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萧红不解的情缘

战剑如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纪念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诞辰110周年</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1911-194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也是许许多多读者深爱的作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由鲁迅先生作序,1935年在上海出版的中篇小说《生死场》,打响了中国文学界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第一枪,萧红因此而成名。代表作《呼兰河传》是萧红人生的绝唱,茅盾先生称赞其“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杰出的篇章之一,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因描写真切、文字优美,而被各地的小学语文课本多次选用的《火烧云》《学诗》《祖父的园子》等,就出自《呼兰河传》。初中课本节选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高中课本选入了散文《饿》。有这么多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现当代作家中也是很少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另有《商市街》《马伯乐》《小城三月》《北中国》《后花园》等多部极具影响力的传世作品,其中很多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多种文字。萧红创作生涯仅仅10年,却留下百万字的著作,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中国文化传统节日,也是萧红的生日。她1911年五月初五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为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今年是萧红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是为纪念,缅怀她永远的青春芳华,致敬她永恒的文学丰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题记</b></p> <p class="ql-block">  人海茫茫,情缘种种。我与萧红虽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有着不解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那是1991年,春寒料峭的日子,两位素不相识的先生,敲开了编辑室的门。交谈不久,我们仿佛早已是熟人。他们中一位是呼兰萧红故居纪念馆的馆长,一位是多年研究萧红的呼兰籍学者。而我呢,青年时代就从文学作品中认识了萧红,心怎么能不相通呢!</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为出版《呼兰学人说萧红》《怀念你——萧红》两部书而来。之前已辗转奔波多家出版社,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便寄希望于萧红故乡的哈尔滨出版社。然而,距离萧红诞辰80周年纪念日只有几个月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在疼痛、在颤抖!战乱和疾病夺去了萧红年仅31岁的生命,但她留下的百万珠玑和品格魅力却光照文坛,为哈尔滨赢得了荣誉,作为她故乡的出版社能对此无动于衷吗?</p><p class="ql-block"> 有关萧红的身世、生活、爱情与婚姻的研究,尚有与史实不符之处,使其形象受到损害,萧红天上有灵地下有知,怎么能安息呢!</p><p class="ql-block"> 萧红的亲人,八十高龄的著名作家端木蕻良为这两部书题写了书名,写了序言,已先期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能让老人和关心萧红的海内外人士失望吗?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91年我工作的出版社编辑室</b></p> <p class="ql-block">  从孙馆长的坦言介绍中得知,萧红故居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原占地7125平方米,有青砖青瓦建筑30余间,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人起居的地方,房后有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萧红笔下的后花园)。几十年过去了,先后有55户居民挤进故居,原貌皆非。</p><p class="ql-block"> 而目前虽然对外开放,但因资金问题,仅修复了萧红出生的五间住房和即将修复的后花园,任重而道远啊!这些钱除了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下拨的专项修复经费,国内外名人友人的捐赠,还有呼兰人在遭受洪灾的情况下,由单位和个人集资募捐筹来的,甚至小学生将卖废品积攒的分分角角都用于了萧红故居建设。</p><p class="ql-block"> 我被呼兰人对萧红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决心促成这两部书的出版。尽管我社属于刚建立几年的小社,资金等方面困难重重,但经过多方的协调和不懈的努力,两部书终于列入出版计划。</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85年7月,呼兰萧红小学的学生参加修复萧红故居的劳动</b></p> <p class="ql-block">  接着便是审稿加工、装帧设计、校对清样、付梓成书……在这紧张高效、废寝忘食的运行中,我病倒了,不得不打针吃药卧床休息。