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创立,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学说互相影响、吸收、融合后,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br> 1370 年前,唐朝发生了两件事,均与佛教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唐朝第三任皇帝时任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创建了慈恩寺;二是玄奘法师为了供奉从印度请回来的经像、舍利,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奏请唐王批准修建了大雁塔。两件事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筑就了唐朝宗教思想的主体——唯识宗。 <br> 唯识宗又称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创始人是唐朝玄奘法师与窥基大师,祖庭在西安大慈恩寺。 <br> 唯识宗是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十六年潜心研究创立的佛家学说。这一流派的远祖,是古印度的无着菩萨(约410~500)和世亲菩萨(约420~500),后经戒贤法师传授于唐玄奘,由玄奘传入中国。玄装法师的高徒窥基大师常住大慈恩寺,故唯识宗也称“慈恩宗”。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阐述“唯识真性”,故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主要经典有六部经书和十一部论著。<br> 唯识宗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br> 一是八识与阿赖耶缘起。八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才得以转起,学界称之为阿赖耶缘起。 <br> 二是种子与现行。种子是指贮存于阿赖耶识中能够生起各个不同事法的潜在能力;现行是指贮存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起为各个不境相与心识。这些境相与心识是众生能够觉知到的(现)、生灭不已的(行),所以称为“现行”。种子与现行之间是因生果、果熏因的关系。种子在多种条件下聚合缘生相应现象,即为因生果;待多种现象生起之后,又通过前七识将其自身性质、特点熏习到阿赖耶识中,令其相应的种子功能发生强弱或消长变化,即为果熏因。 <br> 三是五法三自性。五法指四类有为法和一类无为法。有为法指有作为和造作之法,含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四类。心法指八识,心所法指相对于心法而起的意识现象,色法指有质感的物质现象(包括眼耳鼻舌身五官和色香味声触法六尘),心不相应行法指与心色二法不相应的法,又称“非色非心法”;无为法指没有造作,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之法。三自性指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遍计为“周遍计度”,所执指计度对象,自性指不知因缘而生的诸法真相幻化为其有自性。依他起自性:有为法依因缘而现起,不具有自性的实法。圆成实性: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此性指尽虚空,遍法界,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 <br> 四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八识,转得无漏四智。八识与四智的对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br> 唯识宗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阿赖耶识,用现代汉语讲就是精神的统一作用。唯识家认为:大千世界似乎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又各是各,分为多个部分独立存在,这就是唯识的道理。概括起来就是“心外无境,万法唯识”。</h3> <h3> 一、高宗念母建慈恩 <br> 史书记载:北魏道武帝在西安晋昌坊初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旧址上修建了无漏寺,后因年久失修无漏寺被废。 <br> 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崩,葬于昭陵。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决定在无漏寺原址上修建慈恩寺。经专家“瞻星揆地”测量定位,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的建造方案。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根据方案,寺院建筑规格为“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式建筑群,全寺设十余个院落,共计1897间,置“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br>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李治下诏:大慈恩寺工程即将竣工并交付使用,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招聘僧人300名,另外聘请佛教大师50名,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寺院赐名为“大慈恩寺”。同时增建“翻经院”,任命玄奘法师从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典籍,主持大慈恩寺工作。 <br>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举行了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随后,太子李治在百僚陪同下来到大慈恩寺礼佛,会见了佛法大师,讲述了朝廷造寺原因,太子声情并茂、感情真挚,念母恩德、呜噎酸感。侍臣及众僧共睹此景,无不为之哽泣。会过大德,太子登东阁,宣布赦令。继而巡历廊宇,至玄奘法师房,亲制五言诗一首帖于户,诗曰: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辉。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h3> <h3> 二、玄奘弘法筑雁塔 <br> 玄奘(602-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 <br>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申请赴印取经,唐王因刚建国社稷未稳而不允,次年玄奘再次申请仍未成行,至贞观三年唐王允。玄奘单人独骑,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西行,途中克服千难万险,历时三年,跋涉五万余里,终于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国,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用五年时间潜心研修佛经,足迹遍布全印18国讲学论道,学业终成返回那烂陀寺任主讲,成为恩师戒贤的高徒,地位与日俱增,仅次于戒贤。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谢绝恩师、道友及众国王的挽留,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辞别天竺,载誉回到长安。 <br>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李治任命玄奘主持寺院工作。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拟在大慈恩寺内造一座石塔,其目的:一是保存从天竺国请回来的经典、佛像、舍利;二是展示释迦牟尼佛的足迹垂世;三是翻译经书,超度亡灵、普度众生。唐高宗李治大喜,遂向玄奘提出三条改进意见:一是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为砖塔;二是不用法师破费,一切用度皆从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中折钱支付;三是塔址改在大慈恩寺西院。 <br> 唐朝砖塔呈方形塔基,面宽140尺;塔形仿西域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级,总高180尺;每层中心皆有舍利,计一万余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有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碑皆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书。砖塔奠基时,玄奘法师自述皈依佛门经过、赴印求法原因、太宗父子护法功德等,最后说:“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砖塔建设过程中,玄奘法师“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因砖塔建在慈恩寺内,故名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礼佛诵经者日日爆满,成为大唐帝国的著名胜景。</h3> <p class="ql-block"> 三、古寺名塔耀中华 </p><p class="ql-block">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初建时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有13个庭院,1897间房屋,重楼复殿、云阁、蝉房等一应俱全。寺院巍峨壮观,富丽堂皇,是唐代最宏伟壮丽的寺院建筑群,也是唐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大慈恩寺是明朝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的,占地76亩,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寮房等。 </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名称源于古印度摩揭陀国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故事。1300多年来,大雁塔曾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修缮:唐朝最初的建筑样式是模仿印度著名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塔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样式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加高至9层。第三次修缮是唐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至偶数10层。五代时期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再次将大雁塔恢复到奇数7层。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在维持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同时,外表砌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就是目前看到的大雁塔。 </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内装有木质楼梯,可供游人登临观光,居高临下俯视西安城全貌。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塔基南侧镶嵌着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塔内有中国名塔照、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近年来,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院香火缭绕,院内鲜花飘香,争奇斗艳,成为古城西安的地标性景区,是国内外客人的游览胜地。</p> <h3> 大雁塔</h3> <h3> 四、民族复兴新使命 <br> 改革开放以来,古城西安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积极弘扬古城文化,再现大唐盛世,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西安人的共识。随着大唐不夜城的建设和对外开放,西安人民投巨资重修了慈恩寺大雄宝殿、玄奘三藏院、雁塔北广场、玄奘广场、雁塔西苑、雁塔东苑、东西步行街等基础设施,景区各项设施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为千年古寺名塔增添了浓墨重彩,彰显了古城西安以佛教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成功塑造了西安的城市名片,使其成为古都西安的靓丽风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圆梦民族复兴大业勇担新的历史使命。 <br>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世界佛教界各类活动增多,大慈恩寺作为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祖庭,在世界佛教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11月29日,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向大慈恩寺赠送了素可泰金身佛像,安奉法会在大慈恩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增勤法师、帕·塔瓦拉贾拉亚长老、攀洛·泰阿利秘书长等共同为素可泰金身佛像揭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此参观考察,赞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h3> <h3> 图为增勤法师、帕·塔瓦拉贾拉亚长老、攀洛·泰阿利秘书长等共同为素可泰金身佛像揭幕。</h3> <h3>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来参观者需扫码并佩戴口罩才能进入寺院。在导游小姐引领下,我们开启了这次佛门圣地旅游活动。说是旅游,其实是一次佛门知识学习活动。<br><br> </h3> <h3> 进入寺院正门,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映入人们的视线,循着林荫大道望去,一尊铜质香炉安放在佛道中间,香炉的远处是大慈恩寺的主体建筑一一大雄宝殿,再远处便是雄伟壮观的慈恩寺大雁塔。铜质香炉的东西两侧,是大慈恩寺的号令神器一一钟鼓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br></h3> <h3> 铜质香炉</h3> <h3> 钟楼位于寺院佛道东侧,内悬明代铁钟一口,为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铸造,钟重三万斤,高三米,是寺院号令神器之一。