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解读之我见

山水(顾品江)

<p class="ql-block">  七律 黄鹤楼</p><p class="ql-block">昔人已乘黄鹤去,</p><p class="ql-block">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黄鹤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晴川历历汉阳树,</p><p class="ql-block">芳草萋萋鹦鹉洲。</p><p class="ql-block">日暮乡关何处是,</p><p class="ql-block">烟波江上使人愁。</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崔颢是个鬼才,不到20岁,就中了进士。可是年轻时的他却“很不正经”,经常写些“艳诗”,还接二连三地见好爱好,频娶很漂亮的美人儿为妻。于是朝中的“正经人”便看不起他,也就注定了他不会被朝廷重用,只能被安排在地方上当些小吏。</p><p class="ql-block"> 谁知有一天,他忽然写了一首名震四海的山水诗《黄鹤楼》,让天下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他的这首七律诗,连大诗人李白见了都佩服,尤其是他在章法上的奇峰突变、似断跳跃却笔断意连的手法,令后人称奇不已,更有后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我家乡无锡的才子孙洙,则把《黄鹤楼》诗列在《唐诗三百首》七律诗中的第一位置。</p><p class="ql-block"> 崔颢诗虽好,但我认为,一些权威的解读和网上的译文不尽其意,我认为至少有三处很值得商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晴川历历汉阳树”,很多权威书和网上都解释说这“晴川”是“汉阳”的代称,说“那川”指的也就是汉阳平原,或说“晴川”是“汉江”的代称,引伸为汉阳,故解释为“站在黄鹤楼上,向汉阳看过去那里的树木历历在目,看的很清楚”。大家觉得这种解读似乎很对,觉得没错!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晴川”分明指的是,“晴天时侯的川上”的意思,这“川”分明指的是“江”,而那“汉阳树”,指的是朝阳岸上之树在水面的倒影,当然,那“朝阳岸”也就是汉江西侧汉阳陆地上的树,在晴天的前提下,是诗人从黄鹤楼上看到了川上倒影的汉阳之树历历在目,很清楚!作者强调是“晴天之川”,其中“晴”是定语。诗的颌联写的高明之极,作者一句也不说黄鹤楼本身如何高大雄伟,如何的地势好、视野宽,却来了两句远景描写,一个景是北面对面,另一处是右手长江远处的鹦鹉洲,这两处全在远处江的水面中!不言而喻写出了黄鹤楼的高大和地势优胜。但问题是,这“晴川”既然是指的是“晴天的江”,难道就是汉江吗?非也,原因是我们现代人能看到汉口的入江口汉江,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是看不见的,因为那时汉江的入江口还远在今汉口东部几千米之外呢,黄鹤楼上根本是看不到的,汉江在近千年后的明代才改道到了这里来的,如今的汉口市区只是唐代汉阳地区的一部分,都在汉江的西岸。</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此说来,崔颢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晴天之川”只是长江,而不可能是汉江,因为他不可能看到汉江,所以,这“晴天之川”上历历在目的汉阳树,第一这只可能是倒影,也符合他非强调“历历在目”的说法。第二,这“川”指的是长江,而不是汉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尾联两句画龙点睛,更胜一筹,进一步不说半个字黄鹤楼胜景好不好玩,只说天黑了,江上起雾了,愁不认得回家的路了。神来之笔啊!作者告诉你,他留连忘返了,竟不顾天黑迷路而呆得很晚才不得已回家,你说此处迷不迷人?可惜的是,很多翻译却沒有注意到这最重要的两句,都一笔带过,就句论字地只解释句子本身的翻译,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深义,殊不知这才是这首诗高明写景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我们再来看看开头几句</p><p class="ql-block">昔人已乘黄鹤去,</p><p class="ql-block">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黄鹤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诗中开头的四句。对这简单的四句诗,教科书和各种书及网上的解读几乎都一样,都是说“昔日这里的仙人已乘黄鹤而去,此地只余留下了空空的黄鹤楼。从此黄鹤再也沒回来,千万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荡。”</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这样的解释吗,沒人认为有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却要问,这黄鹤楼是何时建的,离唐代崔颢时有“千万年”或准确的说有“千年”了吗?