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百年党史 奋进红后—— 成都红后艺术团庆祝建党101周年故事讲述活动</b> <div>(编者语)七月,蓝天如洗,歌声嘹亮;七月,江山如画,鲜花怒放;七月,彩旗飘扬,笑语欢唱。在美好的七月,我们迎来了我们共同的母亲——中国共产党101岁的生日。忆往昔峥嵘岁月,自从在鲜红的旗帜上有了铁锤和镰刀的交织,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人们便开始了救国、建国、强国的漫长征程。他们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信仰和主义,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灿烂曙光。为此,我们红后人要讴歌党、赞美党,我们要大声的说:中国共产党,我们为您而骄傲! </div><div> 在党的101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再次推出我团老团员李晓滨在建党百年庆典期间撰写的回忆篇《妈妈心中的红梅赞》,供大家重温。 </div><div> 用歌声演绎昂扬奋进;用朗诵播撒铿锵军魂;用文字描绘先辈事迹;用诗词传送激扬人生……<br> 我们红后人汇聚一堂,用不同形式讲述父辈和我们自己的故事,抒发共同心声:传承红军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愿党旗永驻我心,祝祖国繁荣昌盛!<br></div> 策划:李宝川 贾远征<br>编辑:罗寒松<br>图文提供:李晓滨<br>审核校对:高翔 吉晓江 刘鸣江 阚晓娟 作者:李晓滨 红后艺术团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我是老团员李晓滨。在建党百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我的母亲戴克宇与“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小说《红岩》曾经风靡全国,其描写的革命英雄故事,尤其是江姐英勇就义的故事,深深地铭记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首《红梅赞》被几代人传唱而经久不衰,歌曲中所歌颂的人物——江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红梅赞》也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喜欢聆听和哼唱的歌曲。 <h5> 我的母亲戴克宇</h5>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戴克宇,重庆渝北人,生于1922年8月,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重庆巴县、江北、南川、永川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重庆巴县兴隆特支委员。</p><p class="ql-block">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江竹筠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就随母亲到重庆谋生,在重庆南岸大同袜厂做童工。16岁进入中学就读,之后因为学校迁移江津而辍学。</p><p class="ql-block"> 1939年春,江竹筠考入巴县兴隆场中国公学附属中学读高中。当时的兴隆场是巴县西部一个离重庆40多公里的小乡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避免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一些机关、学校先后迁来,小乡场成为商业繁荣的集镇。当时从上海吴淞内迁来的中国公学是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由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任学校董事长,进步学者何鲁任校长,学校对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戴克宇回忆说:“贫困的江竹筠十分珍惜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读书的机会,入学后勤奋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资助。在学校,江竹筠不仅人缘好,而且喜欢看进步书籍、痛恨国民党独裁统治。她学习刻苦、沉默寡言,齐耳短发,经常穿一件阴丹士林蓝色旗袍。江竹筠的进步思想和积极表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公学附中已建立了(地下)特别党支部,有十多个党员,领导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江竹筠入学后,加入了抗日救亡宣传队,戴克宇当时是特别支部宣传委员,也是江竹筠的同班同学和同一寝室的室友。戴克宇很快发现江竹筠学习非常认真,课余时间常读一些进步书刊,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示威游行、撒发传单总是走在最前面,与敌人针锋相对地作斗争。戴克宇便主动接近江竹筠,和她一起谈论时事,交流阅读心得。江竹筠爱读书,而且阅读量很大,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每看完一本,她就要和身边好友交流困惑和感想,其中就有戴克宇。江竹筠写得一手好字,戴克宇画得一手好画,她们一起办壁报,一起到兴隆场、西永、陈家桥等场镇宣传进步思想,朝夕相处,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戴克宇的帮助、引导和影响下,江竹筠很快成为学校进步活动积极分子。他们在一起讨论红军长征,讨论西安事变,以及中国革命道路,时常到深夜。虽然比江竹筠还小两岁,但戴克宇常常是讲解者。一次,戴克宇借给江竹筠一本高尔基撰写的《母亲》,江竹筠看得热血沸腾,但不理解书中母亲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发送儿子的传单,戴克宇回答:“信仰”。正是这两个字让江竹筠想去延安参加共产党。戴克宇认真地说:“你要找共产党不一定要去延安,我们学校就有。在学校就可以入党。”并立即报告了支部书记李培根。</p> <h5>1939年夏天,刚刚入党的江竹筠</h5> 此后,江竹筠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成为了学校地下党支部的培养对象,接受党的教育。1939年夏季的一天,戴克宇对江竹筠说:“你写一个正式的入党申请书,填一张表格,写一下对共产党的认识。”随后,李培根便与江竹筠进行了一次个别谈话。在一个星期天,以外出游玩为名,李培根、戴克宇和另一个支委成世模,约上江竹筠共四个人,在学校附近的丛林里举行了庄严而又简单的入党仪式:李培根宣布党组织同意吸收江竹筠入党的决定,江竹筠坚定地举起右手庄严宣誓,许下了她至死不渝的承诺。