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才富庄金锴 季宝立.

石城书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 馨 才 富 庄 金 锴</span></p><p class="ql-block"> 文/季宝立</p><p class="ql-block"> 庄公金锴今年九十大寿,躬逢其盛,联想翩翩,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我与庄老始识、相知于1976年3月。此前的73年10月,所在团卫生队派我与孔海林、徐宗仁到100医院化验科实习。是年,该科在陈淑宜主任带领下,积极开展检验新技术、新项目服务临床诊断,被评为先进单位,欲整理一份经验上报。材料搞了几稿都不理想,遂让我这个来实习的“外人”试试。两天后当我整理的这份材料摆在时任医务处主任庄金锴案头时,拍案称好,后来被选为典型经验在江苏省军区医院工作会议上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73年12月,入伍不到一年的我在100医院检验科实习期间,帮助该科整理的出席江苏省军区医院工作会议的经验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  三个月实习期满,我回到原部队。之后庄金锴就设法调我到医院工作,先后驱车到吴江找曲团长、崔政委和政治处疏主任,历经两年多艰辛努力,又适逢部队精简整编,在征得省军区军务处同意后,我被调到医院,经组织考察政审,成了他手下的见习助理员。</p><p class="ql-block"> 直到此时, 我才面对面见到庄金锴,之后成了忘年交。也才见到院长王明义、政委贾宗文和政治处主任王同彬。</p> <p class="ql-block">  我这个苏中平原农民的儿子,从野战部队调到医院,而后又提干并到机关任职,既无关系又没送礼,用现在的眼光看,简直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健硕阳刚的庄金锴 (王阿姨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庄金锴系山东大汉,体硕长,重仪表,阳刚中透溢着正直谦和,挺拔中蕴涵浑厚温润。他在工作中对下属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特别是对文字材料的要求近乎苛刻,然而在思想、生活上又非常关心爱护,布置任务面带微笑,批评部属和风细雨。在他的领导下,有四男五女、年龄相差几十岁的医务处风清、气正、心齐,大家聚精会神干事业,全处和衷共济,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医务处全体干部留影 (左五为庄金锴,左三系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刚到医务处的我,分工医疗行政。为开阔视野,摸索医院工作规律,他让我到各科室熟悉情况,从接诊入院到救治程序,从人员职责到器材设备,一项一项的看,一件一件的记,朝上门诊,昼在机关,晚巡病房。</p><p class="ql-block"> 不久他又冒着近40度的酷暑赴农村医疗队,亲自带我迈畛畦,趟沟渠,走村串队,巡访调研。我们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一前一后时趋时缓,一壮一青笑谈鸿儒;赤日当顶不觉其热,泥泞路滑不畏其艰;汗透衣衫当沐浴,蚊吟虫鸣视天籁。经过践行与历练,使我既拓展了视野,学得了方法,又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信念,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庄金锴(右一)与同事在浙江嘉兴南湖</span></p> <p class="ql-block">  庄金锴善待他人,体抚部属,堪为师表。1984年初我由江苏省军区机关调至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他常来信鼓励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踏实做人。2001年6月22日,我到驻苏州装甲10师送书并了解基层官兵阅读情况,顺便准备登门拜访庄金锴,可当我结束活动与时任师政委朱争平(注:后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上海警备区政委,少将)回到住处时,他与夫人已在师招待所候我多时,让我感动。</p><p class="ql-block"> 2015年“金秋沧浪”战友聚会,当我奉上飘着墨香的拙作《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书时,他微笑着说:“看来当年我没有选错人。你虽然也退休了,但凭本事还能干不少事。”他的肯定和激励鞭策着我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00医院老战友聚会中的庄金锴(左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贺新平摄)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年轻帅气的庄金锴 (王阿姨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16岁参军的庄金锴聪慧好读、博学敦行,当过卫生员、军医,先后参加济南、淮海和渡江等战役,解放后任职江苏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既有基层工作的实践,又有机关工作的经验;既懂一般的卫勤技术,又有很强的领导管理才能。善于及时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抓工作重点突出,力度大。</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文革”影响等因素,七十年代医院部分病历是“鬼画符”、“拆烂污”,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医护质量。庄金锴下决心整治,派人交叉检查和抽查,并把各科室最佳病历和最差病历展示于荷塘边上的小教室,在全院引起很大震动,从此,医院病案文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军改后由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接管的100医院,正转型重塑,焕发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龚彩英 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庄金锴全局在胸,工作思路清晰,当前抓什么、长远目标定在哪里,清清楚楚。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1976年底他力推召开学术交流会,要求医院技术骨干写出论文。我就按照他的要求,星光月夜,深耕细改,连续苦干半个月,把二十多篇论文逐一修改、重写、整理、汇编,让申照林加班打印成册。开会当日,当与会者每人拿到一册《论文集》时,个个激动不已。这在医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那个年代即便在全军众多医院中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后,部队进入战备状态。100医院根据上级部署,在江苏昆山唯亭组织开展“战场救护演练” (前排左二:庄金锴 前排右一: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作者与庄金锴夫妇摄于南京军区大礼堂</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字工作能力强,擅长筹划工作、策划预案和总结经验,是庄金锴又一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上级命令医院组织列车医疗队奔赴唐山,负责把地震重伤员从震区输送到外地治疗。当时用列车运送伤病员在我国、我军还是首次,在极短的停车时间内怎么组织大批伤病员上车、列车上怎样开展医疗救护、急重伤员手术怎么展开、需要携带哪些设备器材、伤病员到达目的地后怎么分送到各医院?谁都没见过,也没有干过。庄金锴立刻想到要搞一个《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预案》,瞬间我们灵感开启,文思如泉水奔涌,不到24小时,我军历史上第一份《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预案》初稿诞生。经赴唐山输送救治伤员的实践后,与他的继任者朱学山、郝秀义等人作了修改补充完善,更名为《列车医疗队工作预案》。在1979年南疆保卫战中,100医院列车医疗队依据此《预案》开展工作,取得卓越成绩,被上级通报表彰并授予锦旗,《列车医疗队工作预案》被南京军区后勤部作为规范性文件上报总部、转发全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年被江苏省军区后勤部转发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预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军首支卫生列车医疗队参加南疆保卫战后获奖留影 (王微、朱宝银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芳华虽退,初心犹在。耄耋之年的庄金锴,体健笔健,思维敏捷,耕耘不辍。2010年6月他参观上海世博会后, 我很快在网上看到了他的游记,遣词隽永,文笔流畅,读之回味良久。</p><p class="ql-block"> 德智者寿,庄老已越鲐背,发密齿坚,耳聪目明。我祝他体如虎丘塔微倾尤魁,寿比寒山松苍翠不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精神矍铄的庄公金锴 (朱宝银摄)</span></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季宝立,1953年6月出生,江苏海安人,1972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大校军衔。先后在野战军、省军区和大军区机关从事卫勤、组织、秘书、新闻、政治教育及出版发行等工作,发表新闻作品620多篇,编著、主编图书30多部,多次获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