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商代的文字除了少部分墨写、朱写在器物之上,得以永生至今以外,更多的靠刻写、铸造传世。大家熟悉的商代甲骨文,较为集中地在河南安阳发现,那是商王室的档案,在龟腹甲、牛肩胛骨上记录,从国家大事到生育子嗣皆有涉猎。上海博物馆有一片刻在人头骨上的文献,很是珍贵少见。</p> <p class="ql-block">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汤至阳甲,传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为商朝后期。由此可见,都城屡迁,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商伴随着商王“祖已迁于邢”朝前期。</p> <p class="ql-block">《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p><p class="ql-block">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去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首兴:先祖契,封商地</p><p class="ql-block">契,据传是五帝之中的第三位帝喾的儿子,第四位尧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他主要的功绩都是和大禹一起完成的,他勤勤恳恳的跟随着大禹一起治九川,定九州,铸九鼎,然后又遵从舜帝的指示担任司徒一职,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所以被舜帝分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这也就是商朝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33, 133, 133);">《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span></p> <p class="ql-block">相土,商汤十一世祖,阏伯(契)的孙子,昭明之子,一作乘杜,河南商丘人,商民族的第三任首领。</p><p class="ql-block">相土时,商部落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畜牧业的发达为商人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使用奴隶奠定了基础。相土作乘马,就是驯养马作为运载工具。畜牧业发达的部落,武力得以强胜。相土当部落首领时,乘夏王太康失国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开始向东方发展。相土以今商丘一带为中心,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并抵达渤海一带,带动了先进的畜牧业向外的传播,还同“海外”发生了联系。他与共工、禹,都是传说中有名的治水人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据《</span>竹书纪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诗经·商颂·长发》云:“相土烈烈,海外有载。”</span></p> <p class="ql-block">王亥,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商部落首领,先公之一。王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p><p class="ql-block">他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为人使役。</p><p class="ql-block">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成为了现今商业用词的来源。后来有易氏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庙号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中称“商高祖王亥“、“高祖王亥”。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p> <p class="ql-block">上甲微</p><p class="ql-block">上甲微,子姓,名微(一名“昏微”),字上甲。王亥的儿子,王恒的侄子。</p><p class="ql-block">相传其母在甲日生下上甲微,但目前已无法查到其生日是何时。后来,其母依照在上甲微生日的天干来命名其字为“上甲”。之后,凡是商民族一生下孩子的时候,都依照当天的天干来取孩子的名。像是商汤在一生下时,被命名其号为“天乙”(甲骨卜辞中作“大乙”),是因为当天是乙日。</p> <p class="ql-block">上甲微杀绵臣 商开始以力服人</p><p class="ql-block">在夏后泄的第十二到十六年,相传王亥与兄弟王恒赶着牛群,驮着货物,向北跨过黄河,到易水流域有易氏(今河北易县、徐水一带)之地贸易,有易氏首领绵臣设宴欢迎。宴饮时,王亥兄弟有失检点,激怒绵臣。绵臣派人杀死王亥,扣下牛羊和全部货物,将王恒等人驱逐出境。(王恒夺回了牛羊)王亥之子上甲微决心为父复仇,因为上甲微是个贤能的君王,河伯(一个部族的名字)只得助他攻打有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河伯是在黄河岸边的一个方国,因为冥治水颇有成效,所以深受其惠。既然冥的子孙有难,自然应该帮他们一把。更何况有易氏自恃武力,处处得罪河伯;而身为世交的上甲微却送来牛羊,一亲一疏之间,河伯终于做出了决定:发兵帮助商族复仇,干掉有易氏。上甲微自己也组织起武装队伍,与河伯共同出征。双方在易水之侧激战,有易氏被彻底击败,绵臣在混战中被杀。商族与河伯联合,最终灭掉了有易氏,有易氏首领绵臣也死于乱军之中,于是两家平分有易氏的财产,并尽收有易氏族人为奴隶。上甲微成功为父报仇,并带着财物和大批奴隶回到商都,不仅恢复了王亥被谋害后商族受损的荣誉,还增加了当时主要的生产力奴隶。</span><b style="color: rgb(31, 31, 31);">于是商族人像迎接英雄一样在城外等候上甲微,并大声为其欢呼。</b><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为了悼念亡父,上甲微创立了“禓五祀”之礼。</span></p><p class="ql-block">河伯把有易族的孑遗集合起来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成立了一个叫摇民国的国家。</p><p class="ql-block">上甲微继承祖契的事业,振兴商族,死后受到殷人隆重祭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去历史学界一直认为商朝历史,上甲微之前属于神话传说,上甲微之后才是信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祖和祭神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祖者,始也,是道德的起始,所以称之谓祖;宗者,尊也,以有德可尊,所以称之谓宗。祖宗,有一家一户之祖宗,有一门一派之祖宗,有一个民族之祖宗,有一个国家之祖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族,统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认炎、黄二帝为祖宗。