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秋人物——晋惠公</p><p class="ql-block"> 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特别是晋国,群星璀璨,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晋惠公,奠定了晋文公之霸业,是一个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的特殊人物。</p><p class="ql-block"> 晋惠公,名夷吾,献公之子,其母和文公重耳之母是姐妹。晋惠公在历史上不被看好,世人指责其恩将仇报义,背信弃义。其实,这是历史之误导结果,并非真实之史实。</p> <p class="ql-block"> 晋惠公上位之前,国内形势异常严峻,太子申生之势力并未因申生之自缢灭亡,而是积极寻求势力的代理人。骊姬之乱后,国内势力以里克和丕郑为代表的太子党势力最为猖狂,连杀两个幼君奚齐卓子和一个顾命大臣荀息后,先是提请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认为无力领导他们,做一个提线木偶又不心甘,于是谢绝君位。</p><p class="ql-block"> 惠公夷吾就是在此这情况下被邀请回国为君的,为了压制里克太子党,夷吾请求秦穆公支持,为了秦国利益,穆公答应了夷吾请求,同时提出了苛刻条件,在利益面前,亲情显得苍白乏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得到国内和国外势力的双重支持,夷吾私下答应:事成后,给里克和丕郑百万亩和八十万亩土地,将太子党团结在自已麾下,为已所用;给秦国河西五座城,让秦穆公鼎力相助。在金钱作用下,夷吾回国当了晋惠公,为了国家利益,惠公没有兑现之前承诺,于是后人指责他背信弃义。站在国家角度,晋惠公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没有私心。如果之前的承诺是自私与错误,那么为君之行为是公正与知错即改,是明君之表现,不能非议。</p> <p class="ql-block"> 晋惠公对国内外形势洞若观火,上位后,先是消灭太子党。先让丕郑出使秦国,想借刀杀人,结果穆公没有上当。晋惠公乘丕郑不在国内之机,逼里克自杀,树立自己的威信,还正义与人民。丕郑归国后,阴谋作乱,其实中了惠公引蛇出洞之计,丕郑和七大夫被一网打尽。惠公消灭太子党,安定国内形势,为了维护晋国的安定统一,历史意义巨大,奠定了晋国霸业之基。</p><p class="ql-block"> 春晋之好,并非穆公真正支持晋国壮大,不用重耳用夷吾,已知穆公私下用意。扶持夷吾,是想在晋国立一个代理人,割河西五城,可见其支持夷吾也是为了利益。夷吾上台,拒绝割河西五城,这是爱国行为,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时,国家利益为重。"主权问题,不容讨论“,这是邓公所言,后人指责夷吾显然没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秦穆公派丕郑回国搞阴谋,颠覆夷吾政权,更不是君子所为。秦穆公东进野心,惠公一清二楚。不割让河西五城,就是警告穆公不要打晋国主意。秦国缺粮,晋国不支援,也是为了维护晋国强大利益,惠公自已背负骂名,却维护了晋国的长治久安,我们看到的应该是高风亮节,决非鸡肚小肠。</p><p class="ql-block"> 后来秦穆公用战争取得河西五城,不久又归还晋国,秦穆公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光彩,并非仁义,也非正义,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畏惧晋国强大。秦穆公也是先维护国家利益,然后才考虑亲情关系,他和惠公都是明君。</p> <p class="ql-block"> 后人读史喜欢用对比手法,更喜欢用史料研究历史,这样,你永远看不到历史真相。史官有感情取向,对后人读史有巨大诱导,读史应擦亮眼睛,不可肓从。</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把女儿先嫁给姬圉,后嫁给文公,这种违背人伦的婚姻,连文公都觉得不合适,秦穆公却认为正常。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控制文公,因为惠公父子不吃这一套。文公执政后,秦穆公送文公三千卫士,名为保护实为控制,可见穆公亡晋之心不死久矣,牺牲女儿之幸福何须挂齿。</p><p class="ql-block"> 史官之春秋笔法,让人叹为观止。秦穆公一个阴谋家,被塑造成正人君子;晋文公一个不担责任者,被塑造成胸怀大志者;而一个勇于担责的爱国者夷吾,却被唾弃成背信弃义的卑鄙小人。</p><p class="ql-block"> 郭公说,历史是一个被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