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精神 薪火相传—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921—2021)

王秋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七月的骄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如火如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把豪放的炽热挥洒大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七月的党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如日中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把党真挚的爱撒满人间……</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七一是党的生日,也是我的母校“七一学校”校庆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迎风飘扬的党旗下,祝福母校七一精神世代相传!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大!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回顾校史 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 一个学校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诞生、成长、发展的历程,也承载了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光荣传统。七一学校校史也不例外,与众不同的是,它有着一般学校没有的特殊经历和姓“军”的历史血脉。</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初期,百废待兴。为确保部队干部子弟安全及受到良好教育,1952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军区新建和扩建四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即北京“八一”、石家庄“七一”、天津“红光”和太原“育英”。华北军区以“华北军政大学干部子弟学校”和“平原军区新英干部子弟学校”为基础,组建“华北军区七一学校”。在确定学校名称时,华北军区党委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提议,确定“七一”为新建子弟学校校名。这样,一所全国唯一以党的生日命名的部队子弟学校诞生了!从此,七一学校的校名就紧紧地和党的生日连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华北军区接管了这里。军区抗敌剧社、电影队都进驻这里,就是后来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军区战友文工团,他们和中央军乐团都是从这里走向北京的。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俘获敌人一个军乐团赠给了赵政委,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著名的清风店战役俘获了国民党第三军1.3万人。军长罗历戎是聂荣臻司令员在黄埔军校时的学生,为感谢不杀之恩,将一支完整的军乐团送给了聂司令。军乐团驻进南兵营,并从这里直接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当时的总指挥军乐团第一任团长罗浪将军说:“当时演奏的国歌就是在南兵营练习的。因为国歌还未确定是哪首,所以准备了好几首,其中有《咱们工人有力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义勇军进行曲》等”。当时的电影制片厂非常简陋,但《解放石家庄》、《七届二中全会》等,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影片就是在这里洗印、制作的。抗敌剧社演员们给配音、伴奏。东北解放后,四野将缴获的电影胶片绕道朝鲜送到西柏坡,制作了简易的洗印设备,没有技术,还聘用了几名日本工人。没有片头,从树林挖块泥巴制作了“工农兵”的雕塑,一直沿用至今。老一代的电影人谢晋、贺绿汀、胡朋、田华、于兰等都是从这里走到北京的。所以说,这里是新中国有声电影和中央军乐团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1955年—1964年时七一学校门口的校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5年4月15日学校改名为“北京军区七一学校”;</span>1958年9月学校增设中学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4年7月23日学校由军队系统移交地方政府管理,</span>更名为“河北石家庄七一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校占的这块地方史称南兵营,实际上叫西南兵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侵华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驻地,是关押杀害抗日志士的魔窟(青年改造所)。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第三军大本营。兵营西南围墙外就是石家庄内市沟。解放石家庄,国民党依据日本鬼子时期营建的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是石家庄西南唯一的军事支撑点。在争夺中,解放军独八旅(后改编为63军188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突击连一百四十号人,杀出来时仅剩下二十几个人了。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鲜血。据老校友回忆,他们入校时,日本鬼子的焚尸炉还在,东南角三条大沟(战壕)还没填,学校挖游泳池还挖出了累累白骨。选址时,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派军区参谋长、干部部部长王平来考察,王平第一眼就看中了这里。老一辈革命家选这里作为培养接班人的基地,其寓意何等深刻!</p> <p class="ql-block">  学校校址是新的,但底子是由两所老学校合并而成的。一所是起源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幼儿班,其中有一部分于1938年12月随抗大二分校挺进到晋察冀解放区。1948年以二分校班底为主组建了华北军政大学,经校长叶剑英的批准,1948年7月1日正式组建了华北军政大学干部子弟学校,并纳入了部队编制。另一支是平原军区新英干部子弟学校,刘邓大军南下时,将部队干部子女集中到新乡市,后成立了学校,当地群众亲切称呼这些留守儿童为“刘邓亲子团”。1952年平原省撤销,平原军区并入华北军区,新英学校与华北军大子弟学校(当时改为解放军第二高级步校)合并组建七一学校,全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七一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分别为七一学校的正、副校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中央军委贺龙元帅、罗荣桓元帅、聂荣臻元帅、在罗瑞卿大将、杨成武上将等陪同下,视察七一学校。 他们进教室、下食堂,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使师生们受到极大鼓舞。在我军历史上,几位元帅亲自视察一所普通的子弟学校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 一些解放军高级将领,在战场上是使敌胆寒的虎将,但在孩子们面前却永远是“儿女情长”。杨勇赴朝接任志愿军司令员,临走还到学校最后看一眼孩子们;王震将军远在新疆,听说七一的孩子们排练新疆舞,百忙中给孩子们寄来了新疆帽和其他饰物;三年困难时期,驻石部队听说孩子们吃不饱,纷纷捐菜捐粮。63军每个战士每天节约二两粮,保证学生们健康成长。石家庄高级步校正、副校长滕海清、侯正果、九步校校长陈金钰将军也不例外地捐出口粮,而他们自己却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p> <p class="ql-block">七一建校初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校长和</span>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作为七一学校的老师是非常自豪的。当时从部队来的老师都是现役军人,同学们都享受供给制(1956年实行薪金制后停止)。老师除文化条件、政治条件外,还有一个条件,必须会讲普通话。七一学校的老师都是由军区干部部任命,升迁都是由军区司令员、政委委任。