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北京(48)北海 前海 后海 西海 天安门 2020.7.25–10.3

霍者

<p class="ql-block">2020.7.25</p><p class="ql-block">北海</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之前海</p><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面积是最大的。</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包括前海、 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中南海和北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 郭沫若纪念馆、 钟鼓楼、 德胜门箭楼、 广化寺、 汇通祠、 会贤堂。</p> <p class="ql-block">银锭观山</p><p class="ql-block">“银锭观山水倒流”可以拆分为“银锭观山”和“水倒流”两种景观。银锭桥地处两海交接处,视野开阔。每当红日衔山、晚霞洗彩时分,站在桥上向西远眺,水面愈发宽阔,尽头烟云浩渺。</p><p class="ql-block">远处西山群峰层峦叠嶂,历历在目。近观“后海”两岸蜿蜒曲折的河溪,浓荫匝地的垂柳,以及水面上的荷花、碧苇、绿蒲与观者极为和谐地融会在一张风景画中。</p><p class="ql-block">有诗赞曰:“不尽泡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清朝诗人宋荦亦有“银锭桥横夕照间”之咏,此景就是“银锭观山”。</p><p class="ql-block">《宸垣识略》中记载:</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在地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p><p class="ql-block">城中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坐落于什刹海之上,见证过千帆过尽的繁华历史。身为前海与后海的分界线,无数游人至今仍来往我身旁。也许熙攘是我这一生的主旋律,但我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横跨“细脖处”,仅有10米长、6米宽的我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跟卢沟桥等气势宏伟的多孔石拱桥相比,我稍显气势不足,但小巧玲珑的我有着精致的优势:作为一座汉白玉石桥,我身上两侧各有5块汉白玉材质镂空云花栏板及6根翠瓶卷花望柱,彰显着皇家园林的独特与秀丽。身处这样一番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我当然不是“徒有其表”。横跨在什刹海前海和后海的交汇处,我是连通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市民日夜往来生活劳作;游人休闲往来访古赏景。</p><p class="ql-block">我初建于明正统年间,到现在已经500多岁了。但其实早在很久之前,我已经有雏形了。</p><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我所处的位置水域大,驳船可到达积水潭,木便桥横亘于之上。元代营造北京大都城时,这里已有千帆万船往来,两岸商事繁华。明代初年,木桥的形状为椭船形,像一个倒扣着的银元宝,因此得名“银锭桥”。明正统年间,将木桥改建为一座单孔石拱桥,这便是我的诞生,“银锭桥”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至今已经500多岁,可以说我是北京“出风头”的古桥之一。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已十分破败。1984年对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新做拱券、铺桥面、将旧栏杆改建成节间式护栏)之后,我的样貌焕然一新,原本已至暮年的我恢复了少年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并镌刻在桥栏板上。自此,所有经过这里的人见桥便知我的大名“银锭桥”。</p> <p class="ql-block">后海</p> <p class="ql-block">“到了德胜桥,西边一湾绿水,缓缓地从净业湖向东流,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静静地立在绿荷丛中……”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老舍充满感情描绘的这个地方就是北京积水潭。经过几度兴衰变迁,它如今已经成为西海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p> <p class="ql-block">西海</p> <p class="ql-block">连海水门</p><p class="ql-block">汇通祠如何“镇水”,积水潭为何“蓄众流”?这便引出了京城神秘的“第一水关”。汇通祠坐落的土山,正对着城墙水关入水口处,其水源是西山诸泉入关后在此“汇通”,分东西两侧注入海子。当时的积水潭“汪洋如海”,蒙古人称之为“海子”。</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北京城,在中轴线的西侧,自北向南依次有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六个湖泊。西海北岸入水口处小山上的汇通祠就坐落于这一京城水域的咽喉之上,其下的水关,内设可以活动的木闸,嵌入两旁的石槽之中,整个城内水域的水位高低与流速,都靠它掌控了。</p><p class="ql-block">汇通祠旁的“连海水门”遗迹,站在小山上往下望,眼前已不是六海的滔滔水流,而是北二环的滚滚车流。尽管西海早已不再澎湃,但走进西海边的汇通祠,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去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过往伟业时,依然能想象出这里曾经如何风云激荡。</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与“漂来的北京城”</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知道郭守敬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实际上一直被严重低估,他到底有多牛呢?简单地说,河北省邢台县的郭守敬从小就是个天才儿童,设计北京城的刘秉忠是他老师,他有10多项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比如他编制的《授时历》,提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比后世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年之久;他还组织进行了“四海测验”,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620年;“海拔”的概念也是由郭守敬最早提出的,他还发明了12种天文测量的仪器。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他可以说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如今,西海岸边和汇通祠内都立着郭守敬的雕像,他和这里有什么关系呢?说起来关系那是相当深。时间回溯到700多年前,元大都初建之时,元世祖忽必烈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旧时的水系全不通了,都城喝水用水都困难。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前来叩见,他便是郭守敬。这位思维敏捷、见识不凡的年轻人胸有成竹地陈述了六项兴修水利的建议,直说得忽必烈龙颜大悦,感叹道:“如果每个人都这般思考国事建设,就不白吃饭了。”当即授予时年32岁的郭守敬“提举诸河渠”的大权,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展室中央郭守敬的大理石像下,摆放着一副还原当年郭守敬设计北京水系思路的沙盘,可以清晰地看到,为了兴建元大都,郭守敬36岁主持重新开挖金口河,引永定河水把西山的木料等物运至都城,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保证了百万人口的大都新城的顺利建设。所以,人们说“永定河漂来了大都城”,北京是“一座漂来的城池”。</p><p class="ql-block">虽然大都用水的问题解决了,但运粮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当时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大运河只到通州,从通州到京城,全靠陆路运输。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粮食霉烂糟踏非常严重,运输效率极低。</p><p class="ql-block">当时年过六旬的郭守敬提出了开挖运河的设想,把昌平神山(今称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水引入瓮山泊,此后,河水并不径直南下,而是反向西引到西山脚下,再沿西山往南,沿途拦截所有原来从西山向东流入沙河、清河的泉水,使汇成流量可观的水渠,再经高粱河进入流向通州的运河。因为这些都是清泉水源,泥沙很少,运河下游可以无顾虑地建立船闸,使粮船平稳上驶。郭守敬的建议很快就被忽必烈采纳,整个工程只用了一年半时间,1293年全长160多华里的运河连同全部闸坝工程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据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记载该工程“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这条运河便是著名的通惠河,而积水潭是通惠河的终点。</p><p class="ql-block">积水潭原是高梁河上比较宽阔的一带河身,为永定河故道,在金代被称为白莲潭,元代才因为这项水利工程成为巨大的人工湖。可以说,没有郭守敬就没有积水潭数百年的繁华,西海边为郭守敬立雕像正是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追思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2020.10.1</p> <p class="ql-block">10.2</p> <p class="ql-block">下午看降国旗</p> <p class="ql-block">1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