从此,党多了一位忠诚、勇敢、坚毅的革命战士。戴克宇作为江竹筠的入党介绍人见证了这一时刻。 当时环境恶劣,兴隆场国民党军警、宪兵、特务严密控制,由于学生没有集体宿舍,支部党员和进步同学大都分散居住在当地农民家中。每当支部组织活动,担任联络工作的江竹筠不管白天、黑夜都及时传达活动通知。她成绩优秀,善于联系群众,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因此成为学校地下党支部和戴克宇的得力助手。 1940年8月,中国公学附中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江竹筠在兴隆场中国公学附中只读了一年多,所以学校只颁发给她一张修业文凭。学校停办后,她离开了兴隆场,根据党的安排,她又考入重庆江北区寸滩的中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担任中华职业学校地下支部的成员,继续以学生身份作掩护。在中华职校表现突出的江竹筠,从中华职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成长为地下党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进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同时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任务。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6月由于叛徒告密。包括江竹筠和万县县委书记李青林(女)在内的10名党员在万县被捕。特务们对她用了重刑,妄想从她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江竹筠的十指,但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得知江姐遭受了敌人严酷的摧残,难友们悄悄给江竹筠写了一封慰问信,向江姐表示敬意。江竹筠回信道:“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渣滓洞的难友们对她的英勇无畏表示了无限的崇敬:“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竹筠坚信:胜利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遗憾的是,她没能看到这一天,虽然距离重庆解放的日子已经很近很近。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于歌乐山下的电台岚垭刑场,时年29岁。 <h5> 江竹筠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爱人彭咏梧、儿子彭云)</h5> <h5> 江竹筠遗照</h5> <h5> 1949年8月27日,江竹筠在渣滓洞监狱写下托人带出的《狱中致谭竹安书》,信中写道:“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79天后江竹筠英勇就义,这封信就成了江竹筠最后的遗书。</h5> <h5> 牺牲于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的江竹筠战友</h5> <h5> 牺牲于渣滓洞监狱的江竹筠的女战友、难友</h5> 山河无恙,英雄远去。江竹筠,一个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名字。2009年9月14日,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主席在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也曾为之动容,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这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巾帼英雄,就像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一样,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永放光彩。 “江竹筠是党的好女儿。她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担任了什么职务,而在于她对信仰的忠诚。”戴克宇说。<br> <h5> 因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引起敌特注意,按照组织上的要求,戴克宇1940年夏转学到重庆树人高级职业学校时的照片</h5> 1940年夏,由于革命形势紧迫,上级党组织决定让戴克宇和李培根分别疏散转移,他们便先后离开了中国公学附中,去了不同的地方。1942年下半年,戴克宇又奉命转移到李培根的家乡江北唐家沱玉皇观小学校教书,与李培根重逢。1943年春,组织决定李培根离开家乡,转移到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南川县合溪乡,并决定戴克宇以夫妻关系同去。最终由党组织促就了这桩再自然不过的美满婚姻。此后他们又转移了好几个地方。解放战争期间,党的地下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他俩时而并肩工作,时而各在一方。他们总是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49年春,李培根任中共川东特委川南一工委书记,工作范围包括江津一带。1949年11月他们在江津迎接解放。当得知江竹筠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牺牲的消息时,戴克宇、李培根悲恸不已。 <h5> 江姐的革命领路人</h5> 新中国建立后,戴克宇长期从事妇女工作,曾先后担任川东区民主妇联组织部副部长、宣教部部长,四川省妇联副主任、党组书记、主任等职,是中国“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分子”的先驱,为妇女解放、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9年戴克宇荣获“全国优秀妇女干部”称号,同时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多年以来,戴克宇时常回忆并给人讲述江竹筠的故事,直到2018年4月去世,她最喜欢的歌曲还是那首《红梅赞》。 <h5> 傲雪的红梅,永远的江姐</h5> <h5> 2006年10月18日,江竹筠的儿子彭云(右2)、儿媳易小治(右1)夫妇到成都商业后街省干休一所看望戴克宇(右4)、李培根(右3)夫妇时留影,左1为作者李晓滨</h5><div><br></div><div> (全文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