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马利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是人创造的。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人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名人的故事为重要支撑。鄂尔多斯,有许多有关名人的遗迹和掌故。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在这方土地,留下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传奇。王昭君、蔡文姬、花木兰,这三个鼎鼎有名的女人(应该称作“女士”才显得贴切),就被赋予或演绎了她们为人乐道的“鄂尔多斯行迹”。</p> <p class="ql-block"><b>落雁的昭君不悲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昭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儿就是落雁崖!”达拉特旗昭君镇的一位老农十分肯定地说。</p><p class="ql-block">他所在的村,有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名字:二狗湾。把“二狗湾”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嫱联系起来,觉得怪怪的,但老者的断言,黄河边这面断崖在夕阳下、暮色中的凝重,加之塞北苍劲的风掠过脸颊,让我们不能不进入一种意境——恍惚间,一行北上的队伍悠悠走来,队伍中,簇拥着一位身披红色斗篷的美人。怀抱应该叫“阮”的乐器的美人,指尖流淌出穿透时空的乐声,大雁在忘情聆听……金津古渡边,滔滔河水洗刷着磐石。</p><p class="ql-block">就要渡河了,昭君一行稍作休整。女儿家,自是要注意一下妆容,不想一不小心,把粉盒碰翻,风儿带着白粉,沉在了一个叫“白土梁”的地方,至今用之不竭。</p><p class="ql-block">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王昭君就是那个“落雁”,即使旅途中顾不得细施粉黛,依然明艳照人。因为“和亲”的事迹,昭君名满天下古今。</p><p class="ql-block">仅在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传说中的昭君墓就有十几处之多。我们到的这一处,岿然矗立于黄河达拉滩之上,突兀之势尽显。南望沃野,平整而开阔;北顾黄河,曲折而蜿蜒。昭君坟西边,横亘着一道长约2里、宽约1里的土墚,土墚的断面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土痕迹,土墚北面高出黄河河滩20多米,残存着古代城墙的遗迹。</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与昭君坟相连的台地上,发现一个长约980米、宽约350米的汉代城址,从残存古城墙看,古城由东西中三座城组成。</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处今天的黄河南岸,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汉代五原郡的河阴县,还有人说,可能是汉之宜梁城或北魏石崖城。</p><p class="ql-block">二狗湾村的村民,似乎都善于谈古论今,可以给你讲出许多传说故事,如 “蠕蠕刘王”流放囚禁于四面环水的“昭君岛”;吕布携有“闭月”之美的貂蝉北上途经;一代才女蔡文姬南下归汉,在此拜祭昭君庙……“</p><p class="ql-block">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读到这样关于昭君风采的描摹,人们更为昭君的美而赞叹,继而痛恨那个叫毛延寿的画师,并想象昭君如何悲悲戚戚上路。我想,其实大可不必。诚然,远嫁他乡,离愁别绪定是难免。但在北地,作为“宁胡阏氏”的昭君,将中原先进文化带到了匈奴,并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开创了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p><p class="ql-block">“昭君自古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这是公认对昭君出塞的历史评价,使昭君不单单以“美”而凸现于中国历史,而成为“和”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表征。试想,以昭君的冰雪聪明和见识,对这一效果,不会自豪吗?就是她的感情生活,到了呼韩邪单于身边,也不见得比在汉元帝的宫中要差。也许,她永远不会得到汉元帝的宠幸,那个北上的命令,反而是一个摆脱深宫困扰的绝好机会。塞外的辽阔,又是一番令人生放达的所在,昭君的弹奏,会在这里找到知音的鹰雁。</p><p class="ql-block">不要为昭君悲切了,她听了,可能只会莞尔一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归汉的文姬不容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蔡文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蔡文姬南下归汉时,曾拜谒昭君庙,一定取的是“惺惺惜惺惺”之意。</p><p class="ql-block">蔡文姬的老爸大大有名,即汉代大文学家蔡邕。她自己也相当了得,史评“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文姬初嫁于卫仲道。南匈奴入侵时,为匈奴左贤王所掳,还生育两个孩子。蔡文姬的名作有《悲愤诗》两首和《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首古乐府琴曲歌辞,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文姬归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蔡文姬在北地过了十多年,居于美稷城,即今日鄂尔多斯的纳林古城。</p><p class="ql-block">纳林古城位于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的纳林川东岸,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410米,东西宽360米。