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六月的暖风陪伴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踏上开往小学的列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让我们赴一场爱的相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这场相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关乎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关乎家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更关乎我们之间共同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幼小衔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阶段对孩子人生影响很大,然而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还存在一些幼小衔接的误区:针对这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幼小衔接”。</p>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p class="ql-block"> 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就是幼小衔接。当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幼儿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如果幼小衔接做的好,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能够使幼儿入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p><p class="ql-block"><br></p> 二、何谓幼小衔接衔接 <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p> 三、幼小衔接前期准备 <p class="ql-block"> 家长朋友在家帮孩子做幼小衔接的准备,首要就是要了解孩子的自身情况。</p><p class="ql-block"> 您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下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您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p><p class="ql-block">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p><p class="ql-block">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p><p class="ql-block">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p><p class="ql-block">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按时睡眠?</p><p class="ql-block">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p><p class="ql-block">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p><p class="ql-block"> 10.孩子是否能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p><p class="ql-block">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p><p class="ql-block">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p> 四、了解幼小差异性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小学吗?你们能说出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别吗?这时就需要家长朋友们好好跟孩子讲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环境差异。</p><p class="ql-block"> 首先让孩子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因为疫情原因,此时还是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小学,不妨在家给孩子找一些有关小学学校的环境图片或者视频,让孩子视觉感知环境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2. 学习游戏差异。</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还是以游戏为主的,而小学就不一样,有固定的集体上课时间和学科学习。</p><p class="ql-block"> 家长可以具体给孩子解释:幼儿园里有区角游戏,而小学可能更多的是和同伴小组讨论学习;幼儿园有很多玩具,小学虽然没有玩具,但很多小实验、探索游戏等。</p><p class="ql-block"> 3.老师差异。</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的教师是两位带班老师和一位负责孩子生活的保育老师,而小学每个班会有1名班主任,不同的学科都有不同的老师进班教授。</p><p class="ql-block"> 4. 作息差异。</p><p class="ql-block"> 小学会有固定的上课时间、课间时间,放学时间;幼儿园会充足的在园午睡时间,而小学则没有。 </p><p class="ql-block"> 虽然疫情期间不建议家长亲自带小朋友去参观小学,但是也建议家长,通过不同媒体途径让孩子知道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提前带小朋友提前熟悉小学周边环境,熟悉上学的路线,为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p> 五、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惯培养</p><p class="ql-block">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每班孩子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减少,一些简单的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p> <p class="ql-block"> 1.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p><p class="ql-block"> 例如: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培养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等。</p> <p class="ql-block"> 2.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p><p class="ql-block"> 例如: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p> <p class="ql-block"> 3.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p><p class="ql-block"> 例如: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等。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p> <p class="ql-block"> 4.合理安排一日生活。</p><p class="ql-block"> 例如:进入小学后,就在家午睡了,时间没有幼儿园午睡时间长,所以幼儿园老师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幼儿的心理准备工作,以此来适应小学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学习习惯培养</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倾听习惯</p><p class="ql-block"> 进入小学课堂,孩子们专心听讲很重要。所以这个时间,在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倾听能力。比如,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进行提问,或者和孩子玩谈话游戏,随机给孩子出问题。</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阅读习惯</p><p class="ql-block"> 学前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多陪孩子阅读,不论进入小学是识字还是拼音学习,大量的阅读积累才是王道!</p><p class="ql-block"> 😊任务意识培养</p><p class="ql-block"> 在家进行任务游戏活动时,首先不要给孩子太多任务,尽量简单易行,之后逐渐增加任务的种类和难度。</p><p class="ql-block"> 😊规则意识培养</p><p class="ql-block"> 和孩子讲解守规则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加深孩子对遵守规则的理解认识。</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心理准备</p><p class="ql-block"> 😊对小学生活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在家和孩子们多聊聊关于小学的事,了解孩子们心中对小学的向往。同时和孩子谈一谈自己对上小学的困惑及担心,帮助孩子收集一些资料来解决疑惑。</p> <p class="ql-block"> ✨专注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里,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做手工、给他们讲故事,其实都是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自制力不佳,并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相对严肃冗长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所以,家长对他们专注力的提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在孩子放学后和他约定好一个具体的时间段,练习握笔、写字姿势、指读、数学启蒙等,除掉左右的分心物,撇开嘈杂的空间,成为一段父母陪伴左右的安静时光,顺其自然地他便可以安静下来,集中精神像个小学生那样认真学习和听讲了。</p> <p class="ql-block">✨行为习惯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p> <p class="ql-block"> 1.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坐姿显示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个人修养,而且良好的坐姿对自己的身体也有益处。</p><p class="ql-block">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例如:养成做事有准备的习惯,从课前准备工作开始培养。</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可以在进行学习活动前,给孩子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让孩子做喝水、上厕所等准备工作,当学习活动开始后,就需要要求孩子专注及投入。</p><p class="ql-block"> 3.养成有礼貌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碰到长辈、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好,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在公共汽车上碰到老人、孕妇要主动让坐,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在家中与孩子交流时,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文明用语。</p><p class="ql-block"> 4.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讲卫生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向孩子传递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勤洗手、戴口罩、咳嗽礼仪等,不轻易用手碰鼻子眼睛、不吃不干净的东西,发现了及时纠正。</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信息来看,其实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就老师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了幼小衔接工作,所以幼小衔接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p> 六、实施幼小衔接的原则性 <p class="ql-block"> ⭐全面性原则</p><p class="ql-block"> 片面理解幼小衔接忽略长期发展,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而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得学习没有后劲。幼小衔接真正要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态度与能力等方面准备,包括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渐进性原则</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教育是具有阶段性、持续性、连续性的。幼小衔接不只是衔接知识,更是以能力、习惯、性格的培养为基础的,我们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持续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将幼儿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分解为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p> <p class="ql-block"> ⭐协调性原则</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作为一项复杂的任务,由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和完成。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处理好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关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幼儿,让教育去适应幼儿。家长朋友们唯有调整好心态和教育方法,加强对孩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的培养,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去适应艺彩丰富的小学生活,真正做到科学幼小衔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