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昨天开幕的浙江大画幅摄影作品展的作者中,我可能是资格最老的一个了。那是1972年我当兵不成,户口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迁出来但没有地方落户,只好放在身边,成为当时很多知青都曾经历过的“袋儿户口”阶段。当时红太阳展览馆刚刚建成,浙江省摄影展览办公室成立,就在展览馆里办公。谭铁民主任对我的摄影水平很欣赏,就让我在里面帮忙,但没有工资。当时展览馆有一台旧的、漏光的早期林哈夫4X5大画幅相机,我把它修好后就成了我的心爱之物。我用它拍了很成功人物肖像,但几个月后我的户口落在余杭县红星大队,不得不跟老谭和老戚洒泪而别,把相机也还给老戚。因为没有工资,老戚非常同情我,说他打个报告,把这台林哈夫以报废作价处理给我,算作给我的酬劳。一直到1976年我抽上来到了省博物馆,老戚打来电话,说报告终于批下来了,作价80元,算作镜头钱,我欣喜若狂……可惜好景不长,这台宝贝相机在我的办公室里被窃了……我当时跑到西湖边仰天长叹道:“一颗刚刚升起的摄影巨星坠落了!”</p><p>2008年,欧洲金融风暴,我在EB网上几乎把美国一家图片商的全部大画幅原版照片都打包买下……100多幅,都是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好照片,里面居然还有玛丽莲.梦露的2张。有了这批珍贵的作品,我发现当时欧美新闻界对大画幅相机的亲睐几乎无以复加。尽管那时候35毫米莱卡相机已经初露锋芒,但是因为每张照片都必须放大才能刊用,而放大机并不是每位摄影记者都拥有的,所以4X5、5X7,甚至8X10,凡是可以手提拍摄的大画幅相机都称为新闻相机,因为它是新闻摄影的主流机器。</p><p>这是一幅1947年新闻相机的广告作品。</p> <p>这是1952年新闻相机的广告作品。</p> <p>这位摄影师把自己的两台大画幅相机比作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一样亲。</p> <p>1947年,8X10相机广告。注意,它是可以手持拍摄的。</p> <p>这位摄影师在照片背后签名并留下了精确的时间:12,5,51。</p> <p>这位战地记者用的应该是5X7。</p> <p>1940年美国菲利普公司的广告摄影师。</p> <p>放大机哪怕在今天的投资都远超照相机,因为还要投入整个暗房。</p> <p>这是1959年4月5日,美联社记者在街头抓拍到的玛丽莲.梦露的照片。不是很成功,因为梦露灵魂的窗户没有打开。</p> <p>这是美联社记者用大画幅相机抓拍到的好莱坞明星正在拍照的镜头。但我很怀疑是罗莱相机的软广告。1955年5月11日</p> <p>昨天的大画幅展览,总的感觉呆板、四平八稳,几乎都离不开三脚架,为什么?心疼底片,不敢抓拍。这就是业余的特点,看看人家抓的!照片背后写着1944。70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三脚架上。这就是差距!</p> <p>这张用我们八十年代的话来说,就是抓中摆、摆中抓!</p> <p>40年代美国女歌星露西尔签名照。</p> <p>美联社记者街头抓拍,四位泳装美女走在大街上。1962年。</p> <p>照片并非越清晰越好,这幅《湖上美景》就用了柔光镜,特意突出朦胧感。这幅画意摄影作品摄于1930年,摄于美国爱荷华州,欧文图片社藏。</p> <p>这是1940年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的作品,摄影师也是手持大画幅相机拍摄,因为三脚架不可能撑在海里!</p> <p>1890年美国加洲,美丽的树拱。蛋白无光相纸。</p> <p>189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情妇,查尔斯.贝雷斯福德夫人。铂金相纸。</p> <p>1890年日本,农夫和他的马车穿过茂密的树林。蛋白无光相纸,手工水彩上色。</p> <p>1890年日本,买篮子的女人。摆拍。蛋白无光相纸,手工水彩上色。(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