</p><p class="ql-block"> 在苦思冥想中,我仿佛看见1942年初香港医院苦苦挣扎的萧红,听到她离世前留在纸上的“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一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的遗言。</p><p class="ql-block"> 为了萧红,为了所有深爱萧红、怀念萧红的人,我拖着病体继续工作,豁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上千人在萧红故居参加了纪念萧红诞辰80周年的系列活动——“后花园”修复剪彩仪式,萧红雕像揭幕式,我社出版的《萧红全集》(上、下)首发式。同时还在这里举办了省市著名美术家、书法家笔会,为萧红故居留下数十幅珍贵的墨宝。</p><p class="ql-block"> 我责编的这两部书也如期首发,并得到各界人士连同萧红亲属的高度评价。对于编辑来说,没有什么比得到读者的认可更幸福的了。正值细雨蒙蒙,分不开的眼泪和雨滴,同在我的脸上滚淌…… </p><p class="ql-block"> 席间,同桌的一位文坛老友,向大家介绍我如何自强不息,率真热诚,痴迷文学,个性才女……然后一指我说:“她还真有点像萧红呢!”举座赞同。我深知自己怎么能与萧红相提并论呢,不过是大家对我最高的奖赏,最大的鼓励罢了。</p><p class="ql-block"> 当呼兰县委书记和县长得知我是这两部书的责任编辑,还是第一个在哈尔滨市报上发表故居馆长专访,宣传故居建设的热心人士时,特地向我敬酒,连声说:“谢谢,谢谢你!”好奇怪,从不知酒为何物的我,竟也品味出它的甘美。</p><p class="ql-block"> 那小雨中的眼泪,那酒香里的微笑,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浓浓的融进了我连续在报刊上发表的《只为英魂归故里》《绵绵情思寄英魂》《六千里路吊萧红》《不解的情缘》等有关萧红的文章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91年端午节,在萧红故居刚揭幕的萧红塑像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如期出版的《呼兰学人说萧红》《怀念你——萧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萧红故居纪念馆大事记中,对纪念萧红诞辰80周年系列活动和出版图书的记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91年6月,《只为英魂归故里》首发哈尔滨《新晚报》副刋头条,后收入个人文学作品集《亮丽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91年7月7日,在《哈尔滨日报》副刋发表《绵绵情思寄英魂》书评</b></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初夏,有机会去广州公出,专程去看望萧红。在银河革命公墓,守门的老伯伯被我从遥远的哈尔滨,越过千山万水凭吊萧红的真情所感动,热情的为我指点墓地方向。</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清明扫墓时节早已过去,也许是晨光熹微,时间尚早,林荫路上竟空无一人。好容易在墓区中央开阔地见到一位清扫落叶的老人,经他引导拾级而上,再往左拐,一腔热血竟沸腾起来,萧红墓真的到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35年的风吹雨打日晒,墓基石显得有些暗旧,但墓碑上的几行字却鲜红夺目。碑文上方的萧红很安详,两只大眼睛充满了“憧憬与追求”,稍厚的嘴唇微张,像是在诉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公墓里一片静穆,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世的嘈杂,唯有热爱萧红的一颗心在怦然跳动。我真后悔没带上一包家乡的黑土撒在她的墓前,或将我做责任编辑的两部书带给她看看。</p><p class="ql-block"> 伫立,沉思,任凭那滚烫的泪水流淌……啊,使生命永恒的,是绵绵无期的怀念!萧红,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p><p class="ql-block"> 该是告别的时候了,我还有工作,可我却怎么也不忍离去,一步一回头,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终于,我又重返墓前,凝望着萧红的眼睛,轻轻的说:</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您好寂寞,好孤独,尽管有这么多的竹、柏、松、葵、荔枝树和红棉、白兰花与您为伴,您却更眷恋黑土地上的大豆和高粱……您知道家乡的亲人们多么想接您回家,在流金淌蜜的呼兰河畔,永远团聚、永不分离啊!”</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92年在银河革命公墓祭拜萧红所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92年6月9日,在《哈尔滨日报》副刊发表《六千里路吊萧红》</b></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深秋,我第一次去呼兰的西岗公园。它是1916年由当时的县知事(县长)钟毓倡建的,是呼兰人游乐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当年学生联合会在公园举行反日爱国义演,萧红在反对封建婚姻的话剧《傲霜枝》中,扮演了一个新女性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由哈尔滨日报社、呼兰县政府合力建造的萧红墓和萧红纪念碑揭幕仪式就在这里举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省、市、县领导和</span>来自社会各界的千余人参加了仪式,《中国作家报》《香港文汇报》《新华通讯社》等十几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此消息,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萧红纪念碑、萧红墓坐北朝南,简洁庄重。