</p><p class="ql-block">史载,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入塞归汉,随后移师美稷城。东汉初年,设置匈奴中郎将以此为驻地,南匈奴单于王庭更是长期驻扎在这里,为当时南匈奴的政治、军事中心。</p><p class="ql-block">“纳林、沙圪堵去的菜菜的,天北二京算甚了”,准格尔人好幽默,自嘲过去见得世面窄。不过,纳林、沙圪堵一带,还真存在过美稷这样一座繁华的王城。之所以叫“美稷”,是因为这里处于“新秦中”,为西北经济发达地区,盛产起源于中国、为五谷之首的稷(黍和粟的合称)。</p><p class="ql-block">美稷的丰饶,还是没有留住文姬。曹操很够意思,他统一北方后,下大本钱帮了一把老友蔡邕,花费重金把他的女儿蔡文姬赎回,这位事实上的“天下第一人”还费心操持,给文姬新找了一个夫家,让她嫁给了董祀。</p><p class="ql-block">说到文姬归汉,大家都认为她有了一个美好结局,自会喜在心怀。但设身处地想象,这个女子真的不容易。读读《胡笳十八拍》吧。</p><p class="ql-block">她“亡家失身”到往匈奴,回归时却得离开两个亲生骨肉。“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这样的痛苦,伴随着日后的人生。</p><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的社会,还不象宋朝之后被苛刻的礼教禁锢,加上父辈友朋的显赫,没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至少在当面,可母爱天性引发的连绵不绝的思念,还是始终无法自已。</p><p class="ql-block">“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战争还在继续,不止是边地,就是汉朝过去统一的疆土上,也处处硝烟,要知道,当时可是三国乱世啊!</p><p class="ql-block">据说北宋南迁后,胡笳一曲在南宋士族间颇为盛行,南宋末汪元量擅弹此曲,相传他曾两次携琴入狱探望文天祥,并奏胡笳十八拍以寄故国之思,文天祥集杜甫诗以和。</p><p class="ql-block">许多人谈《胡笳十八拍》,往往关注蔡文姬的女性身份,悲则悲矣,容易陷于愁苦,被人笑作“小家子气”。小家子气就小家子气吧,从蔡文姬的角度讲,她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有儿女绕膝之乐,也不算错。又有人说此曲能寄“黍离之悲”,而且其愁其怨浩茫,有一股凛然不可侮的正气隐含其中。那是文姬的胸怀比之常人更为广博,家国际遇、离乱沧桑间,能品出大道者,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军的木兰不简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花木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单中国人世代传诵,就连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美国人,也看上了花木兰的传奇,拍了动画电影不解渴,又邀约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等大明星,拍了真人版。</p><p class="ql-block">“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收入学生课本的文章,必是经典。这首叙事诗《木兰辞》,我们小时上学,是需要背诵的。由此,花木兰这个人物,也成为一代代难以消磨的记忆并引发了激烈的追问:木兰是否确有其人?如果有,她的家乡是哪里?答案一直在争执中。</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问题,史载极少。但出于美好的愿望,许多人一直相信木兰真的曾代父从军,纵马呼啸于北地旷野。她还被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问题,陕西人说木兰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又有人说,她的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就在黄河岸边的十二连城。</p><p class="ql-block">黄河拐了一个剧烈的小弯折,由北向南奔流了大约五六公里,又一个转身,向东南方阔步而去。十二连城遗址,就在黄河转身处南岸台地上,日日俯瞰东去的流水。据《元和郡县》记载,十二连城原为隋唐胜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当时该城地处战略要点,可北凭黄河天险,控蒙古草原,南临中原大地, 进退两易。</p><p class="ql-block">而今,这座古城虽已只剩残垣断壁,但从那依稀可辨的轮廓之中,仍可想象出当年的不凡气势。有准格尔当地学者认为,胜州东、北两面距黄河更近,所以花木兰才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p><p class="ql-block">渡河东行约百里有“黑水”,即今呼和浩特的大黑河,《木兰辞》有的版本为“黑山”,即杀虎山,在呼和浩特东南百里,也是东征必经的要道;继续东行至“燕山”,是隋将韦云起讨伐契丹的战场。因此木兰才能“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从木兰行军的地理方位和《木兰辞》中“可汗”等信息考证,这位学者推断,木兰的家乡在胜州附近启民可汗所属牧地。</p><p class="ql-block">作为鄂尔多斯人,我特别愿意赞成这样的说法。因为花木兰的不简单,可以为我的家乡多添一笔亮色。</p><p class="ql-block">木兰的“不简单”,是“万里赴戎机”的飒爽英姿之气,是“从此替爷征”的感恩反哺之孝,更是“不用尚书郎”的拿得起放得下——这一点,木兰完全可以傲视一众男儿。怪不得那么多地方都想认木兰为同乡。</p><p class="ql-block">“抢注名人”,前提是因为名人值得“抢注”。当然,大家争是争,最重要的,还是共同挖掘名人留下的财富,特别是精神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马利军</p><p class="ql-block">来源:鄂尔多斯日报,编辑:吴卓群,校审:尚铁兵 郝晓琴 张茜,终审:任君</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aWCaFj6sDB-a3pCWRVWM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