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有一个朋友,人到中年,事业成功,社会上也挺受尊重,但他有一个烦恼,就是只要回家,跟他爸聊起工作,每次说到公司又干成了一个大项目、又取得了一个新成果,想让父母为自己高兴高兴。可正兴高采烈的时候,他爸爸就会非常严肃地给他一句:不要骄傲。</h3></br><h3>你想想,这话一出来,当事人太沮丧了。这句话我们简直从小听到大,我都50岁了,你怎么还在说我不要骄傲,你怎么就不能认可我一点呢?我这个朋友就特别苦恼,他觉得我事业有成,我在社会上挺受尊重,但跟亲爹的沟通怎么就这么难?</h3></br><h3> <p data-mid="">1</h3></br><h3>多少孩子,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h3></br><h3>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h3></br><h3>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h3></br><h3>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h3></br><h3> <h3>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h3></br><h3>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h3></br><p data-mid="">2</h3></br><h3>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h3></br><h3>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h3></br><h3>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h3></br><h3> <h3>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h3></br><h3>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h3></br><h3>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你的唇枪舌剑,会葬送了孩子的一生。</h3></br><p data-mid="">3</h3></br><h3>语言暴力,也是暴力,马歇尔·卢森堡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h3></br><h3>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如家庭、学校、组织机构、谈判等。它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者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模式,我们来逐一学习一下。</h3></br><h3>1、观察<br></br></h3></br><h3>注意要讲事实,不要贴标签,并且区分观察与评论的区别,尽量讲述事实,避免评论,因为事实是最不引起反弹的语言。比如,你最近表现不太好,这是评论,换个说法,你这周有三天没有收拾好自己的书桌,这个就是事实。</h3></br><h3>2、体会和表达感受<br></br></h3></br><h3>教会孩子学会各种表达感情的词汇,准确的描述出当下的情绪,可以使沟通更顺畅。比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只是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苦恼)。这个句子则表达了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时,我的心理感受。</h3></br><h3>特别注意的是此时要区别想法与感受,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h3></br><h3>3、需要<br></br></h3></br><h3>我们的需要和期待形成了我们的感受。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h3></br><h3>所以,直接提出你的需求,比如我需要你保持房间的整洁,而不是你的房间为什么总是这么乱。<br></br></h3></br><h3>4、请求<br></br></h3></br><h3>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如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打扫两次自己房间。</h3></br><h3>我们不是生来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h3></br><h3>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你的孩子如此乖巧。</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