纪念碑是由一块北方产的大青石雕成,上面镶着黄铜镀金的“萧红纪念碑”五个大字,字体为苍劲有力的行书,是由老书法家王田先生书写。铜铸浮雕萧红头像,为著名雕塑家王松引先生之作。后来这里成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石棺与墓碑用灰色花岗岩雕制, “萧红之墓”四个字是由萧红丈夫端木蕻良先生题写的。墓地四周是仿汉白玉式的中国古典式桥栏。墓内只有萧红的青丝一缕,那是端木蕻良先生在萧红病逝后剪下的,整整珍藏了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天冷风萧瑟,我却热血奔涌。虽然萧红的骨灰还留在遥远的南国,但总算魂归故里。这缕青丝是萧红青春的象征,而且永远不会枯竭、不会如霜的定格在她生命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萧红不老,萧红不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93年8月31日,《不解的情缘》发表在《哈尔滨日报》副刊头条,为“萧红杯”散文征文</b></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呼兰县决定举办首届萧红文化节。组委会批准了孙延林馆长的建议,出版《萧红文化节丛书》,并由他主持落实。孙馆长来社洽谈出版事宜,并诚邀我担任丛书编委会副主编和责任编辑。</p><p class="ql-block"> 对来自萧乡人的认可和信任,我是不能辜负的,于是又忘我地投入了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中,终于在40天内超常规完成了5册近百万字的出书任务。</p><p class="ql-block"> 《萧红文化节丛书》包括萧红研究、萧红著作、萧红传记三类,有孙延林主编的《萧红研究》第一、第二辑,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李重华的《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铁峰的《萧红传》。还有专攻中国文学、多次访问中国的日本学者中村龙夫的《火烧云——萧红小传》,也同时推出。</p><p class="ql-block"> 1993年9月6日~8日,呼兰县联合省、市多家单位举办的首届萧红文化节在呼兰隆重开幕,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共和国建立以来批准的第一个以现代作家命名的文化节,意义重大,载入史册。</span>其间我参加了各种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受益匪浅,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萧红文化节丛书》获东北四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刘白羽、端木蕻良题写的书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76岁的日本学者完成了他为崇敬的中国作家萧红立传的夙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黑龙江《生活报》发表的萧红热解析文章,提到萧红文化节和我责编的这几部书</b></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成立的“呼兰河萧红研究会”,为研究萧红、宣传萧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从我荣幸成为研究会的理事后,社会活动更多了,每次接到邀请函和通知,无特殊情况都积极参加,尽一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因此,那些年的呼兰县城,尚未完全修复的萧红故居,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在那里感受萧红故乡的气息,走进时光的深处,体味原生态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中,那满满浓浓的乡音、乡情、乡愁。</p><p class="ql-block"> 呼兰河是萧红生命的起点,她从这里启程,跋涉千山万水,归于碧海蓝天。但无论她走得多远,故乡的一切已经根植在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她灵魂的居所,永远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思考着,在世界文化现象中,有说不尽的巴尔扎克,在中国的文化现象中,有说不尽的曹雪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积淀,萧红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以致形成了她同时代的作家身后无法形成的研究热潮。</p><p class="ql-block"> 如用“说不尽的萧红”来为经久不衰的“萧红热”下结论,似乎为时过早,但在新世纪的到来之前,学术界的萧红研究一定是“说不尽”的。 </p> <p class="ql-block">  在我责编的《萧红研究》中,一篇《萧红母校考》的论文,引起了我的关注,让我惊喜让我感慨!</p><p class="ql-block"> 文章指出,从德女子中学1924年创办后多次改名,如初建时的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哈尔滨解放后的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历史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因此,六中应该是萧红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而七中(今萧红中学),是1949年建校后才迁至南岗区邮政街女中旧址的。当然,萧红在邮政街读过三年书是历史事实,但这段史实应归入女中——六中的历史沿革。只能说是女中在那里办学时,萧红在那里读过书。而距萧红在邮政街读书22年后才建校的七中,把它作为萧红的母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澄清这一事实,对于正确撰写萧红生平经历是有意义的。这一观点和史实也被多名学者所印证。