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为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功能远大于知识的传授,他确认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他主张给儿童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让儿童自己通过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而获得知识。这让我想到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让我们不要以成人的经验来设计教学,而忽略孩子本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即使同一阶段的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针对出错的学生,出错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他不了解问题的性质,不知道如何思维去解决问题,其二是他虽了解问题的本质,但他对问题持有异于成人的看法,遇到此类情况,我们要因材施教,针对孩子的问题,首先让他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思维,然后老师给予指导。如此,当他发现老师的答案比他所想的更好之后,他才能对教师的改正心悦诚服。<br> 这种看似简单的做法,实际体现了教师以下的教育智慧:(1)宽容孩子过失。当我看到学生的错误时只会一味的批评,其实我从来没想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收到了什么效果?或许我是想通过批评给予学生压力,让孩子下次做题时能够小心翼翼。但是,这样做真的好吗?今天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能包容孩子所有的错误,站到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们在教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会收获勇敢和自信,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课堂没有学生愿意与我们互动,课堂总是死气沉沉,是否我们从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中已经严重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了呢?他们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现在想想,自己教学中的烦恼又何尝不是自己造成的呢?(2)宽容的本质是爱。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如果一个老师真能做到耐心听学生错误的思路,这样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大爱的师者。一个真正有爱的老师,才会想法设法让孩子学会知识,并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也会想尽千方百计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对于我来说,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幽默风趣让学生的学习不那么辛苦一直是我很苦恼的问题,我一直知道我在教学中的问题,关于这方面,我一直在探索。(3)善于思考。对于答错的学生,有的学生可能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把这两类学生都按错误处理并不公平,这就要老师耐心帮孩子寻找问题。<br> 皮亚杰认为,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功能,远大于知识传授的功能。所谓:学校是启发学生智慧的场所,而不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皮亚杰这种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的观点,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而言,尤具意义。目前很多家庭,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刻意让幼年子女提前入学,希望自己的子女加速成长,此类父母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小学就表现出成绩优异、品行端正,而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习惯差而成为后进生?孩子们在小学一年级处于同一起跑线,为什么孩子还会有差距?这只能与家庭教育有关系。家长在教育幼年子女时,设置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充足有利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刺激,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走进校园时茁壮成长。<br><div> 读书心得:</div><div> 关于对普通班试卷评讲课的反思</div>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我教的是九年级普通班,学生基础非常差。下面我谈谈我的做法:先说阅读理解,我让学生站起来逐字逐句翻译,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句子结构,并在翻译中了解所默写的单词在文章中的运用。另外我不会个人去把文章翻译一遍就结束,我都是挑同学站起来翻译,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点压力,也能帮助孩子尽量避免跑神。刚开始孩子基础差,我每句话都挑不同的孩子翻译,后来随着学生的进步,改成一段找一个同学翻译。针对孩子们不认识的知识点,我会用粉笔罗列到黑板上,每个知识点都有汉语紧跟其后。而且,为了怕学生找不到我所讲的地方,我无论是讲课文还是讲试卷,都会把所讲课文或试卷呈现到白板,并时刻在上面做标记,顺便教会孩子做笔记的方法,我告诉孩子笔记要做在每个对应单词的下面,不能随意想写哪写哪,我又跟胡冰老师学会了检查笔记,每节课我都会把试卷收上来亲自检查,并在下节课公布笔记优秀和较差的同学,并让笔记较差的同学站立听讲,一直到能把笔记做到我满意为止。这样,程度稍微好点的同学通过的我的不断提问成绩得到了提升,程度极差的同学至少能保证课上认真记笔记。针对黑板上我罗列的孩子们不会的单词或短语,我会领着孩子们读一读,并在读完后立刻擦掉英语,让学生根据汉语背诵。孩子们学习习惯差,如果留在课下,效果非常差。但是这样的试卷评讲课非常浪费时间,一套试卷我甚至讲过一周。我经常怀疑自己,我不知道这样的办法是否真的正确。但是我绝不会只求速度而放弃质量,但是,不可否认,我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双赢?<br> 首先,小组合作查漏补缺。我曾经尝试过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每个孩子针对自己不会的地方向小组求助。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孩子们在很长时间内可能就只翻译出来文章的三行,而且我通过提问让孩子进行反馈时,很多孩子还是不会,长期较差的学习习惯导致了有三分之二后进生在讨论时不知所措,有些还借机说闲话。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培养孩子们兵教兵的习惯,手把手教那些不会向小组求助的学生,具体应该设置比较完善的方法,如由小组长发起,小组长可以起立,先从1号开始,让孩子们逐个提问题,由其他成员为其答疑。还要设立比较完善的反馈机制,能让老师检测讨论效果,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但是也不能过于相信学生,老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要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至于怎么把握,我至今还是问号。另外,要设立奖励机制,大肆表扬做得好的组长,激起小组长积极性。如果孩子学会了讨论,我想,下一步我就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了。<br> 其次,针对每篇阅读中孩子不会的词或短语,或者通过批改找出共性错误,我先做出预测,上课时只向学生传授这些我预测的词,不再逐字逐句翻译,这样也能节约时间。但是知识的全面性我不能保证。<br> 最后,由学生提前备课并当老师讲题。可以事先分好每个学生需要备的题,课下备好课,课上上好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解放了老师。但是由于很多学生的不自律,课下备课也有可能成为空想。<br><div> 以上便是本周的收获了,每次写完都会觉得自己与原来不一样了,感谢王校长的名师工作室,要比谁忙,谁能有她忙?她却为了我们的成长不辞辛苦地给我们提醒作业,她尚能如此,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感谢这个平台,让我们可以朝着名师的方向,前进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