所以,祖宗是对先世的通称,特别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古人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特别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祖宗,都有感人的功德,所以他们应当享受后人的祭祀。可见,祭祖并非全是封建迷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对祖先功德表达敬仰和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和礼仪,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一种美德。如果数典忘祖,往往会被人嗤之以鼻。由此可见,由只祭神鬼,到神鬼、祖宗都祭,这个改革不单是祭祀的改革,同时也是政治、思想、文化的重大改革。上甲微之前,商先公的名字多与天象有关,如昭明、昌若、冥、恒等,这分明是崇拜天地神明的一种表现。从上甲之后,则几乎全用天干为名号,如“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不是简单的用字问题,这说明,那时候商族人已经将天干应用于天文、历法、农业生产、宗族谱系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商部族在科学、文化方面逐渐发达,乃至超过了夏王朝的实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皮氏被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上甲晚年时期,商国已成为河北地区最强大的方国,有了与崇国争霸的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皮氏就是一个以皮毛产业著称的部落,地处晋西南汾河盆地,原本与古唐国相邻,只是古唐国衰落后,皮氏就成为汾河盆地之处最强大的部落之一,且和崇国的关系非同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当时的汾河盆地非常适合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于是皮氏以皮毛产业享誉夏朝全国,而同样以畜牧业崛起商国,双方成为竞争对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 class="ql-cursor">由于皮氏的皮毛制作很精美,且销售占据了太行山以西的晋南地区,商国的生意根本无法打入这里。利益的驱使,商国早就想吞并皮氏了。</spa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 class="ql-cursor">《竹书纪年》载“(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灭皮氏”。战争的结果就是皮氏族成为商国属臣,商国势力范围从河北南部扩展到山西南部。当然,皮氏的皮毛产业也被商国“并购”,商国由此一家独大,成为北方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皮毛贸易垄断者。</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商汤,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p> <p class="ql-block">成汤元年</p><p class="ql-block">在夏朝的诸侯方国中,商国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到了主癸时,商国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诸侯国了。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仍建都商丘。<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商国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都城迁了八次。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迁至亳bo(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span></p> <h3>夏桀释汤</h3><p class="ql-block">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夏桀二十二年,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国召汤入朝,汤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p><p class="ql-block">夏桀二十三年,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商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纷纷投奔商,愿助汤灭夏,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汤回商以后,被囚禁的痛苦经历使商汤更坚定了灭夏的决心。</p> <h3>挥师西进,灭韦顾昆吾</h3><p class="ql-block">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韦国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国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人民尽归商所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入民入商。汤还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夏桀的实力。消息传到夏都,桀召九夷之师攻商,商汤见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知道夏的势力还很强大。商汤知道时机不到,就马上向桀请罪,卑辞厚礼表示臣服,恢复进贡,去掉了桀心中的芥蒂,赢得了等待时机的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鸣条之战</p><p class="ql-block">夏桀的贤臣关龙逢多次进谏,桀甚为愤怒,将关龙逢处死。太史令终古把占卜的凶兆,哭泣着送给桀,桀不屑一顾。终古逃到商国,商汤大喜,将此事遍告诸侯,商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做灭夏的准备。</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66年,商汤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p><p class="ql-block">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㚇(今山东定陶北)。三㚇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㚇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㚇,即摩师东进。