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我们中国,儿孙满堂是自古以来衡量家庭幸福的标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下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了做丁克。</h3><br><h3> 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到了2020年直接降到了1200万,创历史新低。 </h3> <h3> 在某些老一辈的眼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断后”的传统观念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认为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h3><br><h3> 丁克一族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就是离经叛道。</h3><br><h3> <strong>1、丁克分为主动丁克和被动丁克</strong></h3><br><h3> 丁克一族不是现下才开始流行的,而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截至目前,丁克家庭已经超过60万人。</h3><br><h3> 什么样的群体叫丁克?</h3><br>按照官方的解读,丁克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h3> 所以,丁克可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h3><br><h3> <strong>1、主动型丁克:是出于自愿的,比如两个具备生育能力的人因为忙于事业或不想失去自由而选择丁克。</strong></h3><br><h3> 比如,著名歌手李健。他和妻子都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两人约定做丁克,不生孩子。</h3> <h3> 理由是:</h3><br><h3> “没必要延续自己的基因,没什么了不起的,也不是什么濒临灭绝的物种,没必要延续自己。”</h3><br><h3> 前段时间,因为李建丁克的理由还上过一次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一些网友夸赞他“活得通透”。</h3> <h3> 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十分可惜<strong>“夫妻两人都是清华高材生,培养的孩子应该很优秀。”</strong></h3><br><h3> 还有,同样是歌手的朴树因为不生孩子的言论引发过网友的讨论。</h3> <h3> 不敢尝试做父亲的原因是觉得人生很苦,不忍心让他来吃苦,更害怕自己教不好。</h3><br><h3> “我没有把握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好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也没有办法看着他吃着垃圾食品,看着垃圾电视剧。”</h3><br><h3> <strong>2、被动型丁克:是在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做丁克,比如夫妻双方其中一人有身体上的某些疾病。</strong></h3><br><h3> 自己生不了,也不想去领养,所以选择做丁克。</h3><br><h3> 像我们熟悉的童年偶像张卫健,他和妻子张茜就属于这一类。</h3><br><h3> 当时两人结婚的时候,张茜经历流产之后,身体就不太好,之后就没打算要孩子。</h3> <h3> 周润发和妻子经历过失去孩子的痛苦之后,两人也选择了不要孩子。</h3><br><h3> 相比主动型丁克,被动型丁克实属无奈,没有自己的孩子作为延续,在他们看来也算是一种人生的遗憾。</h3><br><h3> <strong>2、丁克究竟过得怎么样?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好吗?</strong></h3><br><h3> 很多人对丁克一族都很好奇,都想知道他们真的过得幸福吗?尤其是首批丁克,现在已渐渐步入晚年,不觉得凄凉吗?</h3><br>“别人儿孙绕膝,正享受天伦之乐,你们就只有老两口在家干瞪眼,你玩你的手机,我看我的电视。” “别人过生日都是一大家子人,你们就只有冷冷清清的自己,不孤独吗?”<h3> 这是大多数人对丁克的普遍认知。</h3><br><h3> 另一个问题是,担心两个人老了怎么办,有儿女是老有所依,他们是老无所依。 </h3> <h3>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丁克的帖子,自己和丈夫都年过六旬,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国企高管。</h3><br><h3> 两人结婚时都已经<strong>30</strong>岁,打谈恋爱起就约定了结婚以后做丁克。</h3><br><h3> 两个人感情很好,也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的生活丰富多彩,唱歌、跳舞、画画,休假的时候还出去旅游。</h3><br><h3> 没了有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辛劳,两个人都很年轻,旁人都以为他们只有<strong>40</strong>多岁。</h3><br><h3> 活得潇洒肆意,无忧无虑,同龄人都很羡慕他们的自由自在。</h3> <h3> 但逢年过节,看到身边朋友都是热热闹闹一家人的时候,自己心里还是会有些低落,尤其是春节的时候。</h3><br><h3> 看到别人家的孙子孙女一口一个“爷爷奶奶”,还是会觉得很孤单。</h3><br><h3> 尤其是在看到身边一个丁克朋友的老公生病的时候,有再多的钱请护工照顾又有什么用,哪有自己的儿女照顾得那么尽心尽力。