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诗:《赞郭沫若先生》(完善中)游生忠撰,2021、6、5草

文川山人

<p class="ql-block"> 目录</p><p class="ql-block">编者语</p><p class="ql-block">1、郭沫若先生赞</p><p class="ql-block">2、郭沫若先生早年活动资料</p><p class="ql-block">3、归国吟(七律)</p><p class="ql-block">4、新中国时期</p><p class="ql-block">5、与毛泽东周恩来友谊</p><p class="ql-block">6、答友人(游生忠)</p><p class="ql-block">7、郭沫若作品选</p><p class="ql-block">(一)诗歌</p><p class="ql-block">(1)天狗</p><p class="ql-block">(2)炉中煤</p><p class="ql-block"> (二) 散文</p><p class="ql-block">(1)杜鹃</p><p class="ql-block">(2)银杏</p><p class="ql-block"> (三)戏剧</p><p class="ql-block">话剧《蔡文姬》选段</p><p class="ql-block">8、郭沫若书法选</p><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故居乐山沙湾</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剧作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他曾经担任政务院(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属于国家领导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我怀着对郭沫若先生崇敬的心情,根据以往阅读资料,创作了《赞郭沫若先生》一诗。诗中客观地概述郭沫若先生一生的经历和主要事迹以及重要贡献。由于才疏学浅,诗不一定写得好,不当之处欢迎行家里手批评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为了使人们对于郭沫若先生一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搜索相关资料汇编于后面,供朋友们阅读、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川山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6、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少年</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赞(十九韵)</p><p class="ql-block"> 游生忠</p><p class="ql-block">生逢乱世秋,少小气如牛。</p><p class="ql-block">嘉定才华垫 ,福冈名气浮。</p><p class="ql-block">《女神》情激烈 ,“复社”志雄遒。</p><p class="ql-block">“五四”开诗路,《星空》谴闷幽。</p><p class="ql-block">投笔从戎里,献身革命俦。</p><p class="ql-block">南昌参起义,武汉共商谋。</p><p class="ql-block">反蒋精神骇,飘洋罹难愁。</p><p class="ql-block">长年沉学海,杰著耀神州。</p><p class="ql-block">抗运三厅导,应时六剧酬。</p><p class="ql-block">《屈原》 歌爱国 ,《棠棣》颂同仇。</p><p class="ql-block">行笔含侠骨,擎旗领主流。</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贯,军政士民眸。</p><p class="ql-block">考古人随后,科研尔带头。</p><p class="ql-block">多才忠事主,博学善身修。</p><p class="ql-block">荣辱凭浓淡,风霜任去留 。</p><p class="ql-block">亭亭银杏树,落落海滨鸥。</p><p class="ql-block">豪气冲霄汉,英名荡五洲。</p><p class="ql-block">文坛称巨匠,青史载鸿谟。</p><p class="ql-block">燕雀蓬间叫, 焉知有耻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6、6上午草</p><p class="ql-block"> 附录:郭沫若先生资料</p><p class="ql-block"> 1、简介</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出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1]。</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集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p><p class="ql-block"> 2、郭沫若先生早期活动</p><p class="ql-block">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p><p class="ql-block">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p><p class="ql-block">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3]</p><p class="ql-block">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p><p class="ql-block">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p><p class="ql-block">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5]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4]</p><p class="ql-block">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日本期间,他对甲骨文的研究取得了卓著成就。</p><p class="ql-block">1938、7月底,在郁达夫和国内朋友协助下,准备回国。为了防止日本宪兵的抓捕,朋友告知“只能一人秘密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 归国吟</p><p class="ql-block"> 步鲁迅诗原韵</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p><p class="ql-block">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p><p class="ql-block">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p><p class="ql-block">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p><p class="ql-block">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p><p class="ql-block">注:上诗创作于日本,1938年8月2日在中国上海文艺家欢迎郭沫若归国的会上,郭沫若所咏。