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5日,也就是农历庚子年大年初一,我和家人登上了最后一班旅游包机飞往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此时,新冠疫情已经在国内呈蔓延之势,武汉已于此前两天开始封城,国际上也对中国开始封堵。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所乘的班机降落在曼德勒机场时,我们才知道这是中国飞往缅甸的最后一架旅游包机了。缅甸人已经对来自中国的游客感到恐惧了,据缅甸的导游小姐说一些缅甸酒店已经对接待中国游客面有难色啦。</p> 一. 缅甸的故宫 —— 曼德勒王宫印象 <br> 曼德勒,意为"多宝之城",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处于缅甸中部偏北位置,长期以来曾是缅甸几个王朝的首都。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利语名称为"罗陀那崩尼插都。二战时中国远征军曾在曼德勒地区和日寇浴血奋战。 城东北的曼德勒山,海拔260米,上有许多寺院、宝塔和纪念碑,从山麓到山顶有蜿蜒曲折的走廊,山顶庙宇建筑精致,山下白塔林立,是缅甸佛教圣地之一, 从曼德勒山上鸟瞰曼德勒市区,绿色植物的海洋里闪烁着一些红色的,白色的人文建筑,这十有八九就是佛家圣地。中国古人云: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在缅甸,佛家所占就不只是名山而已。 在曼德勒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曼德勒王宫。 缅甸文化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缅甸的建筑上完全证实了这个评估。 缅甸昔日的王宫,我称其为缅甸故宫。从故宫的护城河一角看去,这不就一个活脱脱的缩小,简化,改良版的北京故宫角楼吗? 曼德勒故宫的正门,这在缅甸已经属于非常的高大上啦。王宫大门口这尊铸铁大炮正在给我们诉说着当年的不易。 缅甸故宫的多为木质建筑,底部为多层重叠,连续重叠若干,因多雨多水,故所有建筑屋顶斜面陡峭。 缅甸故宫建筑的色彩感情更加倾向于汉文化,以红,黄为贵,追求高尚,庄严,厚重,神秘,与众不同,超然世俗。 当然,影响缅甸建筑的也不仅仅只有汉文化······仔细品味,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都有浸润。 王宫建筑的审美也体现了汉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王宫大殿,柚木大柱,雕花宝座 ······ 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大殿一侧的廊亭 偶尔也能遇上穿行于王宫的缅甸僧人 缅甸的僧人们在王宫里逛逛,那感觉似乎比俺们逛北京故宫的感觉还要良好的多。 后宫,建筑稍微低矮一些,纹饰也较前面的大殿简陋几份。 再后面的建筑就更加矮小,只有两层屋檐,大概就是宫女,太监的处所了。 这里大概是王宫里祭祀的地方吧, 王宫的大片红色木质建筑中间有一组白色大理石建筑显得很突兀,与王宫的整体建筑风格不甚协调。 这种反差极大的建筑风格和对比强烈的色彩缅甸人没有太多的排斥,安之若素,甚至有一些欣然接受的感觉。 北京故宫建筑群也采用了大量的白色大理石,但,它都用在基石,台阶,栏杆,和构筑在其上的红色土木建筑浑然一体,红白二色相互映照,相映生辉,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平添了意想不到的建筑美感。 当年曼德勒王宫恢复重建时,正是英国人殖民缅甸期间。面对这样的陈设,缅甸人能说什么?敢说什么? 英式大理石白色廊柱建筑伫立在王宫中,给我们讲述着英国人当年殖民缅甸时的威武与傲慢。缅甸人面对这样的文化症结似乎并不太在意,显得要比中国人温顺的多了。<div> 英国人开始全面殖民缅甸的时间大体上和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尽管清政府软弱无力,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体系却根深蒂固,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加之,庞大的体量也使英国人有一种蛇吞大象的窘迫感,最终不能完全的殖民中国。</div><div> 前几年,CCTV一名敢于“代表亚洲”节目主持人,炮轰北京故宫里的星巴克,大意就是星巴克这么一个欧味十足咖啡馆,开设在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的皇家宫廷里很不协调,也有伤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一时间此举赢得满堂喝彩。后来,星巴克还真从故宫黯然撤离了。</div><div> </div> 缅甸的青年一代对这样对比鲜明的建筑还是满心喜欢的,有钱人家拍婚纱照都以此为背景,似乎很是崇洋媚外。 看看这一对缅甸情侣拍婚纱照的选景,造型,服饰,倏忽间似乎还在国内。女士着白色婚纱,男士西装革履这无疑是亚洲吹来的欧洲风。从上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化逐渐寖淫东方,白色婚纱,西装革履风靡达官贵人,知识分子阶层,一时间以此为贵。时至今日,但凡婚庆多半新娘还是喜欢身着白色婚纱。 