商军和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㚇</span>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㚇军</span>,杀了三㚇伯,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忧愤病死在亭山。</p> <p class="ql-block">商汤革命</p><p class="ql-block">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p> <p class="ql-block">屋夏社</p><p class="ql-block">商汤灭夏以后,想将夏社迁走,被伊尹阻止住,要汤留下来告诫后人,作为暴虐而亡国的见证。因为社坛是一露天的土坛,上面植有不同的树,汤就下令砍掉树盖了一间房屋把夏社封了起来,永不使用。商的社另建在商王都,这就是所谓的“屋夏社”。</p><p class="ql-block">还实行一些改朝与换代的措施。“汤乃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会以昼”(《史记·殷本纪》)</p> <p class="ql-block">汤建国不久,商王畿内发生了一场旱灾,延续了7年,在后5年中旱情很严重,烈日暴晒,河干井涸,草木枯焦,禾苗不生,庄稼无所收,人民困苦异常。虽然旱灾刚发生时,伊尹也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农田,但是旱情愈来愈严重。</p><p class="ql-block">自从天旱发生后,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天天派人举行祭祀,祈求上帝除旱下雨。古代在郊外祭天叫做“郊祀”。 最初的郊祀仪式是燃烧木柴,用牛羊猪狗这些家畜作上供的牺牲。大旱延续到第七年的时候,汤见郊祀也不见下雨,就命史官们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了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了祭坛,他亲自率领伊尹等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以后也未见下雨,后来就占卜为什么不下雨。史官们占卜后说:郊祭时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牲,就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后让被烧的人上天去祈求上帝降雨。于是命把祭祀的柴架起来,汤将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祷告毕便坐到柴上去(有说是用发和指甲来代替其身),还没有焚烧柴时,正好就下起了大雨。自汤“祷于桑林”求雨以后,商王们遇天旱求雨,就使用了这种焚烧人的祭祀,这种祭名叫做“烄”。甲骨文中烄是个象形字,就像一个人站在火上被焚烧。卜辞有“其烄大有雨”的记载。还有很多用烄祭来求雨的卜辞。</p> <p class="ql-block">伊尹总共辅佐过五位商帝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p><p class="ql-block">伊尹原是有莘国的奴隶,一直想投靠商汤,可是苦于没有机会。后来有莘侯的女儿嫁给商汤为妃,伊尹作为陪嫁的“媵臣”随去,成为汤的厨师。伊尹便故意把饭食做得有时可口,有时又过咸过淡,以期引起汤的注意。果然,汤把他叫去责问,他马上利用这个机会展露自己的才能,侃侃而谈,向汤陈说天下大势和治国之道。汤大喜,遂破格提拔他,后来伊尹便成为汤的右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的伐夏战略,不久夏朝灭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span></p><p class="ql-block">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汤药</p><p class="ql-block">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疑。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将中草药熬成汤用以治病,提高了中药的疗效。《汤液经法》历代医学家认为是伊尹所著。《汤液本草》,将药分为寒、热、温、凉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伊尹“以鼎调羹”、“调和五味”</span></p><p class="ql-block">三类动物,生活在水中的味道腥,吃肉的味道臊,吃草的味道缮。这些味道必须用甜酸苦辣咸来调和,先放后放的次序,以及蒸煮火候很重要,调料不能损害原味,又要掩盖不好的味道,浓淡都有讲究,需要猩猩的嘴唇,熊的脚掌,隽燕的尾肉,沃国出产的凤凰卵,洞庭湖的鳟鱼,昆仑山的茹菜,阳华池芸菜,羊朴的姜,骆越的笋,不周山的小米,三危山的露水,昆仑山的泉水,黄山的溪水,青鸟的山楂。</p> <p class="ql-block">“伊尹放太甲”</p><p class="ql-block">太甲即位后,不遵汤法,暴虐乱德。伊尹将他放之于桐宫,自己摄政当国。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p> <p class="ql-block">初祀方明</p><p class="ql-block">太甲十年,太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而且这个仪式以前从未有过,“初祀方明”,首次祭祀方明。方明听起来像是“小明”的学名,可它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件东西。</p><p class="ql-block">“方明”是木制的立方体,长宽高各四尺,每面镶一块颜色不同的玉,用于祭拜地日月山川之神。上玄色为天,下黄色为地,东方青色代表春季,南方赤色代表夏季,西方白色代表秋天,北方黑色则是冬季。除了玄天之色,其余的五种颜色我们都似曾相识,它们对应五色土的颜色。当年大禹建社坛便是以青、赤、白、黑、黄五色之土对应东、南、西、北、中。</p><p class="ql-block">方明之祀是社祭的升级版,在这个镶玉的四尺方木块上,天地及四方全都有了,比一摊摊松散的五色土显得高大上得多。把玩五色土后需要洗手,在有风的日子里,眼睛很容易被迷住,天子用脏兮兮的手揉眼睛,越揉就越睁不开眼,神圣的节奏一下子就乱了。方明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过家家游戏的档次,看着很卫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方明有另外一个名字,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叫“神明”,只不过我们都误以为“神明”是指神,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神明”就是那个挺大个的方木块,郑玄注曰:“神之明察者,謂日月山川也”,“神明”或者”明神”就是这么来的。《周礼注疏》说:“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其科学原理不明,但八卦专家们认为他们知道其中深意。</p> <p class="ql-block">太戊中兴</p><p class="ql-block">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君主,在位七十五年。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葬于太戊陵</p><p class="ql-block">太戊时期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规模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为货币。