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勃拉姆斯 门德尔松

篁中庐

<h3>古典音乐第九课<br><br>十九世纪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br><br>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br><br><br></h3> <h3>本堂课,马莉老师介绍了浪漫乐派钢琴音乐的三位大师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br><br><br></h3> <h3>浪漫主义音乐<br><br>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端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注重个人情感表达,音乐自由奔放,善用抒情和描绘手法强烈地表现个性。<br>浪漫乐派钢琴音乐,具有抒情性、诗意性、标题性、民族性。<br>浪漫乐派:强烈、自由、奔放。<br>古典主义:严谨、典雅、端庄。<br>如果将贝多芬的音乐比做黑白电影或版画,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油画。<br><br><br></h3> <h3>罗伯特•舒曼(1810年—1856年)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br><br><br></h3> <h3>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后,放弃法律专业学习,专攻音乐。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br><br>舒曼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的音乐灵感,他喜欢文学。父亲是个小作家,也是书店老板。这给了他很多机会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为他以后成为一个优秀音乐评论家和作家打下了基础。<br><br>舒曼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攻读法律期间,越来越感到自己对音乐的喜爱不可遏制。经人介绍认识著名钢琴家维克,维克的鼓励和引导让舒曼更加自信。舒曼后搬进维克家里跟随老师学音乐。这一次转折,影响到了舒曼的一生。不光是事业,还有情感和性格。<br><br></h3> <h3>《童年情景》是舒曼于1838年写成的钢琴套曲。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br>《梦幻曲》是其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广为流传。<br>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br><br>钢琴套曲《狂欢节》完成于1835年,这一年舒曼25岁。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乐曲附有标题来标示其内容。<br>这一套曲是舒曼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已经显露出这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超凡的音乐天才。各具特色的二十一首小曲都堪称精品,反映出舒曼在作曲方面的水准。<br>本曲的问世,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br><br><br></h3> <h3>舒曼的音乐感觉和悟性虽然出众,弹琴技巧却大大滞后于他的期望。由于无名指受伤,他再也不能弹奏了。于是成就了一位更好的作曲家和评论家。在西方知名古典音乐家群体中,舒曼是唯一的不会弹钢琴的大师。<br><br><br></h3> <h3>舒曼25岁创办《新音乐杂志》并担任主编,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评论。很快,杂志成为西方古典音乐评论权威。由于他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专业眼光,他发现并宣传了诸多音乐天才。<br>当舒曼看到肖邦的乐谱后,大声疾呼:“先生们,请脱帽致敬吧。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天才!”<br>当舒伯特还不出名时,舒曼却对他大加赞扬:“写文章太短了,我想,只能用一本书来描述舒伯特在音乐方面的才华!”<br>当勃拉姆斯还没有名满京华时,舒曼就说:“勃拉姆斯注定将成为音乐界的领路人!”<br>舒曼的开阔胸怀,让他成为了最优秀的音乐人才“伯乐”。<br><br><br></h3> <h3>1840年,老师维克的女儿、女钢琴家克拉拉嫁给舒曼以后,舒曼的作曲才华仿佛井喷了。一年中,他就创作了一百多首曲子及三套音乐故事。<br>舒曼在克拉拉的支持鼓励下,开始了室内乐和大型交响乐的创作。克拉拉像是给了舒曼一片广阔的天空,在她爱意的注视下,舒曼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br><br>钢琴曲《C大调幻想曲》作品17,是舒曼钢琴大型作品中的成功杰作。有人把这部作品与肖邦和李斯特的钢琴奏鸣曲合称为“浪漫主义三大钢琴曲”。<br><br><br></h3> <h3>舒曼的人生充满悲情。从16岁开始,厄运就滚滚而来。父亲的病逝让他悲伤,紧接着姐姐的自杀也让他崩溃。没过几年,就在他手指受伤不能弹琴后不久,他的大哥也自杀了。他又染上疟疾,再次崩溃。<br>舒曼终于挺过疟疾,爱上了克拉拉。但恩师维克对婚事的反对,让他又一次大受打击。抑郁症的影子,已悄悄潜入他敏感的心底。<br><br>婚后与克拉拉的幸福生活,让舒曼大展才华,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但也让他陷入事业的狂热中。<br>不停的创作,让身体不堪重负,他开始神经衰弱,并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br>和他同岁的肖邦去世,让他悲痛欲绝。门德尔松的英年早逝,更是给了他重重一击,他又一次濒临崩溃。<br>1854年,克拉拉还在怀着孩子时,舒曼忽然精神失控。他跳进莱茵河自杀。虽被人救起并送进精神病院,但病情已加重。两年后,一代天才舒曼死在波恩的精神病院。<br><br><br></h3> <h3>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1897年)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br><br></h3> <h3>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br>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部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br><br><br></h3> <h3>勃拉姆斯有着很高的情商和人品。他跟随舒曼学习期间,内心暗恋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br>勃拉姆斯终生没有结过婚。