这才是缅甸传统的结婚时的标配服饰(该照片来自网络) 缅甸传统服饰还是以红色基调为高贵华丽的象征,男士的白色上衣都是短款为主。(该照片来自网络) 婚庆服饰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审美风格。东西方婚礼服饰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受观念、文化传统、习俗、宗教哲学思想等影响展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div> 在东方的传统文化审美理念里,白色是不代表喜庆的,甚至于是相反的蕴意。特别是在中华汉文化里白色服饰称之谓“缟素”,古汉语中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多指丧服;比喻俭朴 。缟素一词在《战国策 · 唐雎不辱使命》里就有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明末清初时依然还是这样的含义。【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就出自清初大诗人吴梅村的《圆圆曲》,写的就是吴三桂那段大家都熟知的故事。由此可见,到清代白色和婚庆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div> 上个世纪初,在东方特别是儒教文化中心的中国,以黑.红为主色调的传统的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仍然占据主流。凤冠霞帔原属清代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其布满了珠宝锦绣,显得雍容华美,成为民间仰慕的对象。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是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讲究一个红字。<div> 自新文化运动以降,世风不古,西装革履和长袍马褂开始并存,改良后束腰显臀的各色旗袍与白色大摆拖地飘逸的长裙均时兴。到二十世纪末叶,白色婚纱逐渐在偏远山村以外的大部分区域成为主流。<div> 在东方,在缅甸,在中国,也许是缘于千百年来鲜艳夺目的大红大绿,繁琐复杂的凤冠霞帔使得这些民族的审美实在有些疲劳了,厌倦了;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大多数东方国家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代,西风吹来一时新,审美的新鲜感使然?浅薄的猎奇心所致?</div></div> 西方婚礼服饰早期以宫廷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露,袖到肘部,着意紧束腰半露乳,下身着钟形衣裙,臀部夸张。在色彩上以白色,紫色为贵,也有不少红黄色夹杂进流行的大潮。到十九世纪初期,以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举行婚礼时所穿的白色礼服为标志,一举奠定了白色婚纱作为西方世界近现代正式婚礼服的神圣地位。 <div><br></div> 白色婚纱风靡全球也并非空穴之风。白色,简练.清新,象征着纯洁,高尚;白色亲和力很强,与各种客观色彩都能和谐与共。一束鲜花,一袭白纱,一曲小提琴协奏,构成了一种空灵,纯真,高洁的情感表现形式。<div> 当然,以中华文化的博大,宏阔,这点审美特征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汉文化所同化。<div> </div></div> 二,马哈伽纳扬佛学院 —— 千僧共餐盛况下的困惑 曼德勒马哈伽纳扬佛学院是全缅甸最大的僧院。有僧人大2000多人。每天上午10点,缅甸僧侣一天只吃2餐,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过午不食,只能喝水。至于和尚们的伙食,荤素都有,鸡鸭鱼肉、水果蔬菜、茶水饮料一样不少。因为缅甸的僧人可以吃荤,一般情况下,化缘得到什么就吃什么。<div> 每到此刻,各国游客云集至此,目睹千名和尚一同用午餐的画面,蔚为壮观。</div> 每天10点整,寺院的钟声响起就是吹响了开饭的号角,僧人们开始从各自僧房中鱼贯而出,自觉排成两行,前往餐厅,同时接受道路两边的临时布施,僧人队伍络绎不绝,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尾。 其实,寺院的作息信号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暮鼓晨钟,更不是牛角号声,而是由值班的大和尚用铁锤使劲敲击一块悬挂在屋檐的角钢。 和尚们排着整齐的队列,手捧饭钵,肘挂餐巾,垂头含胸,低眉顺眼,默不作声,鱼贯而行。 <p class="ql-block"> 僧人中的长者或有一定地位的无须排队,且有徒弟搀扶伺候。</p> 队伍里多为稚气未脱,童心未泯少年僧人,时不时的露出一些天真调皮的神色。<div><br><div> </div></div> 僧侣统统打赤脚,双手托钵,手臂包裹袈裟内,只在接受食物时手臂才伸出,以便对信徒布施者感恩。布施食物多为包装食品、水果、零食。给予和接受过程异常安静,全程无任何语言交流,虔诚感激尽在不言中。 布施和观光高峰期,有年长僧人不时维持着秩序。警方在高峰期或是有要员光临时也出面给僧院维持秩序。 这座本来安静雅致的佛家修行之地,现在成了曼德勒人气最旺的旅游观光点。