</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郭沫若工作的武汉</p> <p class="ql-block"> 看书研究学问</p> <p class="ql-block"> 4、新中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5、与毛泽东、周恩来友谊</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一生把毛主席和周总理视为知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郭沫若与毛泽东的友谊</span></p><p class="ql-block"> 2005-02-06 08:41 华夏经纬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互尊重半世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和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3月23日的广州,从那时算起,两人相交达半个世纪之久。早在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与他亲近的青年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这不仅因为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更因为他对毛泽东的才华和人格力量的“崇拜”。1949年1月,沈阳各界举行欢迎从香港归来的民主人士大会。会上,郭沫若公开表示,今后要“以毛泽东主席的意见为意见”。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给毛泽东献锦旗,锦旗上大书:“我们永远跟你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也一直尊重郭沫若,这从一件小事上可见一斑。当年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在桂园接待各界人士,谈话快结束时,毛泽东从衣袋里掏出一块老怀表来看时间。郭沫若见这块怀表已经很旧,毛泽东目前正在和国民党谈判,应该有一块更好的表,他立即把自己的瑞士名表相赠。毛泽东对郭沫若的这一赠品十分珍视,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这块表的来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史为镜得殊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11月21日,毛泽东亲笔复信郭沫若:“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郭沫若收到毛泽东手书后,大喜过望。只是对于毛泽东提议他写的研究太平军经验的文章,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惊涛中的安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史学著作,历来十分重视。大概是《十批判书》在学术界影响深广的缘故,毛泽东先后读了五遍。</p><p class="ql-block">  1968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说到郭沫若的观点和《十批判书》。他说:“拥护孔夫子的,我们在座的有郭老……你那个《十批判书》,崇儒反法,在这一点上我也不那么赞成。”这时毛泽东语气平和,所以郭沫若也并未感到多大压力。“9?13事件”发生后,情况就有些不同了。1973年5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关于要批孔的指示。就在这一年下半年,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他批孔扬秦、扬法抑儒的观点,但他没有想到有人会把主要矛头对准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然而江青却有她的算盘。她跑到北京大学,组织起一班人将郭沫若著作中颂扬儒家的话全部摘录出来,准备印发各地作为批判的靶子。江青这样做,也不是以郭沫若作为首要的终极目标,她心中有更大用意和目标,那就是被她看作最大障碍的周恩来。毛泽东不一定看出了江青的用意,但及时发现了江青想用郭沫若祭刀,立刻加以阻止。江青一伙不死心,1974年1月25日,他们擅自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了国务院系统近两万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就在这次大会上,江青公然蛮横地点了郭沫若的名。</p><p class="ql-block">  1月25日的大会是背着政治局召开的,也没有经过毛泽东的同意。毛泽东在知道情况之后,十分生气。他下令扣留江青他们准备发到全国各地的“1?25”大会实况录音带,客观上也使有关批判郭沫若的那些话没有在全国范围散播,这使郭沫若感到别有一番暖意。出于的感激,也出于自觉革命的要求,他于2月7日,抱病写了两道题为《春雷》的七律奉呈毛泽东。然而,即便如此,江青一伙还是不甘就此罢休。这次大会后不久,张春桥和江青先后窜到郭沫若家里,指责他歌颂孔子骂了秦始皇。江青更是逼他写“批宰相”、“批大儒”的文章。郭沫若知道那是针对周恩来的,即以沉默表示对抗。江青喋喋不休地纠缠了近三个小时,郭沫若五内俱焚,急火攻心,当夜发高烧,住进了医院。</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知道郭沫若生病住院的情况后,立即指示要精心治疗,并常派自己的医生前往医院探望。随后,毛泽东也派人来看望郭沫若,并要去了他写的《读〈随园诗话〉》。这对郭沫若当然是最大的安慰,因为他心里最清楚,就在这本书的《论秦始皇》一节里,他是肯定了秦始皇,并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辩解过的呀!(张恩和)</p><p class="ql-block">   (来源:人民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与周恩来(右)等</p> <p class="ql-block">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周恩来与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人民网</p><p class="ql-block"> 2019-05-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国之初,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郭沫若同董必武、陈云、黄炎培任副总理。当时,指导各行政部门的3个指导委员会,即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相当于政务院的3个分院。郭沫若兼任文化教育委员会的主任,是周恩来管理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助手。而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相识相交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副悼父赞子联</p><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10月,郭沫若营葬父亲并举行家祭,作《祭父文》。当时,郭氏兄弟收到军政要员、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送来的挽联和挽幛共三百多副。周恩来送的挽联是:</p><p class="ql-block"> “功在社稷,名满寰区,当代文人称哲嗣;</p><p class="ql-block"> 我游外邦,公归上界,遥瞻祖国吊英灵。”</p><p class="ql-block"> 这副挽联,既表达了对郭朝沛先生的沉痛悼念,又对郭沫若作了高度的评价。