</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在六中校史中得知,当年女中首任校长朱雅志屡请中东铁路公司“赠大厦一区,为讲习之所”。在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和马忠骏的大力支持下,女中搬迁到南岗区邮政街铁路局官房。新校舍是非常漂亮气派的俄式建筑,操场也很大。</p><p class="ql-block"> 泱泱大国,人口亿计。1911年出生的萧红,1951年出生的我,竟进入了同一所中学,这该是怎样的难得,怎样的缘分啊!难怪冥冥之中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红线,把我和萧红紧紧牵在一起,让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为她付出,为她竭力。</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之前是我对萧红的崇拜与敬慕之情、痛惜与爱怜之心使然,那么在知道我和她的母校渊源后,更产生了一种薪火传承的使命感、生命接力的责任感,去完成她未竟的事业、未了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的毕业生合影,萧红在第二排中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54年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的哈尔滨第六中学新貌</b></p> <p class="ql-block">  1999年,适逢建国50周年,哈尔滨出版社推出了大型系列丛书《历史回眸——20世纪的哈尔滨》共15卷,300余万字。总编辑特别选择我担任其中《热土萧乡——呼兰》一卷的责任编辑。</p><p class="ql-block"> 此套丛书是“认识哈尔滨、热爱哈尔滨、宣传哈尔滨、建设哈尔滨”的优秀读本,荣获了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2000年哈尔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萧红回眸可笑慰。她当年笔下小城人的凄苦、悲凉、伤痛、挣扎已一去不复返了。今日呼兰,是产粮大县、文化先进县。萧乡人饱蘸着浩荡奔流的呼兰河水,正在谱写崭新的《呼兰河传》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  2002年10月,我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血雨潇潇》(哈尔滨城史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之一),热情讴歌了以金剑啸、萧红、萧军、舒群、罗烽、白朗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文学青年,是如何在日伪统治下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铁蹄下的青春之歌的。小说中萧红的形象和故事,倾注了我的心血我的热爱,她坎坷的人生、多舛的命运,几次让我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林超然先生在作品研讨会上所言:“这部作品的情节叙述没有小说标题那样激烈,作家始终以一种严肃,但并不暴怒的心态来面对那段烽烟历史,那种恶劣的文化环境。她的陈说因为沉静而更见力量,这自然比剑拔弩张的文字更为奏效。”“她富于魅力的文字,帮我们再一次重拾了属于哈尔滨的那段城市史、心灵史,让我们以别样的感怀,向历史深处、精神深处的哈尔滨行了一次注目礼,这无疑就是小说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丛书得到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荣获黑龙江省首届出版精品工程奖、省优秀图书奖、哈尔滨天鹅文艺大奖。《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学理论》等省、市报刊,予以宣传报道和评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2003年,在《哈尔滨城史长篇小说系列丛书》首发式上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血雨潇潇》中有关萧红的章节(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媒体对丛书的报道,对《血雨潇潇》的评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林超然先生为《血雨潇潇》写的评论,被多家网站转载,并收入百度文库</b></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月,我又担任了《萧红研究:萧红身世考》的编委和责编。此书是几十位专家学者,对萧红的近亲、当事人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上写就的。</p><p class="ql-block"> 它以无可争辩的可信性、权威性,破解了萧红身世之谜,为还萧红清白、揭历史真相,画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在这个意义上是功不可没的。为萧红研究的后继者提供一个少走弯路的捷径和史料依据,是这部书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2009年春节期间,哈尔滨电视台推出《哈尔滨传奇》(共7集)春节特别节目。以寻访、见证、讲述、再现的形式,解读哈尔滨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制片人、主持人为于浮生,总导演为申思,著名记者、作家申志远担任总撰稿人。</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播放了《哈尔滨传奇》之《萧红在哈尔滨》,我在片中以《血雨潇潇》作者的身份,两次出镜,讲述萧红在医院忍痛将亲生女儿送人的惨剧和在商市街艰难困苦的生活。情至深处,喉咙哽咽。</p><p class="ql-block"> 之前录制的时候,我与金剑啸烈士唯一的女儿金伦、萧红的亲侄张抗、“牵牛坊”主人冯咏秋之子冯羽等出镜嘉宾交谈,收获甚大。