商业化的氛围必然会纷扰这里的修行者,这不啻为对佛家修行者给出的一道现代化的高难度考题。 看看这些神色各异的小和尚们,面对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们带着五彩缤纷的感官刺激,日复一日的包围着他们,侵蚀着他们,他们能专心致志的一心向佛吗? 这一代佛家后人能抵御花花世界的诱惑而心静如水吗?这应该是佛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更高的修行命题。 本来还是活蹦乱跳的孩童,却要承受这种空灵沉寂精神桎梏,我很想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 缅甸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可吃荤。但都要严格遵守"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从午后到午夜, 除喝水外, 不再吃任何东西。 寺院和尚们的生活要比外面的平民好很多,最起码衣食无忧。 用餐大厅井然有序,和尚们按照衣服的颜色分组,大概白色的属于“低年级学生”。 大和尚们,还可以配发一点化缘来的香烟茶点之类的。 缅甸信奉佛教的国度,每个男人一生至少出家修行一次,在缅甸,僧人的社会地位最高,甚至连军人政府都要对僧人敬畏三分。<div> 缅甸的和尚并非只能在这种地方过集体修行的生活,他们还是要出外化缘的,化缘是还需赤脚,每天规定只能去7家化缘,超出是不允许的。</div> 在佛界化缘和施舍化缘,乃佛教术语,指化度的因缘。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单指乞食。 在缅甸化缘的和尚与施舍的信众比比皆是,习以为常。这已经是缅甸人的生活常态。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缅甸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缅甸是一个80%以上国民信佛教的国家,几乎达到全民信仰教的程度,这里的僧人就是一等公民。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举行剃度仪式的前一天下午,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有人给牵马,有人撑金伞,队伍浩浩荡荡。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盖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唱戏,通宵达旦。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要在鼓乐的伴奏下乘专车到大金塔转一圈,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第三天,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男孩子一生一定要出一次家,洗心革面,吸纳佛意,可以是一星期返俗,可以是一年半年,也可以是一辈子,自己决定,但出家的仪式要非常隆重。 直观印象缅甸的下和尚们生活还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但是,走出玛哈伽纳杨僧院就是另外一种天地了。贫穷的缅甸民众在长期的佛事熏陶下,慢慢地把化缘潜移默化为一种乞讨了。 寺庙外不少年轻力壮的少妇,抱着孩子,举着盆钵向游客乞讨。从她们的表情看,她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把这个行为和化缘等同一致,她们的价值观也很纠结,挣扎。 化缘和乞讨是有本质区别的,乞讨显然离佛家的施舍结缘的理念已经相去甚远。<div><br></div> 看看寺庙外的孩子,你就会明白,缅甸孩子出家为僧并非完全是为了信仰和修行,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改善眼下的生存状态也就成了少儿踊跃剃度的一个重要动因了。 贫穷的人们只有把命运寄托在对佛的祈祷上,缅甸人就是在这样混沌和迷茫中苟且着。 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 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div> </div> 三, 万千佛塔赤足下 —— 寺庙遍布 (一) 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的意思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功德佛塔, 全名是玛哈罗迦玛若盛佛塔,玛若盛是佛的称号。佛塔建于敏东王(King Mindon)统治时期大舍利塔本身镀了一层金,高57米,在佛塔底层周围,有729个石碑塔,每个塔洞内都有一块大理石碑,两面都刻着一页三藏经文——完整的上座部佛教巴利圣典。<br> 1857年修建佛塔召集了全缅甸和东南亚共计2400余名高僧,召开了第五次修订佛经结集大会,最后将结集的三藏经等刻在729方云石碑上,建造成了珍存三藏经的佛塔。 这些石碑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书",它的规模是佛教世界绝无仅有的,据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8小时,要读完这些"书",一共需要450天。 