商王盘庚时期,商代使用的农具,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成汤立国到阳甲共十八世,历二百六十年,真正的盛世其实只有第九世太戊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一棵树中兴了一代商王朝,借“桑谷共生”,伊陟劝太戊改过。</span></p><p class="ql-block">太戊七年,亳地有怪异的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间长得有二手合抱那么大。太戊害怕,于是询问国相伊陟。伊陟说:“臣听说过,妖魔鬼怪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大概是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过失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魔鬼怪。大王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太戊听从他的话,怪桑树果然枯死。</p><p class="ql-block">寻药</p><p class="ql-block">太戊派王孟到西王母处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后来王孟因断粮,困在半路,只能吃树上结的果实,穿树皮,住在荒山里。王孟一辈子单身自处,天帝怜悯他无后代,在他睡梦中从背肋间跳出两个儿子。儿子出生以后,王孟便去世。王孟的儿子也用这种办法生出下一代。而且后代又都是男子,慢慢地这地方男子越来越多,因此称为丈夫国。求药之事大抵渺渺,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猜测,太戊时期的商朝大概与西戎有所来往。</p> <p class="ql-block">九世之乱</p><p class="ql-block">九世之乱是商朝从仲丁开始,商朝一度中衰,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商朝前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遭破坏。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p> <p class="ql-block">盘庚迁殷</p><p class="ql-block">盘庚迁殷的背景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安阳小屯村)。既迁之后,盘庚重申:“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与商王血缘的远近,犯罪就处死,立功便封赏;并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这说明通过迁都,镇压了异己,商王权威上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为殷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殷墟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青铜器时代中期东方的一个极其独特的世界性大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p><p class="ql-block">据说,武丁即位以后,决心使商王朝的统治强盛起来,可是却没有得到有才能的人为辅佐。于是,在三年的时间里,武丁对于政事不闻不问,一切政务都由冢宰决定,而自己则在暗地里观察国家的风气。象贤人甘盘,尊之为师;罪犯傅说,举以为相。武丁就在上述两位人才,还有祖己等大臣的辅佐下,开创了“天下咸欢,商道复兴”的大局面。</p><p class="ql-block">殷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经常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亲自率军征讨,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其平定。</p><p class="ql-block">工方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盘庚迁殷前,工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乱”的机会,迅速扩展势力。为了掠夺更多的生活资料,工方逐渐向南游移,骚扰商朝属国,并经常深入商王畿西效进行抢劫。工方这一举动,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严重的危胁。于是,武丁命武将禽和甘盘率军征讨。经过几年征讨,终于将工方平服,工方的领地从此归入商朝版图。</p><p class="ql-block">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又一部族,屡屡侵夺商地居民,曾进入商东效,劫掠两个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工方过程中,用二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p><p class="ql-block">西部地区的古老部落羌族,也称西羌,分为羌方、羌龙、北羌、马羌等。武丁征伐西羌多次,将所获战俘,残忍地用作“人牲”,成为祭祀鬼神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商朝南方地区有很多方国、部落。江汉流域的“荆楚”,是它们当中最强大的方国之一。据传说,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荆楚艰险之地。经过交战,最终将其打败,并把很多荆楚之人捕获,同时把他们生活的地方荡平。从此,江汉流域也成为商朝版图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大彭和豕韦都是商朝诸侯国。商王河禀甲时,两国势力大增,便不想俯首听命于商,拒绝纳贡,也被武丁所灭。</p><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的势力在西、北、东、南急速扩张,最终达到商朝的最高峰,史称“武丁中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一般认为维持到他的儿子祖甲时。期间,哥哥</span>祖庚<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当王,享了10年左右的清福,弟弟祖甲继之,又干了33年,国家持续强盛,民众安居乐业,对外的征伐不大,</span>西戎<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的一次也是大胜而归。粗算一下,武丁至祖甲,大约百年,应该是商代最黄金岁月,文治武功都达至巅峰,完全可以称得上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盛世。死后被尊为“高宗”。</span></p> <p class="ql-block">祥雉为徳</p><p class="ql-block">武丁想要恢复商汤之道,也就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举行肜祭(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又进行的祭祀)来祭祀商汤。