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39:爨宝子碑——滇中第一石

道可書院

《爨(cuàn)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也即公元405年,今存于云南曲靖第一中学碑亭内。此碑同较晚的《爨龙颜碑》合称“二爨”。<div><br></div><div>三国时期,现今的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合称为“南中”,均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地区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在朱提(今昭通)和建宁(今曲靖)两郡。其中又以霍、爨、孟三姓最有势力。</div><div><br></div><div>公元399年,霍、孟二姓发生剧烈冲突,爨姓随即成为南中最强大的势力。当时,汉族移民带进南中的汉文化,在豪强大姓统治者中被保存下来,并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爨宝子碑》就是这种融和的结晶。爨宝子是爨姓统治集团的成员,《爨宝子碑》是在他死后立的。爨宝子只活了23岁,生前并没有太大的作为,但却因为此碑而扬名千古。</div><div><br></div><div>《爨(cuàn)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也即公元405年,今存于云南曲靖第一中学碑亭内。此碑同较晚的《爨龙颜碑》合称“二爨”。三国时期,现今的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合称为“南中”,均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地区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在朱提(今昭通)和建宁(今曲靖)两郡。其中又以霍、爨、孟三姓最有势力。公元399年,霍、孟二姓发生剧烈冲突,爨姓随即成为南中最强大的势力。当时,汉族移民带进南中的汉文化,在豪强大姓统治者中被保存下来,并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爨宝子碑》就是这种融和的结晶。爨宝子是爨姓统治集团的成员,《爨宝子碑》是在他死后立的。爨宝子只活了23岁,生前并没有太大的作为,但却因为此碑而扬名千古。<br></div><div><br></div><div>爨宝子碑关于该碑的出土,有这样一个传说。清咸丰二年,也即公元1852年,邓尔恒任南宁(现在的曲靖)知府一职。一天,他在厨房里偶然发现案板上的豆腐块上有字迹,上前仔细一瞧,竟然是史书上所记载的《爨宝子碑》碑文。邓尔恒知道,此碑立在东晋,但年代久远,一直不知它流落何处。于是,邓尔恒赶忙问卖豆腐的人在哪里,厨子说是个越州人。<br></div><div><br></div><div>邓尔恒很快就追踪到了越州扬旗田,发现做豆腐的是个农夫。农夫告诉邓尔恒说,一天他吆牛去犁地,突然犁到一块石头,竟然把犁尖犁断了,他用锄头刨出来一看,原来是块石碑,于是就把它抬回去当作压豆腐的工具。邓尔恒听完,给了农夫一些银子,之后把石碑运回了府中,后置于城中的武侯祠里。<br></div><div><br></div><div>《爨宝子碑》字体介于隶、楷之间,许多地方还保留着隶书的笔法和体势,如横画多作燕尾等,但更多地方则更近楷体。此碑笔画质拙凝重,主用方笔,不少笔画呈方棱或锐角,字形或大或小,结法紧密但不类型化,变化比较丰富,端严高古,被视为奇古厚朴一派书风的代表作,清代阮元称之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则称其有“端朴若古佛之容”。</div><div><br></div><div>此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形成正方块,而这种四角饱满的块状是构成其风格内敛深沉的重要原因。此外,此碑在方整统一的基础上,不乏同字异构的变意处理,而同样偏旁的处理也有变化,如碑中的“沧”“潜”“海”等字,既讲究点画的呼应关系,又照顾了点的用笔轻重、大小、造型变化,颇耐玩味。<br></div><div><br></div><div>总之,由于其脱胎于汉隶笔法,相较于《张黑女》《元怀墓志》等成熟的魏碑,《爨宝子碑》波磔犹存,但更显“原生态”。此碑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div><div><br></div><div>值得一提的是,此碑立碑时间同王羲之《兰亭序》等书问世时间接近,但体式和风格却相差甚大,清末李文田等人据此,曾对传为王羲之所书《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提出怀疑,但至今未有定论。<br></div><div><br></div> <h1><b>趣味链接:</b>三国之蜀国</h1><div><br></div><div>三国时期的蜀国也即蜀汉,为刘备所建立,国号为“汉”。而由于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鼎盛时期,蜀汉曾占据荆州、益州,但在经历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败后国力受损。后经诸葛亮治理,蜀汉逐渐走向富强。然而,蜀汉后期,由于宦官黄皓干政,蜀汉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被篡取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政权所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