“哲嗣”是对别人儿子的敬语。周恩来盛赞郭朝沛之子郭沫若“功在社稷,名满寰区”。当时,周恩来正在苏联治伤,故联中又有“我游外邦”、“遥瞻祖国”之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长周恩来六岁。</p><p class="ql-block"> 1926年5月间,周恩来去广东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讲演,郭沫若去听讲演,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他们真正相识是这年6月,郭沫若在阳翰笙、李—氓陪同下到周恩来住处商定郭沫若参加北伐之事。从此,周恩来和郭沫若结下了50年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第二天,郭沫若在李一氓住处向周恩来汇报了蒋介石直接指挥在九江、安庆捣毁党部、工会,屠杀民众的严重情况;劝说周恩来从速离开上海。并提出:“上海现在不行了,我想回武汉组织力量讨伐蒋介石。”周恩来立即指出:“你的意见很好,尽快走吧。”他联系到宁波、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发生的类似郭沫若反映的情况,会同赵世炎、罗亦农、陈延年、李立三等共同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份意见书,提出“蒋氏之叛迹如此”,“为全局计,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否则,“整个革命必根本失败无疑。”郭沫若和周恩来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为尔后革命进程证实是完全正确的。可是,他们的正确主张未能被党的总书记陈独秀所接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根据中央决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八一南昌起义,郭沫若积极参加。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汕头军事失利后,郭沫若去了香港,不久又秘密回到上海,周恩来拟安排郭沫若全家去苏联,后因郭患了一场大病误了船期而未去成。不久,经周恩来同意郭沫若去了日本。</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郭沫若“别妇抛雏”,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国战争之中。</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蒋介石迫于形势,决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和第三党的黄琪翔任副部长,负责宣传工作的第三厅拟由郭沫若任厅长。郭沫若开始不愿意担任三厅厅长职,他觉得“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帮助欺骗”;“处在自由的地位说话,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机构,应该更有效力一点”,而且“一做了官,青年们是不会谅解”的。对此,周恩来晓之以三厅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周恩来并要阳翰笙劝慰郭沫若,不能以清高思想对待第三厅,这是个政权组织,作用不能低估,我们不是去做官,而是到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去工作,既要有热情,又要保持清醒和警惕。周恩来一边做郭沫若的思想工作,一边向国民党当局办交涉,争取较好的工作条件。1938年2月17日,周恩来致信郭沫若:“我已在原则上决定干”,“我们希望你也能采此立场”,“我在这两天将各事运用好后,再请你来就职,免使你来此重蹈难境”。在周恩来运筹下,郭沫若走马上任,第三厅成立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厅和后来组建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由于有周恩来的领导和郭沫若的声望,由于坚持了既与国民党合作又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方针,成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包括国民党员和民主党派以及其他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机构,成了国统区抗战文化的中坚。</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胡风曾说,“中国现在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一声号召可以波动世界的大作家。”然而斗争需要鲁迅的继承者。郭沫若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就以及他在北伐战争和抗战初期表现出的革命和爱国精神,使他在文化界和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周恩来认为郭沫若是一个适当的人选,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并由中共中央在1938年夏作出党内决定,确认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为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郭沫若通过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和他的戏剧创作、史学研究,在事实上也确立起了文化界的领袖地位。</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郭沫若“功在社稷,名满寰区”,成为文化界的领袖,其中也有周恩来的心血和贡献。周恩来逝世后,郭沫若曾激动地说:“恩来同志是我的领导,我参加革命的最早领导人,大革命的时候是他引导我参加了共产主义者的行列;抗日战争时,他领导我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为党作宣传工作, 团结广大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恩来同志的领导和帮助,我不能作出什么成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同引曹植《七步诗》</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奉命北移的新四军部队九千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伏击,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周恩来义愤填膺,题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千古奇冤,江南一叶;</p><p class="ql-block">同室操戈,相煎何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多次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朗诵这首诗,往往声泪俱下。他挥毫作《闻新四军事件书愤二首》:</p><p class="ql-block">“危局纵教如累卵,还须群力共撑支。</p><p class="ql-block">王尊且勉叱驱志,郭太难忘党锢悲。</p><p class="ql-block">风雨今宵添热泪,山川何日得清时?</p><p class="ql-block">怅望江南余隐痛,为谁三复豆萁诗?</p><p class="ql-block">怒问苍苍果胡然?