固都陶佛塔,白色和金色是这里的主色调,金碧辉煌的大金塔旁边,729座白塔组成了壮观而写意的佛塔群,每一座白塔内,都有一块刻着经文的石碑,据说是来自缅甸和东南亚的2400名高僧耗时7年5个月所刻。 缅甸的全套三藏经书,源自直通国。1057年蒲甘王朝首任国王阿奴律陀征服信仰佛教的直通国后,用大象将直通国的30部巴利文贝叶经书运回蒲甘。自蒲甘王朝至贡榜王朝,几乎每个朝代都组织数万僧侣用画笔、铁笔等更换新贝叶,重书经文,以免霉蛀。 佛塔内墙的每一个入口处,雕刻有佛本生故事和护门神像的柚木大门。佛塔的四个长廊也都建造得雄伟堂皇,令人赞叹不已 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曼德勒‘固都陶大佛塔-玛哈罗迦玛若盛佛塔’-‘地球上最大的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MWR) 赤脚迈步在纯白色的佛塔之间,有一种圣洁感,缅甸的少男少女都喜欢来这里打卡拍照。 <br> 金碧辉煌与晶莹洁白相映生辉,行走在佛塔之间高洁圣神的审美感油然而生。 入口大门由柚木制成,雕刻着花卉、卷形纹、佛本生故事和护门神像,装饰华丽。 寺庙里也有一股浓浓的商业气息,一批年轻的缅甸女性摆台设点兜售旅游纪念品。这些小摊贩都会说简单的英语,偶尔也会说一两句中国话。 前往缅甸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一部分年轻一代的缅甸人也能听懂简单中国话了,我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用嘴说着,请一位缅甸姑娘用我的手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这构图和人的情绪抓拍的都很到位。 (二) 马哈穆尼寺 马哈穆尼佛塔寺是缅甸曼德勒最著名的佛教圣地 。寺内的青铜佛像高约四米,也称大金佛,当地人将这座佛像视为佛陀真身,在缅甸占有极神圣的地位,香火十分鼎盛,不论何时,佛像面前总是挤满虔诚礼拜的人潮。 每天清晨4时30分,寺内都举行佛像洗脸仪式,吸引大量佛教徒前往参拜。所谓洗脸,就是往大佛身上贴金金箔片。 这尊高四米的佛像是缅甸最著名的佛像,每天都有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贴上了厚厚的金箔,以至于佛像看上去有些变形,据说佛像下部的金箔厚度已经达到十六厘米。带着厚重金箔的佛像熠熠生辉,承载着全缅甸的祈愿和希望,以至于其顶部天花板上那颗硕大钻石已经被人遗忘。 不过,给佛像洗脸(贴金箔)只允许男人贴,女人只能在外厅景仰,跪拜,不能亲近佛身。 佛塔寺院的旁边,则是一条制作佛像的街道,游客也可以去选购一些做工精美的佛教艺术纪念品。 (三) 辛比梅佛塔 辛比梅佛塔(也译为欣毕梅佛塔)建于1816年,是孟云王为纪念王后Hsinbyume去世而建的。据说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点,所以整体造型设计成大圆形。 辛比梅佛塔通体雪白,有着三层塔身,一圈圈的波浪造型由下至上层层叠叠,非常漂亮。因为外型像极了奶油蛋糕,因此又称奶油蛋糕佛塔。第一层底座上由多组从下至上的七层小塔组成,象征着围绕世界的七座大山;之间连接的波浪形护栏则代表着四大海洋。 佛塔的二层和三层按照普通佛塔的形式建造。二层是一个巨大的平台。三层的平台,同二层比起来,就小得太多了,是一个环形的廊道。三层的塔基上装饰着很多小佛像,中间供奉着一尊金色佛像,供信众参拜。 辛比梅佛塔的造型很可爱,非常适合拍小清新感觉的照片。里面有许多当地的小孩专门招揽生意给你拍照,他们会收取1000KYAT(5元人民币)的费用。这些孩子长期在这里拍照,取景无疑要比游客们胜出一筹。 (四) 金色宫殿柚木寺 柚木寺最初位于皇宫之中,是贡榜王朝敏东王和王后的寝宫,也是敏东王驾崩之地。1857年,继承了王位的敏东王开始修建曼德勒皇城,他任用“国师”尹蓉负责为他建造新皇城。尹蓉是云南腾冲和顺乡人,他历时两年建造的这座城市,仿照了腾冲城的建筑式样,所以建筑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历尽100多年的变迁,金色宫殿柚木寺成为原曼德勒皇宫仅存建筑。 这座外观棕黑色,材质全部为柚木建筑,虽然没有丝毫“金色”概念,但它仍然被冠名为金色柚木寺。整个建筑为方顶重檐结构,在西斜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典雅。 这座传统的缅式柚木建筑最突出的,整幢建筑物就是一件大型的木雕艺术品,雕刻精美而华丽 第一层是主殿,外围一圈木质回廊。往上逐级收拢两层,外围为四重檐结构,木雕层层叠叠,立体感很强。整个建筑每个角落都缀满了繁复的纹饰和人物雕塑,使这座存在了150多年的寺庙成为木构建筑的经典。 (五)因瓦古城 —— 陨落的故都 因瓦古城位于曼德勒市区以南30km处,曾经掸族建立的阿瓦王朝(地方割据)的都城。利用原有两江交汇的地理条件,通过开凿人工运河,形成一种外围河流内部城市的防御模式。此后的东吁王朝与贡榜王朝,因瓦都曾作为国都,后因地震都城受损遭到废弃。 寺院建于19世纪的贡榜王朝,建筑以砖石砌筑,外表抹灰。主体部分建于大平台上,层层跌落的造型。 一侧体型较大的是经堂,另一侧是佛塔。此时的光线(下午三点半左右)正适合拍照。 与壮美的外观相比,建筑内部空间乏善可陈。大平台之下以交织的拱券支撑,人能在这不算宽敞的拱廊中穿行,但显然这部分空间并不是主要使用空间。大平台上经堂与佛塔虽然体量庞大,但是内部空间也只是作为回廊与安置佛像使用,狭小憋仄,整体利用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