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满园芳菲的五月天,带着内心的期许,去触摸贵州那明净的天空,去感受黔东南西江千户苗族的别样风情。</p><p class="ql-block"> 车子盘山而行,到达西江苗寨已是夜幕时分。景区大门上一个大大的银饰帽子和牛角图腾造型,濛濛烟雨中格外的庄严圣洁。</p> <p class="ql-block"> 步入苗寨,大家坐上观光车往里而去,里面又是一座寨牌楼。寨里有一条主道,两边商铺林立,应有尽有。一路踱来,眼花缭乱。寨子沿溪而设,让人新奇又新鲜的吊脚楼,依山而上,层层叠叠,煞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办理入住后,我们再度乘坐观光车下山经过风雨廊桥,到河对岸的一家苗菜馆用餐。据说苗寨里的风雨桥除挡风遮雨功能外,还有关风蓄气,迎福纳祥之意。放眼望去,七座横贯苗寨白水河的风雨桥,各有特色。廊桥上五颜六色的灯光倒映在河面上,随微风摇曳,如梦如幻,美如仙境。过了廊桥,沿河边那弯弯曲曲、坡坡坎坎的小青石铺砌的小径而行,无论是对风雨桥、古寨千年沧桑的石板路,还是苗寨图腾的铜鼓,以及从牛角形酒杯,到芦笙场上的牛头芦笙状木杆,再到吊脚楼里的水牛角挂饰,我们只有匆忙随手拍拍。</p> <p class="ql-block"> 导游蒙向荣是个地地道道的苗寨小伙,有着双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当起宣传贵州的导游。对自己家乡人文历史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千户苗寨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小蒙说苗族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他们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也是祭祀祖先的吉祥物。因此处处可见苗人对牛的崇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不远处传来悦耳的芦笙和听不懂的苗族歌谣小调。是夜,我们就在半山腰的一家苗家餐馆品尝“长桌宴”。长桌上早已摆满了苗家的特色家常菜——酸汤鱼,有油滑薄脆的煸炒土豆,脆酥香辣的小银鱼,还有糍粑、南瓜、红薯,野菜只是蒸煮,乡土气息十足。桌上一罐苗家米酒让你尽管喝。我们30个人相对而坐,每人面前放着一个红鸡蛋。“苗族人吃红鸡蛋是有讲究的,要把红鸡蛋在额头上左三圈右三圈然后敲碎,让额头留下红色的印记,寓意岁岁平安,鸿运当头。”小蒙在我的额头为大家做了示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地方吸引人不仅仅是这里的美景,我觉得更多的是这里的人和美食。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到重大节庆或有喜事,长桌沿古街一字摆开看不到尽头。桌面上摆满苗族传统佳肴,美味飘香,令人垂涎。如今已演变成苗寨旅游活动的一个特色民俗节目,尽管我听不懂歌词意义的表达,却感受到旋律里洋溢着的一片盛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在大伙尽兴品尝佳肴,微醺微醉之时,只见几位穿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在芦笙伴奏下,苗家阿妹们唱着动听的苗族歌曲,温柔近距离的走到我的背后,呈阶梯状站立,一人拿酒壶,其他人手里各拿一酒碗,最前头的一只碗对着我的嘴,从最高处依序源源不断地落下到我的嘴里。此时的我似乎失去了抵抗能力,兴高采烈的接受苗族姑娘的劝酒,豪爽的大口而又连续不断的痛饮起来,开心地体验了一回苗家姑娘拿着碗唱着歌,向客人敬上歌不停、酒不停的“高山流水”苗家酒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好酒喝完了,我已醉意朦胧,苗族姑娘接着夹起一片香香的肉片“温柔”喂到我的嘴边,刚要张嘴时苗族姑娘的动作好快,眼看进嘴的肉片又滑溜出来了,与此相配合的另一位美女,又拿起酒碗给灌进一大碗。不经意间的我,终于享受到了喂到嘴里的美味肉片。而此时唱着动听歌曲的苗家妹子,已轻步移到下位游客的身边敬酒。如此多次反复,不断地把气氛推向高朝。</p> <p class="ql-block"> 苗寨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很多文化都需要能过歌舞来表达。热情好客的“高山流水”是苗族尊贵的敬酒待客礼仪,手持酒碗盛满丰收的粮食酿造祝福,寓意将最美好的祝福都送给游客。所以在喝“高山流水”的时候,他们要边敬边唱,由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酒歌。</p><p class="ql-block"> “来到苗乡先品酒,你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你喜欢喝一杯,不喜欢喝三杯……”听一曲苗岭飞歌,品一碗高山流水,赴一场人间仙境。看看同伴们或被捏耳朵或被捏鼻子的“高山流水”,连我自己都笑得不行。现场的视频很快被同伴们传回来家乡,朋友圈里羡慕的、点赞的、留言的,一下子被刷屏了。</p> <p class="ql-block"> 返回民宿时正好路过观景台。“快,看看夜景去。”同伴们急不可待的跑过去。扑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错落有致的红灯笼,流光溢彩,好似神话中的水晶宫。这是千户苗寨还是散落人间的璀璨星河?!我庆幸有缘与千户苗寨的万家灯火不期而遇,庆幸遇见苗族原生态般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苗民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苗寨古村非常安静,夜色笼罩之下连绵成片的吊脚楼,在朦胧的山影怀抱里,充满了神秘。如今满目的现代与传统的交融,白水河两岸的苗寨渐渐变成了灯的海洋,构成了一幅山寨美丽的画卷,让西江的夜色更加迷人。</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们早早地起床,打着雨伞二上观景台。与昨晚风景不同的是,青山绿水间,满目层层叠叠的青瓦屋顶。看雨丝滴滴顺着屋檐滴落,望早起的炊烟和着山间薄纱笼罩的迷雾,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恰如大师笔下的水墨丹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阵轻盈悦耳的银佩叮当声,由远而近,回头一看,有好几位身着苗族盛装的女子款款走来。她们头戴银发冠,髻插银发梳,耳配银耳环,颈戴银项圈,腰系银围腰链,耀眼的银花颤动;下身着苗家五节裙,脚穿苗家绣花鞋……风情万种,俊俏美丽。史学家曾给了苗族服饰一个非常高级的称呼——“穿在身上的史书”。那是因为她们的衣服上写满了沉甸甸的历史,写满了大自然生动的故事。热情大方的苗族姑娘,不拒绝游客的拍照。我很幸运地抓拍了一组苗族姑娘的照片,她们的一颦一笑是那样的腼腆美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姐妹们怀着好奇之心,纷纷穿上苗服盛装拍照留念。虽上至七旬的奶奶下至年轻的宝妈,她们忘了年龄开心的合不拢嘴,比划着各种动作,真切体验一回人生偶遇带来的乐趣,感受到闽南海岛海洋文化与大山深处苗族文化的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美丽回答一切民族”,这是余秋雨先生对西江千户苗寨美的最好评价,感触之余更多的是让来过西江的游客留下美的遐思……</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慧泉(笔名),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东山《石斋故里》杂志特约编辑。作品集《东山风物丛书》之《古城 古街 古民居》《传统工艺美术》2013年由海风出版社出版,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 海外版、中国海洋报、闽南日报、闽南风杂志等媒体。</p> <p class="ql-block">(感谢驴友们提供部分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