莫须有狱出连绵!</p><p class="ql-block">伤心已见兰成艾,谗口竟教矩化圆。</p><p class="ql-block">已兆分崩同往日,侈言胜利在今年。</p><p class="ql-block">谁欺只自欺天耳!那有蘧篨真个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和周恩来的心是相通的。他们的诗都运用曹植《七步诗》关于兄弟相残的典故,无情地鞭挞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内战,破坏抗日,使亲者痛、仇者快的可耻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后,重庆的政治环境日益险恶。在周恩来领导下许多进步文化人士陆续撤离重庆,郭沫若、阳翰笙等仍坚持留在重庆。10月上旬的一天,周恩来到郭沫若家,提议由文艺界纪念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郭沫若最初没有完全理解周恩来的意思,当即谦辞。周恩来说:“为你做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为你举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又是一场重大的文化斗争。通过这次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敌人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11月16日早晨,《新华日报》出了《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周年特刊》。周恩来为特刊题写刊头,并写了代论:《我要说的话》。郭沫若翻开报纸,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那一句句、一段段恳切的言词:</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 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鲁迅先生已不在世了,他的遗范尚存,我们会愈感觉到在新文化战线上,郭先生带着我们一道奋斗的亲切,而且我们也永远祝福他带着我们奋斗到底的。”</p><p class="ql-block"> 接着,周恩来分析了郭沫若在革命的文化生活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三点;一是丰富的革命热情。“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二是深邃的研究精神。他认为郭先生是学术家与革命行动家兼而为之的人。他针对当时的“清闲”,建议郭沫若:“复活过去的研究生活,指导这一代青年,提倡起研究学习的精神,以充实自己,以丰富我们民族的文化,郭先生,现在是时候了。”三是勇敢的战斗生活。“郭先生是富于战斗性的,不仅在北伐抗战两个伟大时代,郭先生是站在战斗的前线、号召全国军民,反对北洋军阀,反对日本强盗和逆伪的;便在二十五年的文化生活中,郭先生也常常以斗士的姿态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他感动地对秘书翁泽永说:“鲁迅曾经给瞿秋白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十分欣赏这一句,这也适合表达我和周公的关系,不过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全部心情。”</p><p class="ql-block"> 11月16日下午,纪念会在中苏文化协会举行,参加者两千余人。冯玉祥担任主席,致开幕词。周恩来,老舍,黄炎培、沈钧儒、张申府和苏联来宾,还有国民党方面的潘公展、张道藩,在会上致贺词。周恩来说:郭先生是无愧于五四运动当中长大的这一代的。在反对旧礼教旧社会的战斗中,有着他这一位旗手;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也有着他这一只号角;在当前反法西斯的战斗中,他仍然是那样挺身站在前面,发出对野蛮侵略者的诅咒。这些都是青年们应当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11月16日晚上,在天官府郭沫若那狭窄的小住宅里,“亲朋”满座,济济一堂。郭沫若时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周恩来也非常高兴,举杯为郭沫若祝寿。</p><p class="ql-block"> 这次祝寿活动,显示了进步文化界团结战斗的力量,一扫皖南事变以来笼罩在重庆上空的沉闷空气,达到了预期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文艺创作、历史研究的知音</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和郭沫若不仅在像皖南事变这样的政治斗争中心灵相通、配合默契,而且在文艺创作、历史研究领域也是难得的知音。周恩来逝世后,郭沫若回忆说:“特别是在重庆那段日子,恩来同志那样紧张繁忙,他对我的关怀帮助仍是无微不至。”“他对我写的文章,剧本、诗歌,有时听我给他读,又不知看几遍,共同讨论,甚至字斟句酌。有时候我表达不出自己的意思,恩来同志却情思敏捷,一语提醒,我们就不约而同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时,郭沫若的早期剧作《棠棣之花》通过整理后搬上舞台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棠棣之花》着重表现聂莹、聂政姐弟不畏强暴、壮烈牺牲的精神。《新华日报》辟了《棠棣之花剧评》专页。周恩来为专页题写刊头,并修改《从棠棣之花谈到评历史剧》和《正义的赞歌,壮丽的图画》两篇文章。周恩来曾反复阅读《棠棣之花》剧本,多次同郭沫若谈论关于剧本的修改与演出问题。这个戏借古喻今,颂扬气节,号召团结起来反对强暴,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是对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实行对共产党封锁、离间、孤立政策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周恩来非常喜欢这个戏,他前后共看了七遍,多次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郭老为什么在剧中特别强调“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主题?这绝不是封建思想,这正是他对党感情之深的表现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棠棣之花》的成功,大大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1942年元旦过后的第二天晚上,他开始写作《屈原》。周恩来知道后,特地登门看望,并一同探讨剧本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他说:“屈原这个题材好,因为屈原受迫害,感到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忧愤而作《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迫害。写这个戏很有意义。”在周恩来鼓励下,郭沫若妙思泉涌,奔赴笔下,只用十天时间就把剧本写出来了。剧本写出后,周恩来反复阅读,肯定其在政治上和艺术上都是很好的作品。他多次到剧场看排演,对剧中高潮的《雷电颂》尤其欣赏。