因为我们对萧红有着共同的热爱、认知和传承的使命,心是相通的。 </p><p class="ql-block"> 此片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并荣获黑龙江文艺精品工程电视文艺大奖。</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倾力编撰的《哈尔滨文学历史回顾典藏金刊》问世。</p><p class="ql-block"> 这部13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收入了在哈尔滨出生或曾在哈尔滨工作生活过的朱自清、瞿秋白、萧红、萧军、周立波、梁晓声等208位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入选作品发表时间跨度80多年,反映了近百年的哈尔滨文学发展概貌,具有珍贵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感谢编委会的慧眼和厚爱,让我的一篇曾在中央电视台一、三、八频道播放20余次,荣获中央电视台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二等奖和第十三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文学节目二等奖的电视散文《抹不去的记忆》,有幸和萧红的小说《镀金的学说》同时收入一部文集。</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得知我们的母校哈六中正在筹备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我主动联系校方,为学校写一篇校史文章,发表在市政府主办的《哈尔滨史志》杂志上,将六中校史载入了哈尔滨史册。</p><p class="ql-block"> 其间克服了许多困难,如照顾卧床病人时间紧,身体疲劳过度不给力,校方审核反复修改熬心血,等等。为保证文字质量,我亲去排版中心督改纠错,仿佛又回到在岗时的工作状态。</p><p class="ql-block"> 同时撰写的《我与萧红不解的情缘》一文在校刋上发表,并被收入校庆文集《薪火春秋》中。 </p> <p class="ql-block">  六中九十华诞纪念大会隆重开幕之前,我才得知自己的照片、简介收入到纪念画册“桃李芬芳”中。照片、简介和《血雨潇潇》一书,陈列在新建的校史馆中。学校网站《你好,我叫哈六中,这是我的名片》一文中,介绍了六中培育的佼佼者,其中有我的名字和照片。</p><p class="ql-block"> 建校九十年才有三十几名校友得之殊荣,其中有著名的萧红,有三位两院院士,有几位军旅少将,有党和政府高官,有博士生导师,有文艺界知名人士……而我只是一名从事文字工作的编审、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是“老三届”中因上山下乡永远定格的老“初二”,实在是……对于母校给予的认可和鼓励,我只有不懈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有“老三届”校友应母校之邀,为在校生主讲“致我们刚刚开启的青春”,我与十几位“助讲”校友回访母校,再次参观了校史馆。在“女中的悄吟”展板前,我不由得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萧红作品《一条铁路的完成》《一九二九年的愚昧》《手》等,都写的是在女中发生的故事。萧红爱好文学和绘画,特别爱读鲁迅、茅盾、郭沫若、冰心等作家的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是女中一流的教育专家,为萧红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文学创作基础,为她插上飞往文学蓝天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而我呢,也是特别感恩母校的培养和教育,使我于初中一年级时,就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少儿组“国庆征文”中发表了处女作《一张电影票》。学校还非常重视,通知和组织全体通校生和住校生收听了广播。从此放飞了我的作家梦,才有了我与萧红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奇美相遇和血脉相连的不解情缘。</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30日,正式退休8年后,回社参加建社30周年庆祝活动。作为出版社的“元老”,我在社庆制作的纪录片《印迹》中,出镜讲述建社之初的故事。在《哈尔滨日报》对社庆的报道专版上,有我激情写就的《书香飘过30年》的纪念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对培养自己历练成长为编辑室主任、编审,省新闻出版局直属审读员,工作効力达23年的单位有着极深的感情。《哈尔滨出版社30年》也是社史,多处表述了我为社做出的重要贡献,这其中就有多次责编有关萧红图书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直至2018年深秋,我才有机会到香港一游。最想去的就是浅水湾,不仅仅是它依山傍海,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萧红曾在这里长眠。</p><p class="ql-block"> 1942年初的香港,由于日军占领,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只能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按萧红的遗愿埋在面朝大海的浅水湾,另一只埋在她去世时的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p><p class="ql-block"> 1944年,在香港因宣传抗日被捕刚出狱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祭拜萧红时于墓前口占的这首小诗,是我非常喜欢、印象极为深刻的悼亡诗。