谁知在举行肜祭(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又进行的祭祀)的时候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在严肃的祭祀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野鸡飞进来,站在祭祀用的大鼎的鼎耳上高声鸣叫。</p><p class="ql-block">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高宗肜日篇》,原文是: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野鸡立于鼎上是吉祥的征兆。《史记·殷本纪》说:“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训》。”照这个说法看来野鸡的到来,有着美好的寓意,是个好兆头,和凤凰来仪是相似的道理。那么创作《高宗肜日》的目的就是庆贺祥瑞之兆。《高宗肜日》发现,野鸡的出现使得武丁大为恐惧,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该如何应对。这时祖己站出来说:“啊!王呀,你要恭敬地对待上天赐予你的臣民,你们都是天的后嗣。王在祭祀的时候,自己先王父庙中的祭品不要过于丰盛。祖己说的话并不是祝贺的话,倒像是安慰武丁,对武丁进行告诫,希望他能善待百姓,免除对百姓的苛责,同时在祭祀的时候注意不要太过于铺张,要厉行节俭,也就是“节用爱人”的意思。在祖己看来这是上天对武丁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妇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妇是亲属称谓,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p><p class="ql-block">妇好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 ,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后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有自己的封地和财产。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武丁的妻妾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妇妌,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如今的河北邢台。</span></p> <p class="ql-block">妇好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记载着妇好多次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她还担任占卜之官(与上天沟通的最重要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武丁三位王后,即妣戊(妇妌)、妣辛(妇好)和妣癸,称为“三配”。 妇妌[jìng,女子贞洁娴静]商王武丁的皇后,是来自井方(今邢台市)之女,妇妌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殷墟卜辞中记录了很多她在丘商种黍的内容;也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她的地位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祖己)的生母。根据花园庄东地卜辞来看,她死于妇好之前。因为她的儿子曾经被立为太子,故成为武丁三配之一,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亲生子为祭祀她而铸</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故名“司母戊”,“司母”即“嗣母”,是法定王位继承人也就是储君之母。她是三配中唯一葬入王陵的,墓已被盗窃一空。</span></p> <p class="ql-block">囊血射天,意思是将充血的皮囊挂在高处用箭射;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乱。出自《史记·殷本纪》。</p><p class="ql-block">商朝的第二十八任君主是武乙,很喜欢和“天神”打架,天神本是人们心中构思的一个神,武乙就做了一个木偶,并称木偶为天神。有一次武乙要和木偶比武,于是叫来文武大臣,他说木偶就是天神,众人碍于皇权也只好这么认为了。比武开始后武乙就把木偶打倒在地,并且羞辱了一番,觉得天神也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经过上次比武,武乙自信心大增,就决定再和天神比武,而且还要更刺激的。于是武乙就叫人拿了一个皮囊,里面装满鲜血,然后挂在高处。武乙对众人说皮囊就是天神,便张弓搭箭射向皮囊,致使鲜血四溅,之后就说天神被他射死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一天武乙外出打猎,晴天打雷,正好命中武乙,武乙被劈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个重要君王,他努力地去挽救其王国统治的举措,他不信鬼神之说,并做出了很多别人认为是对鬼神大不敬的事情来。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进行转变的一个过程,他也是起到了一个表率的引领者。为了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神的存在,他做出了让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也之所以被说成是一个生性残暴昏庸的君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武乙在位期间,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他不相信有天神的存在,他想要证明这一切,于是,命人造一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来当作天神,然后与这个所谓的天神下棋决胜负,可是木偶不会动,就指派一人代表那木偶天神,结果是武乙获胜。武乙大笑道:“既然是天神为何胜不了我?”说罢将木偶拆卸进行侮辱。后来武乙又命令左右用皮革作了个囊,装满动物的血,悬吊起来,武乙拿起弓箭仰面射去,箭射到装满血液的囊上,顿时血流到地上,武乙狂笑道:“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并对人们说自己射杀了天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那么武乙是怎么死的哪?文字记载武乙是被雷劈死的,据说,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打猎,晴天白日里忽然来一个霹雳,武乙被击中当场死亡。</span></p> <p class="ql-block">商朝是一个神权可与王权抗衡的朝代,武乙就是一个藐视神权的人,也许是受够了巫师对王权的羁绊,从殷墟和甲骨文来看,武乙、文丁、帝乙、帝辛这四代商王平均每年的“人牲”就一、两个,比前期的商王少得多,比后期周王朝的“人牲”也少得多,同时甲骨文上出现的贞人也很少,说明武乙开始商王们在改革,希望消灭神权对王权的干扰,革除残酷的“人牲”制度。</p> <p class="ql-block">文丁杀季历</p><p class="ql-block">文丁杀季历是商周关系恶化的开始。文丁是第二十八位商王。