他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可能写得出来,这是郭老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广大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对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为了提高演出质量,周恩来还把两位主要演员请到红岩村,让他们朗读那段情绪热烈、文采照人的《雷电颂》:</p><p class="ql-block">“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p><p class="ql-block">将一切沉睡在黑暗怀抱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听了几遍后对演员说:“注意台词的音节和艺术效果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充分理解郭老的思想感情,要正确表达,这是郭老说给国民党顽固派听的,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可以预计在剧场中,一定会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这就是斗争。”</p><p class="ql-block">在周恩来关怀下,《屈原》的演出,轰动了山城重庆。许多群众半夜里就带着铺盖来等待买票,许多群众走了很远的路程,冒着大雨来看演出。剧场里,台上台下群情激昂,交融成一片。周恩来喜爱读郭沫若的诗文剧本,在他们关山远阻、相隔日多时,周恩来忍不住写信问郭沫若:“除在报纸外,你有什么新的诗文著作发表?有便,带我一些,盼甚盼甚。”</p><p class="ql-block">但是,对这位当代大文豪,周恩来并不迷信。对话剧《孔雀胆》,周恩来提出了批评意见。他认为这个剧虽然写得不错,但史实很值得研究,在当时的重庆上演此剧,在意义上是不可能与《屈原》等相提并论的。郭沫若听张颖传达周恩来的这个意见时,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又让张颖重述了—遍。他沉思了一会,很严肃地说:“恩来同志的批评是对的。我对某些历史人物时常有偏见偏爱,这是很难改的毛病。”他对此剧不及修改即行上演而感到遗憾。对郭沐若《屈原研究》一书第三部分《屈原思想》,周恩来读后,在致郭沫若的信中写道:“拿屈原作为一个伟人的思想家而兼艺术家,我同意,说他是革命的思想家,容有商榷余地。质之你以为何如?”这些独到的见解和批评意见,同那些热烈的颂扬和大力支持一样,充分表现了周恩来和郭沫若之间坦率诚恳、推心置腹的真挚情谊。</p><p class="ql-block">四、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p><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一贯敬佩周恩来。他描述这位有着“轩昂的眉宇、炯炯的眼光、清朗的谈吐”的人,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改变任何艰难困苦的局面。他说:“我对于周公向来是心悦诚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献身的精神应付,就好像永不疲劳。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的全部心神便和上了发条的一样,有条有理地又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发出和谐而有力的节奏。”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别离的日子、危难的时刻,郭沫若就更是敬佩、怀念周恩来。</p><p class="ql-block">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包办的“国大”开幕,国共和谈完全破裂,周恩来及中央代表团将不得不离开南京返回延安。17日,周恩来致信郭沫若、于立群:</p><p class="ql-block">“临别匆匆,总以未得多谈为憾。沫兄回沪后,一切努力,收获极大。青年党混入混出,劢老动摇,均在意中,惟性质略有不同,故对劢老可暂持保留态度。民盟经此一番风波,阵容较稳,但问题仍多,尚望兄从旁有以鼓舞之。民主斗争艰难曲折,居中间者,动摇到底,我们亦争取到底。‘国大’既开,把戏正多,宪法、国府、行政院既可诱人又可骗人,揭穿之端赖各方。政协阵容已散,今后要看前线,少则半载,多则一年,必可分晓。到时如仍需和,党派会议、联合政府仍为不移之方针也。”</p><p class="ql-block">这封信最能说明周恩来“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泄地”,纷繁复杂的形势,经他一分析,全都泾渭分明,郭沫若看着信猛然增添了斗争的信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信的末尾写道:</p><p class="ql-block">“弟等十九日归去,东望沪滨,不胜依依。”</p><p class="ql-block">此刻郭沫若亦是西望梅园,不胜依依。他立即挥毫,倾吐肺腑,成诗一首,遥寄周恩来:</p><p class="ql-block">“疾风知劲草, 岁寒见后凋。</p><p class="ql-block">根节构盘错, 梁木庶可遭。</p><p class="ql-block">驾言期骏骥, 岂畏路迢遥。</p><p class="ql-block">临歧何所赠, 陈言当宝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无数次伴随周恩来一起出席国内外的重大会议,他们的交往更多了。郭沫若评价周恩来的那段名言在建设国家、服务人民、总理国务的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了证明。特别是十年内乱中,周恩来力挽狂澜,苦撑危局,忘我工作,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十年内乱中,周恩来和郭沫若的交往,进一步丰富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1966年 8月30日,在周恩来开列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中,郭沫若居宋庆龄之后,位列第二。这年冬,国内动乱在升级,周恩来请郭沫若、于立群暂时离开家到外面去住,并叮嘱这件事不要告诉机关,只带秘书和司机,以防泄密。郭沫若在六所住了一个月,形势稍缓和才回家。这实际上是周恩来对郭沫若采取的保护措施。1967年以后,周恩来和郭沫若几乎每星期要见一两次。周恩来接见外宾,常有郭沫若陪同。郭沫若年纪大,身体又不好,周恩来总是处处照顾他。</p><p class="ql-block"> 1970年,在酝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时,有人说:“郭沫若为什么不跟林总上井冈山,而跑到日本?他不能当四届人大代表。”对此,周恩来挺身而出,进行了驳斥。</p><p class="ql-block"> 1973年后的几年,江青、张春桥大搞所谓“评法批儒”,并曾气势汹汹地闯到郭沫若家里,胁迫他作“检讨”和写文章批“宰相”。郭沫若明察其奸,横眉冷对,多次对于立群和孩子们说:“这伙人的矛头是指向周总理的。”</p><p class="ql-block"> 1974年1月25日,北京举行了有一万八千人参加的所谓“批林批孔大会”,郭沫若几次被点名批评、罚站起来。江青还诬蔑郭沫若“对待秦始皇,对待孔子那种态度,和林彪一样”。晚上周恩来派人来探望,并传达了他的三点指示:第一,为保证郭老的安全,二十四小时要安排专人在郭老身边值班。第二,请郭老从十多平方米的小的卧室中搬到大办公室住,理由是房子小,氧气少,对老年人身体不利。第三,郭老在家活动的地方,要铺上地毯或胶垫,避免滑倒跌伤。郭沫若听后感动得连声说:“谢谢总理,谢谢总理。”在这前后,周恩来还亲自两次看望郭沫若,请郭老自己研究自己的著作,并表示自己也要研究郭老的著作,说只有读了书才有发言权,要不,就没有发言权。这些肺腑之言,是对郭沫若受伤的心的最好安慰。</p><p class="ql-block"> 在周恩来身患绝症的最后的日子里,郭沫若一从报上看到周恩来偶然在医院中接见几位外宾的消息,总要高兴好几天。当周恩来病情日益严重,不能接见外宾了,郭沫若端详着周恩来的照片,心里默念着:恩来啊,你可要多多保重,人民需要你,中国需要你!