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行金华分行离退休老干部党总书记李群英同志主持活动并作发言,表示到陈望道故居参观,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部分,陈望道先生是翻译中国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第一人,也是我们党的几位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进过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蘸红糖水,你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他旁边的一碗红糖水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在家乡口口相传的故事,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升华,那就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span>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望道先生,当时他就是在义乌这个家里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分行老干部党总支和老年协会研究决定,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百位老人颂党恩、百幅作品庆党建”活动,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今天,我们在“真理的味道”发生地,感受幸福的生活“有点甜”就是“百位老人颂党恩”的一项内容,通过参观学习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家人、老党员陈祥有同志介绍了陈望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参加活动的老干部们热情洋溢的歌唱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党员们冒雨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前重温誓言。</span></p> <p class="ql-block">墙上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文。当年望道先生是带着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理解和信仰去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而共产党宣言中文版中包含的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详细介绍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纵观望道先生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而终身奋斗的一生,是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介绍说:整个展馆规划面积3056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万。整个展馆以一颗初心、两条线索、三个角色构建了陈望道革命先驱、教育名家、学术大师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望道展馆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讲解员介绍说:1920年4月末译完《共产党宣言》,8月便在上海首次出版印刷1000本,很快售尽,1926年5月止已经达到重印17版之多,后因国民党将此书作为禁书不准再版,见之即查缴。《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和传播《共产党宣言》,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走上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span></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先生的故居,是一幢建于1909年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开间前檐有天井,设有照墙。201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为全国第八批文保单位。匾额上陈望道故居是汪道涵题写的桂馥兰馨四字。桂花的香味兰草的芬芳,彰显着主人家的追求。故居始建于1907年,历时3年才完工。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精美的雕花、牛腿,都是由望道先生的父亲陈君元,专门前往浙江东阳,请了一批能工巧匠回来雕刻,花了3年的时间才雕刻完成。现在的家具陈设,还原了当年望道先生家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分水塘村的文化大礼堂,由陈氏祠堂改建而来。原名叫做肃雍堂,是一个清代的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分水塘村由陈、张2个大姓组成。现在,文化大礼堂里面设有望道讲堂、农家书屋、农耕农具展厅等,是村民议事交流、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像这种旧俗新风,有机相融已经成为这里的一个新亮点。</p> <p class="ql-block">参加活动的全体老同志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