从武丁到武乙时期商周关系还正常,有时也有一些矛盾,而这个时期王室内部的混乱,却为商王朝日益败亡种下了祸根。武乙死后长子文丁即位。商王文丁看到周季历很有才干,封他为殷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文丁希望周季历帮他安定边陲。周季历对商勤于王事,掌管商王朝西部地区的征伐之事,周季历通过一系列战争,解除了戎狄的威胁,保证了商王朝边境的安全和疆域的扩大。周季历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把3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文丁献捷。随着周的强大,逐渐构成对商王朝的威胁,商王文丁对周季历开始产生怀疑,商周关系开始变化。文丁看看周季历越来越厉害,当周季历献俘报捷时,商王文丁表面高兴,加封周季历为西伯侯(统帅西部地区最大的诸侯),但却把他囚禁起来。在文丁十一年,商王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周季历杀死。古书说“文丁杀季历”,从而导致关系的恶化。</p> <p class="ql-block">帝乙归妹</p><p class="ql-block">商王文丁杀了周部落的首领季历,商周两大势力的矛盾登时尖锐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到了文丁的儿子帝乙即位的时候,商周的和解成了头等大事,首先对于商来说,东南战场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国力,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和周开战。</p><p class="ql-block">而对于周来说,此刻的周部落,论实力还是弱了一些,和商国开战也没有好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时候帝乙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联姻,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姬昌,以换取和平,而姬昌</span></p><p class="ql-block">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p><p class="ql-block">此事史称“帝乙归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在</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易经》</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的卦辞中,就有提到过“帝乙归妹”,但是我们看史料记载可以知道,周文王的正妃是</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太姒</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这个太姒是有莘国人,也是武王姬发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而在《诗经·大明》中所描述的,当为文王娶帝乙之妹无疑。</span></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诸侯结婚是一娶九女,除正妃是帝乙之妹外,其余都是陪嫁的商女,之后并不再娶,也就是说文王应当是先出妻,随后又娶的太姒。</p><p class="ql-block">《归妹》卦的上六爻辞可以佐证这一点,即“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即献祭之时,新娘捧着的筐具中无物;新郎以刀刺羊但不流血。</p><p class="ql-block">无攸利即所谋不遂,这段政治婚姻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帝辛,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重用“小臣”集团,提拔了一批非世官大族的人员,见于史籍的有飞廉、恶来、费中、左疆等;严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和缩小致祭神灵的范围,以此疏远旧贵族。</span></p> <p class="ql-block">帝辛,商纣</p><p class="ql-block">毛泽东:①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又见《毛泽东文集》,文字略异)②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在商纣王的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span></p><p class="ql-block">为了规避周戡黎(今长治附近)、伐邘(今沁阳)后对位于今安阳的殷都所形成的两面夹击的形势,并借此喘息之机再次对东夷用兵,帝辛在沬邑(或“妹邑”)或朝歌(今河南淇县)拥有琼室、鹿台、玉门、酒池肉林等活动场所,其中有的是帝辛所营建或扩建的。周消灭崇侯虎、占崇国(约在今西安沣水西),打开了沿渭水东进灭商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妲己</p><p class="ql-block">《竹书纪年》记载为帝辛九年攻打有苏,娶妲己,《帝王世纪》则记载为:帝辛二年即纳妲己为妻。</p><p class="ql-block">据《国语·晋语》记载: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在灭亡和屈膝间,有苏部落首领选择屈膝,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p> <p class="ql-block">征东夷</p><p class="ql-block">《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蒐(sōu),东夷叛之”。纣王时期的卜辞显示,纣王十年九月,纣王曾亲征东夷,耗时达二百数十天,经过的重要地点有50多处,可见规模浩大。纣王十年的这次战争,只是纣王时期对东夷发动的所有战争中规模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清末出土于山东寿张县梁山脚下(今属梁山县)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铭文又记载了纣王十五年对东夷的一次征伐。历史、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也曾根据一组卜辞,指出纣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东夷的一次行程。这次出征,纣王一连在外达10个月,想必规模也不小。所以通过文献和卜辞可知,纣王时期与东夷的战争,可以说是商朝与东夷数百年战争的最高潮。</p> <p class="ql-block">辛<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纣三公</span></p><p class="ql-block">帝辛任用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帝辛,她不喜淫荡,帝辛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姬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去告发,帝辛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姬昌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帝辛,帝辛才释放了他。