</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郭沫若悲痛欲绝,木然呆坐很久、很久。然后,他用颤抖的手在日记上写下两行歪歪斜斜的字迹:</p><p class="ql-block">“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p><p class="ql-block"> 1月13日,郭沫若把悲痛和哀思熔铸成诗:</p><p class="ql-block">“革命前驱辅弼才, 巨星隐翳五洲哀。</p><p class="ql-block">奔腾泪浪滔滔涌, 吊唁人涛滚滚来。</p><p class="ql-block">盛德在民长不没, 丰功垂世久弥恢。</p><p class="ql-block">忠诚与日同辉耀, 天不能死地难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以后,郭沫若作《念奴娇·怀念周总理》词—首:</p><p class="ql-block"> “光明磊落,与导师,协力、同心、共命。五十余年如一日,不断长征、跃进。统一九州,抗衡两霸,中外人爱敬。一朝先谢,五洲热泪飞迸。</p><p class="ql-block"> 何期王张江姚,四人成帮,诽谤恣蹂躏。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击顿成齑粉。为党锄奸,为国除害,为民平大愤。域中今日,忠魂与众同庆。”</p><p class="ql-block"> 1978年2月,郭沫若作四言诗《纪念周总理八十诞辰》:</p><p class="ql-block">“光明磊落, 大公无私。</p><p class="ql-block">忠于革命, 忠于导师。</p><p class="ql-block">经纬万端, 各得其宜。</p><p class="ql-block">丰功伟绩, 万古长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情谊在十年动乱的狂风恶雨中得到了升华。郭沫若对周恩来的敬佩和爱戴,在那—首首哀思和悼念的诗作中倾泻无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6、答文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你不了解历史真相。根据郁达夫先生等提供资料知道,为逃避日本宪兵抓捕,只能用船藏郭沫若一人秘密回国,后来因为中日两国长期成为对敌国,郭沫若身为国家领导人是不能把日本妻子去带回。直到中日建交之后,他才把妻子和子女带回。</p><p class="ql-block"> 再说,人生的婚姻谁也不希望没有婚姻,不愿意多婚。命运不由人啊!有的人一辈子无婚姻,有的多婚,很正常。</p><p class="ql-block"> 婚姻靠缘分,没有缘分,再有地位或者钱财,都成不了婚。有缘分者,条件在差也会走到一起。</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允许多妻,也属于一种正常情况。自从新中国《婚姻法》出台,才施行一夫一妻制度。</p><p class="ql-block"> 看大人物,关键是看他对国家贡献的大小,个人生活事情,毕竟属于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一些青年人不了解历史背景,不了解我国婚姻制度的历史,以婚姻问题胡乱议论郭沫若先生是属于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无知。</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属于国家领导人之一,请有些人学习法律,懂得尊重人,胡乱攻击国家领导人,要受法律制裁。</p><p class="ql-block"> 2021、6、6</p> <p class="ql-block">  7、郭沫若作品选</p> <p class="ql-block"> 1 、天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一条天狗呀!</p><p class="ql-block">我把月来吞了,</p><p class="ql-block">我把日来吞了,</p><p class="ql-block">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p><p class="ql-block">我把全宇宙来吞了。</p><p class="ql-block">我便是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月的光,</p><p class="ql-block">我是日的光,</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切星球的光,</p><p class="ql-block">我是 X 光线的光,</p><p class="ql-block">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总量!</p><p class="ql-block">我飞奔,</p><p class="ql-block">我狂叫,</p><p class="ql-block">我燃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p><p class="ql-block">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p><p class="ql-block">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飞跑,</p><p class="ql-block">我飞跑,</p><p class="ql-block">我飞跑,</p><p class="ql-block">我剥我的皮,</p><p class="ql-block">我食我的肉,</p><p class="ql-block">我吸我的血,</p><p class="ql-block">我啮我的心肝,</p><p class="ql-block">我在我神经上飞跑,</p><p class="ql-block">我在我脊髓上飞跑,</p><p class="ql-block">我在我脑筋上飞跑。</p><p class="ql-block">我便是我呀!</p><p class="ql-block">我的我要爆了![1]</p> <p class="ql-block">  2、 炉中煤</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p><p class="ql-block">啊,我年青的女郎!</p><p class="ql-block">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p><p class="ql-block">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我年青的女郎!</p><p class="ql-block">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p><p class="ql-block">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p><p class="ql-block">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我年青的女郎!</p><p class="ql-block">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我年青的女郎!