</h3><br><h3> 那个时候她心里就开始后悔自己没有生孩子,哪怕只有一个也好,老了以后孩子也能搭把手。</h3> <h3> 虽然个例不能代表一群人,但也由此能看出不是所有的丁克老年生活都比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h3><br><h3> 老了之后他们更多的是要承受心灵上的孤独。</h3><br><h3> “一时丁克一时爽,一直丁克老了没人养”这也成了一部分网友对丁克一族的评价。</h3><br><h3> 有人是生病后觉得无人照顾后悔做丁克,有的人后悔做丁克是因为未能满足父母抱上孙子。</h3><br><h3> 央视名嘴康辉和妻子因为年轻时忙于工作,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所以没有生孩子。</h3><br><h3> 一次采访中,康辉曾坦言自己后悔了,没让父母临终前抱上孙子(孙女),每次想起都会内疚。</h3> <h3> 在写给母亲的一篇文章中,康辉如此写道:</h3><br>“十几年了妈妈已经越来越少提及抱孙子、孙女的事情,仿佛心有不甘,又回天无力,就这样接受了我选择丁克的事实。可如果能重来,我想我一定会早早遂她的愿。”<h3> 虽然如今已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妻子也很甜蜜,但对于没有养育后代,康辉在内心深处还是深感遗憾的。</h3><br><h3> <strong>3、打算做丁克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strong></h3><br><h3>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有一份关于丁克家庭的调查,采访了一些夫妻选择丁克的原因:</h3><br>主要原因是对中国总人口的忧虑; 其次是让自己生活更轻松; 第三则是更好地自我实现。<h3>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有15%的新婚夫妻选择丁克,不愿意要孩子的原因,<strong>60%都觉得是因为养育孩子压力太大。</strong></h3><br><h3> “现在的生活成本这么高,房价物价这么贵,有孩子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直线下降。”</h3><br><h3> 还有的人选择做丁克是想过二人世界、想更好实现自我价值,还有的是单纯不太喜欢孩子。</h3><br><h3> “从小对孩子就没什么兴趣,特别是看到身边的熊孩子之后,就只有厌恶。”</h3> <h3> 同是央视的主持人李文静也选择成为丁克,面对朋友和父母亲的不理解,她说自己就是“单纯不喜欢孩子,觉得孩子吵”。</h3><br><h3> 认为没有孩子,婚姻生活会更简单一些。会比较享受二人世界带来的快乐。</h3> <h3>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每个群体都应该被宽容以待。</h3><br><h3> 丁克的生活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做好风险评估之后,理性做选择。</h3><br><h3> 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以及对未知的一切有思想准备。</h3><br><h3> <strong>一、丁克途中另一半后悔了怎么办?</strong></h3><br><h3> 丁克衍生出一个新词,叫“白丁”。</h3><br><h3> 意思是之前立志要做丁克,但过了一定年龄之后后反悔了,于是生孩子了。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h3><br><h3> 比如,著名香港导演尔冬升。</h3><br><h3> 之前和第二任妻子罗晓文是丁克,没想到61岁的时候被曝出和另一名年轻的女演员生了一个女儿。</h3> <h3> 还有网友在网上爆料,丁克到38岁时,老公突然说想要孩子。</h3><br><h3> 年轻时选择做丁克,年纪大了之后,女性的最佳生育时间已过,这时候另一半后悔,就有可能会引发婚姻危机。</h3><br><h3> <strong>二、积累财富,做好养老规划</strong></h3><br><h3> 年轻时努力积累财富,到老了进养老院养老这是目前很多丁克家庭的规划。</h3><br><h3> 没有养育孩子的支出,也不是担心有孩子来啃老,这是丁克无需面对的经济压力。</h3><br><h3>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各种病痛随之而来,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很难真正做到“老有所依”。</h3><br><h3> 特别是身患重病的时候,届时请一个看护人员的费用也是昂贵的。</h3><br><h3> 因此,做好积累财富、合理做好养老规划这一点非常重要。</h3> <h3> <strong>三、调整心态,做好心理建设</strong></h3><br><h3> 年轻时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害怕孩子的吵闹,年纪大了就不可避免地要忍受家中只有两个老年人的孤独。</h3><br><h3> 就像前文网友提到的,过年过节,过生日时别人家都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时候,就得习惯自己家的冷冷清清。</h3><br><h3> <strong>选择无关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strong></h3><br><h3> <strong>有孩子的,可以享受孩子带来的无限欢乐;没孩子的,可以过得潇洒自如。</strong></h3><br><h3> 不必羡慕谁的生活,也不必带着偏见去看待某一个群体。</h3><br><h3> 选择你所能承受的那条路去走,人生没有后悔药,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遵从自己的内心,无愧于自己就好。