西伯获释后,向帝辛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帝辛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即西伯昌。</p> <p class="ql-block">亘古忠臣 天下第一仁</p><p class="ql-block">比干,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纣王帝辛的叔父,殷商王室的重臣。</p><p class="ql-block">20岁就开始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甚至以死相谏,被称为“亘古忠臣” 。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p> <p class="ql-block">七窍玲珑心</p><p class="ql-block">七窍玲珑心是指心脏有七个洞,此处的“窍”指的是洞,并不是具体的指人体的七窍。</p><p class="ql-block">七窍玲珑心来源于明代许仲琳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拥有的一颗有七个洞的心脏,相传可以与世界万物交流,能使双目破除一切幻术,重伤者食用心脏可有治愈之效。</p><p class="ql-block">比干被妲己设计剜心之后未死,后减一妇人卖无心菜,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听此言后即一命呜呼。</p><p class="ql-block">一日,纣王正与妲己以及新纳妖妇胡喜媚共进早餐,忽见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喜媚道是妲己旧病复发,常有心痛之疾,一发即死。</p><p class="ql-block">冀州有一医士张元,用药最妙,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纣王便要传旨宣冀州医士张元,喜媚对纣王说朝歌到冀州路途遥远,并推算说在朝歌惟有丞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可借一片食之,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p><p class="ql-block">纣王遂宣见比干,挖下其心,众人见之,均啧啧称奇,比干皇叔之心,当真有七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比干生性耿直中正,公正无私,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正是因为无心无向,办事公道,所以被后人奉为财神。当时传说在比干荫佑下做买卖的人,无偏无向,公平交易,互不坑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所以比干广为世人所传颂和敬奉的第一文财神。</span></p><p class="ql-block">姜子牙封神时,比干被封为文曲星。</p> <p class="ql-block">箕子,子姓,名胥余,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p><p class="ql-block">官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朝鲜,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p><p class="ql-block">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箕子见</span>成汤<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漆身为厉,索性割发装疯,披发佯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span></p> <p class="ql-block">箕子明夷</p><p class="ql-block">在这商周变易之际,箕子便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过起一段短暂的隐居生活。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两色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参悟星象运行、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万物循变之理。</p><p class="ql-block">武王灭商建周后,求贤若渴的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史称箕子明夷。武王听后,十分钦佩,就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尚书·微子》)他不愿作周的顺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无奈而走。</p> <p class="ql-block">据说,箕子一行到了黄海边,便乘了木筏向东飘去。几天后登上了一岛,因见山明水秀,芳草连天,一派明丽景象,便将那地方叫做朝鲜。从此,箕子带领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相传箕子到朝鲜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还施用八种简单的法律,来防止和解决人们的争执。并把故国的文化传播开来,把围棋传向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后来当周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方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并邀请箕子回乡探望。武王因而封他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这时箕子已经52岁。后来箕子从朝鲜回到国都前来朝见周天子姬发。在途经商故都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心甚伤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国。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p> <p class="ql-block">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p><p class="ql-block">子启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p><p class="ql-block">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p><p class="ql-block">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继承宋国君主之位,葬子启于宋国国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因见商代将亡,数谏纣王不听,遂出走。周武王伐纣,他持祭器前往军门,袒身反缚以告,武王释之,并复其位。