因此,不喜欢他的人就指责他的音乐缺乏感情,说在他的音乐中,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气息。<br>勃拉姆斯是近视眼。在街上散步时,他往往取下眼镜,自嘲地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眼望去,大街上到处都是美人。他还说自己不结婚的理由,是觉得搞艺术养活不起妻子。<br>有趣的是,全世界两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竟然都出自两位单身汉的手笔——舒伯特和勃拉姆斯。<br><br><br></h3> <h3>(匈牙利民间舞蹈。勃拉姆斯以此题材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钢琴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br><br>勃拉姆斯从20岁时就开始交响曲创作,但40岁才完成。据他自己说是受到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影响,认为自己的交响曲水平始终无法达到贝多芬的高度。但第一号交响曲发表后,他就马不停蹄,很快就连续写到第四号交响曲。<br><br><br></h3> <h3>勃拉姆斯表面严肃,骨子里幽默。虽然穿梭于上流社会,却因自己出身低微,对上流社会女性始终有种自卑感。大师早年十分俊美,金发碧眼,晚年则留起大胡子,似不修边幅。他的财务状况良好,生活不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那样拮据。<br><br><br><br></h3> <h3>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1847年)德国犹太裔作曲家,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br><br><br></h3> <h3>门德尔松也是一位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写出钢琴四重奏,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宣传湮灭已久的巴赫作品,成为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br>1842年,他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发明了指挥棒。<br><br><br></h3> <h3>《春之歌》,该曲选自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是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各国人民喜爱。<br>门德尔松的作品高雅纯净,优雅华丽的曲式让他收获了“抒情风景画大师”的美誉。<br><br>门德尔松首创无词歌,使器乐像人声一样歌唱。他不赞同给音乐加标题,认为音乐应该让听者自己去理解,写无词歌时心中有歌词但不想告诉任何人。<br><br>门德尔松短暂的一生中留下很多作品。他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融合,带给我们典雅端庄的美好享受。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苦难,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有的只是无限的美好。<br><br><br></h3> <h3>《仲夏夜之梦》序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br>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17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br><br><br></h3> <h3>《威尼斯船歌》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题材钢琴曲。<br>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倾听到运河上飘来船夫们深情而略带忧伤的船歌,由此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写下了他的三首威尼斯船歌。其中第二首展示了船在水中左右摇摆、栩栩如生的画面,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如绘画般描述性的特点。<br><br><br></h3> <h3>门德尔松的知音姐姐范妮·门德尔松(1805年-1847年),德国女钢琴家、作曲家。她自幼就显示出色的音乐才能。由于当时社会与音乐界对女性的偏见,最终未能走上音乐创作之路,但她仍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有些以弟弟门德尔松的名义出版。可谓知音难求,姐弟情深。1847年,门德尔松在听闻姐姐去世消息后,悲痛欲绝,同年11月也撒手人寰。<br><br></h3> <h3>在西方国家,一对新人步入教堂举行婚礼时,奏响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而当新人走出教堂与亲友们欢聚时,奏响的则是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两首进行曲同样庄严、优美,令人耳熟能详。<br><br><br><br></h3> <h3>本堂课信息量丰富,知识点密集。但马老师从三位大师的各自不同人生归宿入手,重点欣赏分析他们各自的艺术高峰及其代表作——舒曼的钢琴套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br>我们又一次从不同体裁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浓浓诗意和奔放个性。<br><br><br></h3> <h3>本堂课视频链接:<br><br>《童年情景》梦幻曲<br>https://v.qq.com/x/page/d0353oewq22.html<br>《狂欢节》<br>https://v.qq.com/x/page/w01497wg5hj.html<br>《C大调幻想曲》<br>https://v.qq.com/x/page/s0160wrzu92.html<br>《摇篮曲》<br>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wnah90g/l0029vqemjs.html<br>《匈牙利舞曲第五号》<br>https://v.qq.com/x/page/s05582galj0.html<br>《春之歌》<br>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ycegjxl/t0303pa98ey.html<br>门德尔松的简介<br>https://v.qq.com/x/page/e064651p2yg.html<br>《威尼斯船歌》<br>https://v.qq.com/x/page/f0397c3zc26.html<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