称黎阳,黎阳仓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至2012年,已探明粮仓中心区仓窖84座,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span></p> <p class="ql-block">县衙内的大院,右侧是粮仓。</p> <p class="ql-block">旧县衙的门匾</p> <p class="ql-block">我与县衙内的铜塑雕像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从县衙出来,不远就到了这座城池的西门,从西门出去就是古时运送粮食必走的大运河上的石桥,现在这座石桥保存完好,从这里可以看到古老的大运河上的石桥直通西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西门城楼,仿佛依旧保持着守护城池的使命。十里城池,安,静,和,美,怎能离开这威严的城墙和严守城门的各位将士。</p> <p class="ql-block">浚县城西滨卫河,南枕浮丘,东邻大伾,北襟原野,规模宏大、城坚池深,在国内古城池中享有盛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民间盛传:“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p> <p class="ql-block">走完了城池,我们再来看山。县内的大伾山是一座美丽的山,是一座神奇的山,这里有大石佛、碧霞宫,有名人诗刻帝王足迹,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一是帝王系列气势恢宏。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翻开《尚书》、《后汉书》、《三国志》、《后赵史》、《新唐书》、《宋史》等历史典籍,您会清晰地看到,当年大禹治水于大伾山下,其栓船桩与锁蛟石,记载了一代先王的风采。汉光武帝刘秀北征王郎就特意在大伾山顶设坛祭天,庆贺胜利,并亲封此山为“青坛”山。曹操、曹丕父子与袁绍征战于黎阳(今浚县),留下了《黎阳作》四首。后赵皇帝石勒在山上开造大石佛,唐王李世民东征徐园明聚兵大伾山下。</p><p class="ql-block">二、是历史名人系列博大精深。大伾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二十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春秋时大学者、大外交家、孔子大弟子端木子贡生于斯,长于斯,悠游于大伾山,磨砺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三国时建安七子的刘桢,唐代诗人王维、岑参、贾岛、杨巨源,宋代诗人范成大都留有诗作。中国历史上的白话诗僧王梵智,曾在大伾山寺出家修炼,后来遍游四方。闻名中外的明代书法家王铎前后两次登上大伾山,挥笔写下了“鹭涛虎岫”,成为书坛杰作。民国十六年,爱国将领冯玉祥第二次督豫,到浚县体察民情,登上大伾山,抒发施行新政治的豪情,其吏治碑至今犹存。 </p><p class="ql-block">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弘治十二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王守仁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伾山,首先进入眼帘是大伾山上的牌坊,它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是万历皇帝为了奖励孟楠家一门三进士(孟楠,孟楠的父亲孟含霓,孟楠的祖父孟继)而赐建的。建造的时候为“牌坊摞牌坊”,也就是在这座牌坊的上面,以前还摞着一座小的牌坊,重坊相叠、结构独特。可惜的是在历史长河中现存牌坊外面摞的小牌坊被拆除,只留下现在的三间四柱五楼式的青石建筑,而且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p><p class="ql-block">四根柱上有五楼七坊。中间一楼檐下雕有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竖匾下正反两面都有七道坊。第一道正面刻的是“二龙戏珠”,反面刻的是“二凤戏珠”;从第二道开始正反两面内容大致相同,第二道刻着四个大字“龙章宠锡”,就是圣旨恩赐的意思;第三道刻的是“八仙庆寿”;第四道刻有一行字:“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孟含霓就是孟楠的父亲;第五道是“竹林七贤”图,就是魏晋时期七个有名的文人:稽康、阮籍等人,在山林中饮酒作诗的场面;第六道刻一行字:“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最下面一道坊上,刻的就是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七道坊间排列有序,可惜的是人物的头像多被砸毁凿除。</p><p class="ql-block">石牌坊是浚县一大亮点,凝聚和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中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缩影。浚县恩荣坊被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作为一处名胜单独列出。它还被权威古建筑专家称为“一座标准的光宗耀祖的功名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路边的指示牌的指引,我们最后来到摩崖大石佛的身旁。说实话,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里的大佛就是网上盛名的“八丈佛爷七丈楼”大佛,当时我还纳闷,<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看上面,大佛的头顶也在楼里呀,</span>怎就是个八丈佛爷七丈楼呢?今日一看究竟,原来走到前面一看才知道,栏杆下还有一丈,是大佛的脚踝和脚部分在下面,此楼是从脚踝以上开始修的,难怪是八丈佛爷七丈楼呢。^_^</p> <p class="ql-block">大伾山石佛是我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而著称于世。该石佛始建于北魏,依山开凿,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古时黄河流于山脚下,每到雨季,常会洪水泛滥,故雕石佛以镇之。石佛雕好后,黄河却真的改道了,是不是很神奇哦。</p> <p class="ql-block">在浚县的最后一站就是浚县南面与浚县县城相连的浮邱山。</p> <p class="ql-block">山上,目前有国保级文物唐代开凿的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千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明代建筑艺术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山门后的正殿,没办法拍正面,这里川流不息的香客,烧香拜佛,把整个院子弄得烟雾缭绕,前来这里进香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腿脚灵便的,也有行动不便的。无论是前面的正殿,还是旁边的千佛洞口,还有后面专门用来烧香的大炉前,香火从来就没有断过,这是我这些年来,无论走到什么有拱信佛神的地方都不曾看到的。正是这样的场景,让我对河南人有了更多想去了解与观察的想法。这可能就是我这次浚县之行无意中有的收获吧。</p> <p class="ql-block">浚县之旅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她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在高科技,网络时代的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就会去寻找那奇景异观。这里的八丈佛爷七丈楼,这里的古老运河,还有那运河上的古老石桥,那个雕刻精美,四柱五楼七坊的牌坊都在向人们叙说着往日的辉煌。再见了浚县,再见了古老的城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