</span></p> <p class="ql-block">《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p> <p class="ql-block">牧野大战又称:牧野之战是殷商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史曰武王克殷、武王伐纣。由于帝辛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p><p class="ql-block">各诸侯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县)空虚,无兵可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span>孟津<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今孟津县)。《史记》 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不期而会”,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叔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家推测,大概是三百乘战车,三千名虎贲为一个“装甲师”,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在牧地,周武王庄严誓师。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帝辛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这些少量忠心的禁卫军,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徒众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拦。好汉不敌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武士也阵脚不稳。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将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杀死。</span></p> <p class="ql-block">殷鉴不远</p><p class="ql-block">《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p><p class="ql-block">原指殷的子孙要把夏的灭亡作为鉴戒。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商代的“铜鉴”,</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如小屯</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M18</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号墓出土的殷代铜盘,铜盘口径</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33</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厘米,</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高</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11.5</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厘米,盘底中央有一蟠龙纹,龙纹周边有</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12</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条鱼纹环绕,十分精美。此盘即古代的铜鉴,殷代是铜镜与</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铜鉴并用。上古时代,在人们还未发明铜镜期间,照容时将水盛在陶盘或铜盘里,先民以水鉴容。殷代鉴、监通</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用,甲骨文“监”字写作</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从</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皿),从</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见),像人睁着眼睛,跪坐在水盘之侧,从水里看自己的面</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容,当即监字之本意。小屯</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M18</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号殷墓中出土的铜盘,其形状与甲骨文监字构形中的)</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皿)极相似,我们</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曾盛水实验,即可在水里看到自己的面容。</span></p> <p class="ql-block">商朝灭亡后,经过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殷早就变为一片废墟。近代,人们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的商朝遗物,证明那里就是殷的遗址,所以叫作殷墟。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和兽骨10多万片,而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大都刻着很难辨认的符号。经过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仔细研究,认为这就是中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印证了<史记·商本纪>中对商朝的记载确为事实,而且对研究商朝,特别是盘庚迁都以后商朝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对中华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也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11月1日,毛泽东来到安阳,参观了著名的殷墟。</p> <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p> <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p><p class="ql-block">1、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 2、《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p><p class="ql-block"> 3、《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