</h3><br><h3>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h3><br><h3> <strong>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每个群体都应该被宽容以待。</strong></h3><br><h3> 文/南棉酱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h3><br><h3>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h3> <b>延伸阅读:知乎网友高赞热帖《那些当初不生孩子,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怎么样了?》</b> 以下段落来自知乎网友“Atropa”: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晚景凄凉”。<div><br></div><div>不是我泼冷水啊,你们真的觉得生了孩子晚景就不凄凉了么?</div><div><br></div><div>说养老,就离不开医疗。</div><div><br></div><div>中国的医疗啊,有一个中国特色,就是患者经常是没有知情权,选择权,同意权的。尤其是有家属在的情况下。</div><div><br></div><div>尤其走到生命的尽头,得了治不了的病的情况下。中国人总觉得,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会让ta“受刺激”。最好能瞒就瞒。</div><div><br></div><div>但是有趣的是,如果这个病是属于病情比较稳定,战线又比较长,需要反复几十次住院那种的,基本上那些白发苍苍的患者都会完全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冷静地自己一个人来医院一次又一次地化疗。</div><div><br></div><div>久病床前无孝子嘛,可以理解。毕竟孩子到了三四十岁这个阶段,有多忙碌,多么辛苦,多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这些,不用我说,大家都懂。</div><div><br></div><div>(我有过一个第40+次自己来住院的患者,还跟我们大夫说,她儿媳妇怀孕了,在家也照顾不了她,还有点埋怨她不能伺候月子带孩子了。╮( •́ω•̀ )╭)</div><div><br></div><div>我做医生,我不认同向本人隐瞒患者病情这样的做法,也没有办法,我还是会去跟家属交代,甚至只跟家属交代。没有办法。</div><div><br></div><div>我经历过一次本着伸张正义的心态告知了患者她的病情,然后当天晚上患者在病房嚎啕大哭,第二天呼啦抄他们家来了二十多个家属把走廊都堵死了的经历。</div><div><br></div><div>有意思的是,这二十多个家属商量后,埋怨了我不该告诉患者真相,并且向我表示,他们要知道是癌,昨天就退院带患者回家了。</div><div><br></div><div>所以其实大多数人所指的这个“晚景不凄凉”,实际上,无非就是有人接管了你肉体的主权罢了。</div><div><br></div><div>去医院挂号有导诊可以咨询。买药有医保。住院需要照顾,医院就有护工可以雇,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他要打你你管床医生第一个不能善罢甘休。</div><div><br></div><div>需要陪伴,那不一定非得是子女。(btw我同意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但是我觉的需要的关系并不一定非得是子女夫妻面儿这么窄,谁还没一两个交好的朋友呢?)</div><div><br></div><div>医院里面现交病友的事我见得都不少。也别跟我说没有家属医院不给看病,我只提醒你们一句,医院什么时候查过你们户口本和结婚证?</div><div><br></div><div>子女,配偶,来医院主要是干嘛的呢?真的主要是来给患者穿衣服喂饭,洗头擦身的么?</div><div><br></div><div>我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子女”,尤其是大部分的中青年人,忙工作忙家庭忙自己的事,需要我打电话叫他们才会来,来干什么呢?</div><div><br></div><div>来,就是跟大夫谈,谈病情,谈治疗方案,谈预后,谈选择。代替了患者去跟大夫谈话。</div><div><br></div><div>这些子女,他们的父母,我的患者。他们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不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不知道选每个方案各有哪些利弊,不知道自己大概还有多久的日子,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什么。</div><div><br></div><div>信息不对等,话都被孝顺儿孙们说尽了。那些当初不生孩子的人,可能在你们看来,面对疾病,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去面对,看起来好像说,“晚景凄凉”,但是人家起码有面对的权利,许多被孝子贤孙架空了的老人,连去面对的权利都被剥夺了。</div><div><br></div><div>至少在我一个不喜欢家庭生活的人来看,这个结局实在不够有诱惑力让我去当牛做马含辛茹苦个二三十年。</div><div><br></div><div>众生皆苦!子女夫妻从来都不是晚年生活的一纸保证书!</div><div><br></div><div>相爱就在一起,热爱家庭就去结婚,喜欢孩子就生。</div><div><br></div><div>但这一切的选择都应当是为了你喜欢,而不是为了算计着得到什么回报。</div><div><br></div><div>否则,生活会让你知道,什么叫,“为他人做嫁衣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