</p><p class="ql-block">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p> <p class="ql-block"> 1、杜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p><p class="ql-block">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p><p class="ql-block">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p><p class="ql-block">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p><p class="ql-block">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赏析:</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简短优美、立意新颖的散文。</p><p class="ql-block">  立意就是观点。观点要新,因为新就是创造。新就是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讲自己独到的思想,所谓“言他人所未言”。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创新的观点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论题新,所谓“开辟处女地”、“填补空白”,即使你的研究不够深入,但因为是别人滑有研究过的,你的结论便自然有了新意;一是做“翻案文章”,别人说东你说西,别人说是你说非,由于反差强烈,新意立见。郭沫若是诗人,也是学者,学问之道,可说是料熟于心。</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即是循着“翻案”的思路而写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谓之“逆向思维”,是创造之一法。不过这次“翻案”,不是负面翻正,而是正面翻负,即把正面价值的“爱的象征”的杜鹃鸟逆转成负面价值的“专横而残忍”的形象(或隐喻)。文章先列举杜鹃鸟在文学史上的种种正面形象:望帝的化身,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它不仅灌注着国民的情感,而且走出国界,成为“东方情结”。接着笔锋陡转,出语惊人,指出杜鹃鸟“名实不符”,过去的名声是出于对事实的误解。其根据是动物行为学的知识,即杜鹃欺骗性地独霸莺巢,类似于中国成语中说的“鹊巢鸠占”。这个事实是动物学的发现。翻开《辞海》杜鹃条目,其中赫然写着:“部分种类不自营巢,产卵于多种雀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雏。雏出壳后,推出巢主雏鸟而独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杜鹃鸟的文学象征竟与它的动物习性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厉害。</p><p class="ql-block">  当然,文学象征是一回事,自然知识是另一回事,它们各有其价值,即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科学讲事实,文学讲虚拟。我们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龙的传人”这句话或这个文学意象。龙本身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所谓“九似之象”;“传人”则是后代的意思,龙是华夏族的祖先出于远古的图腾意识。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全是“一派胡言”,但我们至今不定期在唱《龙的传人》这首歌,还在用“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郭沫若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用科学的动物知识翻文学作品中杜鹃鸟形象的“案”,必定另有理由。这理由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中日关系。</p><p class="ql-block">  《杜鹃》这篇散文写于1937年1月。这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但日本帝国主义却已经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蚕食与染指华北地区,其侵华野心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开中日关系史,我们知道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国,把中华文化引入日本,作为学习、效仿的楷模。总之,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日本民族是有“哺育”之“恩”的。但现实却是日本帝国主义“恩将仇报”。因此,从中华民族的现实功利与安危出发,郭沫若做了这篇“翻案”文章,隐喻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负义、“专横而残忍”的杜鹃鸟。</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的最后落脚点还在于我们自身。也就是把中华民族比作“莺”,批评“莺”的不觉醒而自甘奴化,对“人面杜鹃”丧失警惕之心。读来言简意深,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2、 银杏</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吉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p><p class="ql-block">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p><p class="ql-block">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p><p class="ql-block">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p><p class="ql-block">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p><p class="ql-block">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p><p class="ql-block">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p><p class="ql-block">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p><p class="ql-block"> 白杨虽有你的葱范而没有你的庄重。</p><p class="ql-block">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p><p class="ql-block">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p><p class="ql-block">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p><p class="ql-block">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搓桓的枝干挺拔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p><p class="ql-block">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p><p class="ql-block">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诗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 隐遁。