</p> <p class="ql-block">1953年七一学校全体小学少先队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建学校国家拨款125.96亿(旧币),要按现在不多,实际是125.96万元。可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军委拨下的全部是国防经费。当时物价低,一架苏制米格机才十几亿(旧币),这点钱能买十多架飞机。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学校所用木材都是军区首长亲自找到东北局负责人特批的。学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全部建成,其设备、规模在全国是一流的。这并不是搞特殊,要知道这里的孩子三分之一是老红军后代,有相当一部分是烈士遗孤,孩子们的家长都在前线作战。上学期间,不断有学生被列入烈属名单。这所学校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老校友们对学校那种感情是任何学校没有的,他们在这里受到一流的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p><p class="ql-block"> 1953年毛主席60岁生日,学生们将他们的手工劳作成果寄到北京,给毛主席祝寿(这在党内是禁止的)。毛主席破例收下了,非常高兴,并给同学们回了信,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了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这封信当时就贴在校门口,至今许多师生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参观七一学校</p> <p class="ql-block"> 北京军区七一学校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诞生的,是人民军队创办最早的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寄宿制学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关怀,聂荣臻元帅和叶剑英元帅,对学校的建立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具体指示,</span>它的创立与发展,对保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后援作用。</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七一学校始终秉承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抚育培养了一大批军队干部子弟和革命烈士子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span>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七一的学子们,为奠基共和国的大厦,接过父辈手中抢,六十年代后期,多数人参军到部队,在革命大熔炉里锤炼成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奉献着美好的青春年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忘初心、牢记使命”。</span>2015年老同学相聚北京,在党旗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7日,老校友分别近50年后相聚石家庄。</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80年代的“七一”人。</p> <p class="ql-block">革命传统代代相继</p><p class="ql-block">七一精神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为七一学校题</p><p class="ql-block">于蓝</p><p class="ql-block">2011.10.1&nbsp;</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学校校庆,部队老将军们听说七一学校校庆,表示大力支持。当时,在京的邹家华、耿飚、杨成武、杨得志、肖克、王平、孙毅、莫文骅等四十多位中央和部队的老首长、老将军、老艺术家、战斗英雄、“雷锋班”题词并发来贺信。</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聚石家庄市,</span>庆祝原北京军区七一学校建校七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七一学校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方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培养了一大批共和国的精英:</span>有各行各业的专家,有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有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有各军兵种和野战军的各级指挥员,仅部队就出了十多位将军。有大型企业的高级经济管理人员。有卫生战线救死扶伤的主任、副主任医师。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还有一批校友走出国门,凭他们出色的能力在海外定居。当然还有在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中华。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劳动和工作为一个响亮的名字“七一学校”增添光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目前,一所闪耀着红色历史光辉、气象万千的现代化新型学校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为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希望,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要建四个博物馆,除七一博物馆外,还要建以“中央军乐团的诞生地”、“新中国有声电影的摇篮”、“华北军区抗敌剧社”为主题的三个博物馆。把七一学校建成继西柏坡之后,又一处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爱七一学校</span>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曾经生活、学习在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到无比幸福!</span>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英雄的父辈,南征北战,<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把红色基因播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span>把一颗赤诚之心献给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如今,我们这一辈青春已逝,但是,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七一的赤子之心,仍然是鲜红的颜色。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已植根于我们的心灵深处溶入血液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10日,学校建校七十周年庆典,和老校友合影。</p><p class="ql-block"> 我们共同的母校、共同的岁月,就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让我们把它锁在记忆里,永久珍藏,永远铭刻!</p> <p class="ql-block"> “七一”—我的母校,虽然离开你已有53年了,但七一精神永远铭记在心:"今天我以七一为骄傲,明天让七一为我而自豪!”这是七一学子们立下的铮铮誓言,也是我们每一个七一人的共同心声。我为我有这样的母校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衷心地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七一精神,薪火相传,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王秋琳</p><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李少京</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王秋琳、尚小朋</p><p class="ql-block">史料图片来源/校史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