四句诗很平易质朴,但语淡情浓,动人心弦,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写出了诗人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无比孤寂、悲凉、沉重的心境;空间上的“头边”与“长途”,动作上的“走”与“放”,形成刚与柔鲜明的对比;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表达和寄托对故友的欣赏赞美、深情缅怀,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急切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心情和漫长等待的煎熬;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而惋惜和伤悼…… </p><p class="ql-block"> 当年,郭沫若与香港年轻人学院的学生们在萧红墓旁举行了悼念活动,并现场演讲。文化界人士夏衍、白杨、周而复、阳翰笙、吴祖光、张瑞芳、曹禺等也曾在墓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长夜漫漫,孤魂寂寂,才华横溢而不幸早逝的呼兰河女儿萧红,幽眠异乡十五载,终年仰看花开花落,卧听海涛絮语,好不寂寞清冷。</p><p class="ql-block"> 一如作家坎坷不幸的身世,萧红墓也曾遭厄运。战后经济复苏,昔日荒凉的海滩热闹起来,浅水湾成了港人的游泳海滩之一。萧红墓用石砌成一圆圈,直径只有6米左右,中植一树,游人至此以为只是供休憇的树荫石栏而已。以致墓地商贩设摊、行人践踏、杂垢遍地,后在施工时竟被填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直至1957年8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中国作协广州分会倡议筹备,香港文化艺术界人士热心奔走,将萧红骨灰迁葬于广州银河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来寻访萧红曾长眠之地,明明知道早已物是人非,还是心存遗憾地说:浅水湾这里曾经有过萧红墓,但究竟在哪一片沙滩、哪一棵大树下呢,遗址的痕迹丝毫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落红已无踪,只有香如故!</p>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16日,参观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在金剑啸、萧红、萧军展台,深深感受到党对二萧的支持、帮助和引导。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就是在中共地下党员舒群等人的资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的。</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越来越紧,作家的创作受到严重的摧残。1934年夏,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党外进步作家,帮助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后由于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又帮助他们去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金剑啸英勇牺牲后,在上海的战友们专门为他出了纪念专号《兴安岭的风雪》,并收入了每个人的怀念诗。我将萧红写的《一粒土泥》写进《血雨潇潇》,有力的表达了她和战友们的深情和心声:“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全要记起/亡友剑啸/就是这开花的一粒土泥!”</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我在北京旅游,特地去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当时馆内没有几个参观者,很清静,我在介绍萧红的图文前伫立了很久,沉思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萧红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为中华民族抗爭的进步作家。正如刘白羽所评说的:“萧红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正因为此,萧红是不死的,她的灵魂永远燃烧在她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颠沛漂泊的命运,坎坷多舛的情感,饥寒病弱的生活,国土沦丧的时势,这些都无法阻止她的笔耕不辍。她冷眼看透世界的不堪和清冷,仍然渴望温暖和爱,如此本真到想用自身的热量把它捂热。哪怕到了悬崖边上,也不放弃对生命的主动权和选择权。</p><p class="ql-block"> 她想飞,现实却一直羁绊着她的手脚。最后她终于以手中的笔为翅膀,奇迹般完成了自己在文学蓝天的飞翔。随着命运的跌宕,萧红的作品远远超脱了个人的苦难,逐渐由小我的境界,走向以笔为枪,为家国的命运发出呐喊,成为东北作家群的翘楚人物。</p> <p class="ql-block">  作为作家的萧红,书写过很多精彩的传世的故事;作为传奇的女性,她短暂的人生也有着不少戏剧性的故事。然而从文字到影像,一些作品对萧红生平的叙述,却始终聚焦于她跟生命中的异性的交往和“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情,远远超过了对她作品的关注关心,甚至出现许多误解与误导。 </p><p class="ql-block"> 而我对萧红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不会因不同的声音改变丝毫。她史诗般的作品,如璀璨的明珠,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不朽的光彩,且成为永恒的丰碑。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黑龙江之光”(端木蕻良语),是呼兰河父老乡亲值得骄傲的伟大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对于天分极高的作家,没有写完想写的东西,是感情上最大的遗恨。我深深理解并坚信,萧红留下的“半部红楼”,一定会有无数懂她爱她的人去谱写去传承!