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探访十渡红色地标马安村

京南方圆

说起十渡,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美丽画卷。历史上,十渡不仅风景秀美,景观奇特,而且在战争年代,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是华北地区最坚固的抗日根据地。十渡的红色旅游景点,不仅有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平西烈士陵园,还有处传承红色基因的村庄——十渡镇马安村。 马安村位于十渡北部,明朝建村,史称邙安,后改马安。这里的村民大部分是刘姓。马安村古代为山城,现南北城墙遗址尚存。抗日战争时期,马安村曾是房良县政府、二区区政府、房良联合县抗日高小所在地。全村现遗存十几处古代文化与红色遗址遗迹。 进入马安村,新小区楼房墙壁上的大幅壁画,马上把您穿越到了当年。 马安村1938年建立党支部、村政权,领导村里民兵、妇女、儿童团等抗日武装和群众组织进行抗日斗争。<br> 1941年秋被房涞涿联合县政府在十渡西庄村口的龙王庙召开授奖大会,县长王天瑞亲自将绣着“抗日模范村”的锦旗授予马安村。以表彰马安村在发扫荡中机智勇敢、英勇杀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br> 1951年8月,中央慰问团来到十渡革命老区,慰问团团长程子华、副团长王平将毛主席亲笔书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锦旗授予马安村。<br>  1939年初,房良联合县政府在十渡西庄村兴办房良联合县抗日联合小学校。县长刘介愚任校长,县委书记赵然亲自到校讲课。1939年冬,抗日高小迁到 马安村.. 上图为抗日高小教室旧址 1938年5月,八路军五支队根据晋察冀边区的指示,在房山北沟的长操村建立了房良联合县抗日救国会(即县委)、房良联合县政府。1940年2月,中共房良联合县委和县政府迁到马安,县委书记赵然、县长刘介愚住在村民刘德新家,领导全县的抗日斗争。 上图为中共房良联合县委和县政府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马安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坚持抗日斗争,这个小小的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10余名壮士在抗日的战场上为国捐躯,成为革命烈士;有20余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授予抗日英雄。他们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br><div>  如今的马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巩固和发展40多年的改革成果,大力挖掘红色文化,为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而努力奋斗!</div>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