</h3> <h3> 鼓楼:鼓被尊为通天神器,也称地音。作为佛教法器,鼓与钟相互应,同为寺院的号令神器。僧人每天的修习均依钟鼓之声而起止。</h3> <h3> 大雄宝殿是大慈恩寺的主殿,由陕西省文化中心和西安市宗教局规划重建,2006年动工,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像,佛祖左侧为迦叶,右侧为阿难。大雄宝殿是开展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h3> <h3> 释迦牟尼佛祖与弟子迦叶和阿难。</h3> <h3> 大雄宝殿东侧为客堂,客堂是寺院办公的地方。客堂后面从南至北依次为伽蓝殿、甘露堂、财神殿。</h3> <h3> 伽蓝殿:伽蓝是梵文寺院的音译。殿内供奉的是拥护佛法、守护伽蓝土地的菩萨。中间为波斯匿王,左右两侧分别是祗陀太子和须达多长者。 <br><br></h3> <h3> 原色玉石浮雕,镇寺之宝,价值连城。</h3> <h3> 甘露堂:为斋主诵经、祈福、消灾、超度亡者之处。</h3> <h3> 财神殿:财神是吉利的化身,是人民群众普遍供奉的赵公善神。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供俸财神保佑,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求财纳福是人民群众敬祀财神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寄托。</h3> <h3> 赵公明善神像</h3> <h3> 大雄宝殿西侧为云水堂,云水堂是寺院接待外宾的地方。云水堂后面从南至北依次为先觉堂、示现堂、观音殿。</h3> <h3> 先觉堂亦称祖师堂,是供奉大慈恩寺历代往生住持的地方。每逢初一、十五,来此上供礼祖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h3> <h3> 大慈恩寺历代住持牌位</h3> <h3> 示现堂内置释迦牟尼八相成道玉石群雕,展示了释迦牟尼弘法利民的一生。浮雕用天然彩色玉石精雕而成,堪称玉雕艺术珍品。</h3> <h3> 释迦牟尼八相成道玉石群雕</h3> <h3> 观音殿:观音又称观世音,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菩萨寻着声音去解救有痛苦的人。观世音以慈悲救难闻名于世,是人类真善美的化身。</h3> <h3> 千手观音像</h3> <h3> 兜率:梵语称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和弥勒菩萨的住处,是弥勒信仰者的皈依处。玄奘法师希望上生兜率成为弥勒内眷,随弥勒菩萨下生广作佛事,度化众生。</h3> <h3> 弥勒菩萨像</h3> <h3> 大雁塔位于兜率北面,明万历年间重修后,虽经数百年风雨浸蚀和地震灾害,仍完好无损。塔内有木质楼梯,可供游客登临观赏。</h3> <h3> 二圣三绝碑位于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的塔壁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唐朝大书法家中书令褚遂良手书,故称“二圣三绝碑”。碑文高度赞扬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两碑由玄奘法师亲手竖立,历时1370年仍完好如初。两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物证。</h3> <h3> 雁塔题名碑位于大雁塔底层南门内侧,唐朝新中进士受邀到大雁塔题名,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h3> <h3> 佛舍利:《玄奘法师传》记载:法师从西域带回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修塔时每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武则天重修大雁塔时,塔中舍利未作详细记载,此后佛舍利成为千古之谜。目前大雁塔上安放的佛舍利,是印度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h3> <h3> 释迦如来足迹碑。佛经记载:佛祖涅盘后二百年内没有佛像,弟子们大都拜佛祖留下的足印,佛足即为佛祖。玄奘将佛足图带回大唐,根据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图刻制成足迹印石,供广大信众瞻拜。足迹碑中莲花象征着纯洁,“卍”字代表火焰和光明,双鱼代表解脱,宝瓶象征聪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钴代表护法,掌心千福轮代表转轮王,转轮王下面即为大梵天王图案。</h3> <h3> 贝叶经:玄奘法师西域取经时,印度人尚未掌握造纸术,经文只能刻在贝多罗树叶上,故称贝叶经。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贝叶经文657部,现存不足20片,均为梵文,识梵文者全世界不足10人。</h3> <h3> 贝叶经</h3> <h3> 佛塔</h3> <h3> 风铎</h3> <h3> 唐砖</h3> <h3> 明朝金佛像</h3> <h3> 玄奘三藏院位于大雁塔北面,院内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堂内镌刻着玄奘法师生平事迹的巨幅铜刻、木雕和石雕壁画,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玄奘三藏院给予极高评价,赞其为当代敦煌。 <br> 玄奘三藏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将玄奘法师的辉煌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三个层面向世人作了全面阐释。</h3> <h3> 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玄奘法师从出生到四十岁取经回国的经历和动人事迹。</h3> <h3> 光明堂浮雕</h3> <h3> 大遍觉堂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揭示了“玄奘取经”的宗教背景,突出了佛教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观念的核心思想。</h3> <h3> 玄奘法师铜质坐像</h3> <h3> 般若堂展示了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受到唐王朝的隆重表彰和励志译经、传教弘法、普度众生的伟大历史功绩。</h3> <h3> 般若堂浮雕</h3> <h3> 明代经文</h3> <h3> 雁塔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占地近1000亩,分为雁塔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东西步行街和商贸区等。 </h3>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北广场的水景音乐喷泉南北高差9米,分9级,每个踏步为5级,意为“九五之尊”。喷水面积达20000平方米,为亚洲最大。八级变频是世界最大方阵,每级水池有7级迭水,与7级佛图大雁塔巧妙吻合,恰到好处。</p> <h3> 雁塔西广场</h3> <h3> 雁塔东广场</h3> <h3> 东西步行街位于大慈恩寺东西两侧,通过百姓祝寿、雁塔题名、皮影大戏、悬壶济世、街头胡乐、角力争雄等系列雕塑,把唐朝百姓的日常生活描绘的活灵活现。</h3> <h3> 街头胡乐</h3> <h3> 角力争雄</h3> <h3> 皮影百戏</h3> <h3> 百姓祝寿</h3> <h3> 雁塔题名</h3> <h3> 公孙飞剑</h3> <h3> 玄奘独尊唯识宗,高宗念祖慈恩诚;古寺名塔励后学,普度众生事业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