</p> <p class="ql-block">  一生读书写书、责编审校图书,直至2009年10月,才第一次走进中国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馆藏文献3768.62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热心的工作人员,帮我在联机查询系统上,查到我2002年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血雨潇潇》的全部信息。出版社送交的3册样书,分别在图书区供读者借阅和在两处库区馆藏。</p><p class="ql-block"> 感慨万千:国家、社会、个人……虽然“为他人做嫁衣”个人作品不丰,但几十年做责任编辑或审读审校的图书都珍藏在国家图书馆,发挥作用传承后世利国利民,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吧! </p> <p class="ql-block">  晚年笔耕不缀,致力于红色传承的写作,为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烈士、抗日英雄撰写文章,有的在《哈尔滨党史研究》《东北史研究》等刋物上发表,有的在纪念大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 铭记历史,教育后人,薪火相传,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深感自己的家国情怀日渐浓烈,思想灵魂不断升华,生命之花也在努力中美丽绽放!</p> <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美篇平台上连续发布了《红色武汉:一个革命家庭跨越百年时空的传奇故事》《历史回眸:黑土地不会忘记》《以笔为枪 投身抗战:致支援先生铁蹄下的青春之歌》《笔为枪破敌胆:26岁殉国的抗日英雄金剑啸在人民心中永生》《百年情怀:我的井冈山红色之旅》等文章。</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各位审核编辑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这些作品均被评为“精华”“推荐”“赞”,在首页上展示,收获了可观的阅读量,单篇最高已达1.5万人次。作品在业界产生良好的影响,专家学者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受到全国各地读者与美友的欣赏和喜欢。</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还被知名传媒体“百度”,以及相关网站转载推荐,进一步扩大了传播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2021年端午节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踏上阔别多年的萧乡热土,参观了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拜谒了萧红墓。</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多次来故居,主要是工作或参加活动。今天终于看到全面修复后的故居全貌,清末传统古朴的满族风格建筑极具特色,宅院变得如此宽敞整洁美观漂亮,特感亲切和欣慰。这里是萧红出生和幼年、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既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时又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参观萧红纪念馆。其外观古朴庄重,以瓦灰为主色调,与紧挨着的萧红故居交相辉映,风格一致。阶段式的窗户像书架,重叠式的房顶好比翻开的著作,墙面的青砖仿佛一本本耐人寻味的书,诉说着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详实而厚重。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生动立体展现了萧红的生活轨迹、文学成就、珍贵照片和实物,以及国内外各界名人在萧红故居留下的诗词、书画等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西岗公园的萧红墓,让心心念念呼兰河的远行女儿魂归故里;经常有团体和个人来此扫墓、献花、凭吊,让后人对她的慰藉与景仰、感动和怀念更深沉更绵长。</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如今的萧红故居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生机盎然、美丽如画的后花园,仿佛听到萧红那童真童趣的欢声笑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于2011年萧红诞辰10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的萧红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在西岗公园绿树环抱的萧红墓前,静静的祭拜、深深的缅怀</b></p> <p class="ql-block">  敬爱的萧红,我崇敬和深爱的同门学姐、文学前辈,您将永远照耀着、引领着、激励着我,用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在文学的道路上,始终前行,忠贞不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原创散文: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图片/制作: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背景音乐:《远处的星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感谢您的欣赏</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欢迎转发分享</i></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