这仙人乘黄鹤而去又是哪个时代呢?其实我们一查历史就知道,这黄鹤楼充其量建造还不到500年,是三国时吴国时代公元223年开始建的,到唐代崔颢时的开元时代(公元700多年)还不足500年。那时还不叫“黄鹤楼”,只是个军事用的了望台,直到晋代,此楼才重建成旅游酒店,因有道士在楼上画黄鹤而改名为了“黄鹤楼”,再后来便有了仙人乘黄鹤飞去的故事传说。那么也就是说,“昔人已乘黄鹤去”离崔颢写诗时间更短,也就是三四百年而已。那么何来“千年”之说呢?是崔颢浪漫主义的夸张吗?</p><p class="ql-block"> 再有,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看,这句颌联应该是对仗句,其中“白云”对“黄鹤”,“千载”对“一去”,“悠悠”对“复返”都很工正得当。但如果把“千载”解释成为“千年”,那么这名词“年”和动词“去”能对上吗?就算硬把“去”字也看成是一个量词单位的名词,哪么这上下句还能成联吗?因为“黄鹤一去”是前后关联短语,指“黄鹤去”,“一”是“去”的状语而已,算是量词定语也行。但“白云千年”怎解释呢,是“白云年”吗?“千”是“年”的定语也好状语也好倒没啥问题,但这通吗?如硬解释为“千年之白云”,那还能与上句对仗吗?假如把“千载”和“空”连起来,倒还可解释得通为“千年之天空”或“千年之空空”,但这又破坏了上下句的对仗。由此可见,“千载”中的“载”必须为动词“装载”之载,或量词名词“一载二载”之载,而不应是“年”的意思!这样“白云千载”四字才成为关联词组,指“白云千万载朵”,“载”与“朵”同义。这四个字就通了,整句也就通了,和上一句的对仗也就非常地工正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观点,一孔之见!</p><p class="ql-block">(山水)</p> <p class="ql-block">晴川历历汉阳树</p><p class="ql-block"> “晴川历历汉阳树”是唐代大诗人崔颢描写黄鹤楼诗中的名句。但我们很多现代人由于对历史的不了解,在解读这句唐诗时便出现了很多望文生义的误解。</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知道,当年唐代时的汉江入口却不在这里,站在黄鹤楼上往江对面看,这里是沒有汉水的入江口的,因为现在汉江的入江口是由于明代成化年间才改道到这个位置的,汉江还远在今天汉口市的东部,根本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三镇中,武昌古称江夏或江陵,而汉阳是旧名,这汉阳不仅包括了现在的汉阳地区,也包括了汉口的主要地区,因为当年这里汉口与汉阳相连片,都属汉阳县,这里是汉江改道后近代后才划归了汉口市的。汉口东北方在历史上叫夏口,汉口市是明清以后发展而成的,其发展速度远超过其它二镇,汉口名列中国四大名镇之首,一度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口岸大城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汉口市在二十年代初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辖市。</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说,在唐代,诗中所说的“汉阳”指的是现代汉阳及汉口的江口地区,在汉江的西部,又在长江北岸,水北水西都称“阳”。所以崔颢在黄鹤楼上向东北右手方向看到的所谓汉阳,也包括了汉口江边,实际是泛指长江北岸汉阳县。</p><p class="ql-block"> “晴川”是指“晴天时的川上”,“晴”形容词作定语,和“芳草”中的“芳”对应一样。所以“晴川”它不是指“汉江”,而是指诗人能看到的长江。由此可见,诗人看到的实际是江对岸汉阳的树在川上(长江)水面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历”两字使用得高明,这“历”字最早是双禾会意,指一排排一棵棵排列的禾苗看得很清楚,只有空间含义,后来在下方加了一个“止”字,便延伸为了时间概念,即更加指“禾苗成长到现在为止”的过程都看的很清楚之意,这个“歷”字便有了经历、历史等的含义。而“历历”一词不仅指过往历史看得清楚,还指对复数多数而言的,即一排排、一桩桩、一件件等看得都清楚,指不在同一时间看到的,可以指以往径历中看到的集合而言的。诗人用词严谨精准,“历历”一词可表达三种意思。第一,晴天不是每天都有的,但只要是以往历史上的晴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川上的汉阳树的倒影,这里再没有比用“历历”更合适的词组了。第二,“历历在目”指看的很清楚,以往的,现在的,所有的。但为何要强调如此“清楚”呢?原因是现实状况本不该那么清楚的,例如对过去的事回忆历历在目,因为巳过去的事本该有忘掉和记不清的。第三,再例如,远处汉阳的树本应是看不清的,何况在水里(晴川上),却仍然能看清,所以,使用“历历”一词最能强调表达此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水,作于2015年8月,修改于2018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