</p><p class="ql-block">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p><p class="ql-block">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 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p><p class="ql-block">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p><p class="ql-block">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一 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p><p class="ql-block">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寂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 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p><p class="ql-block">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p><p class="ql-block">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p><p class="ql-block">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 上隐遁下去。</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钡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p><p class="ql-block">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大。</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自: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p> <p class="ql-block">三、戏剧作品</p><p class="ql-block"> 话剧《蔡文姬》选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蔡文姬:(行至墓前跪祷,向墓独白)</p><p class="ql-block">父亲!大家都睡定了,我现在又来看你来了。你怕会责备我吧?曹丞相苦心孤诣地续我取我回来,应该是天大的喜事。但我其不应该呵,我总是一心想念着我留在南匈奴的儿女。虽然有四姨娘在那里替我照拂他们,但他们总是-时一刻都不离开我的心。(起立屏营》•我离开他们己经一个月了,差不多每晚上都睡不好觉。我总想在梦里看见他们一眼。但奇怪的是他们总不来入梦。爹爹,你说,我离开了他们,他们是怎样地伤心呵。特别是我那才满半岁的女儿。我都在这样思念她,她怕天天都在哭吧?唉,我一听见小孩儿的声音,就好象他们的声音。我一看见别人的小孩儿,就好象他们来到了我的眼前。但是,一个月了,我总不能梦见他们一次呵!(抚墓碑发问)呵,爹爹,该不是孩子们生了病吧?孩不是碰到什么灾害吧?该不是……唉,我真不敢想象呵,但我的心却一刻也不让我停止想象。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呵,钣也不想吃,觉也不能睡。象这样,我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呢?呵,我辜负了你啦,爹爹!(跪下)曹丞相要我学那班昭,让我回来继承父亲的遗业,帮助撰述《续汉书》。但我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废人。我有什么本领能够做到班昭?我有什么力量能够撰述《续汉书》呢?呵,父亲,请你谴责我吧!谴责我吧!我为什么一定要回来?我为什么一定要回求呵?……”(倦极,倒在墓前,昏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景介绍:</p><p class="ql-block"> 《蔡文姬》是1959年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一部四幕历史剧,主要描写了距今两千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p> <p class="ql-block">8、郭沫若书法选</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鉴于社会上近些年网络上对于郭沫若先生有不公正,不合理的杂乱议论,至今还有部分人被洗脑了,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现将晚上所写笔记抽出相应的内容,附录如下,以共文友们参考。</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宣传郭沫若?郭沫若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现代历史上文学巨匠,在国民党时期便是在全国影响非常大的人物。蒋介石也了解他、想拉拢他,可以给他一个中央的部长当。但是,他选择了跟共产党走的道路。他的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充满激情积极为时代创作的精神,所以能够为周恩来所推重,毛泽东主席一生自始至终最重用的文人。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朋友们学习的。如果是一般文人,不可能引起周恩来注意、重视,毛泽东主席重用的。他几十年始终忠于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这是大德。至于婚姻,属于个人的生活,不能由人的意志所定,时代和命运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人无完人啊,谁没有缺点。看或者评价一个人应当看大体,大方面品德好,就是属于好人。再则,评价一个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只挑毛病,分不清芝麻和西瓜孰重孰轻,大小不分。郭沫若一生可以说,在革命和文学、历史方面贡献非常大,通常之人望尘莫及,至于婚姻家庭问题,他自己也不想出现不愉快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千年之后,谁研究中国的二十世纪历史和文学时,郭沫若先生将是一个谁也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关于郭沫若先生的问题,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最了解情况,也只有发言权,他们的评价才是最有说服力的。</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二三十年前,很少人非议郭沫若先生,这些年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对我国领导人的非议,是某些西方国家策划对我国在舆论、理论上进行的阴谋手段之一 ,企图通过金钱等贿赂、收买一批网络水军,在舆论理论上搞乱我国人们的思想、认识等。国内某些受到怂恿、蛊惑的人们,大做文章,郭沫若先生属于其中对象之一。不知真相的或者缺乏头脑的人们也跟风呼叫嗤之以鼻等。现在,应该醒醒了!做一个有良好素质,头脑清醒的人!</p><p class="ql-block"> 此为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川山人</p><p class="ql-block"> 2021、6、6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