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进藏(三:山南、拉萨 4月3日一4月6日)

老羊

<div> 我们第三段行程的主要目的地是山南和拉萨。拉萨是每个进藏旅游者的必去之地,自不用说。而之所以选择山南,是因为山南拥有西藏众多个“第一”,被公认为是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如西藏第一位赞普(部落统领)——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山南。</div><div> 这一程从米林(住)→朗县→加查(住)→山南(住)→羊卓雍措→拉萨(住)虽然只有4天时间,但在走过山南、走进拉萨的过程中,我们对西藏的认知,也从隔阂陌生,到有所了解。</div> 人们常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因此我们每天在路途中都是处于一种走走停停的状态:看到好的风景立马停车,一阵咔咔声后继续前行。先上几张团友们沿路拍摄的风光照(作者:钟旭、星艺、笑言、老兵等): 而景点则有米林麦村的田园风光、朗县核桃林的千年古树、加查大古水电站的宏大规模,以及山南的亲猴台、拉加里王宫等,这些一路所见所摄,让人赞叹。<br> 麦村是一个具有典型藏区风格的特色村落。大大小小的民居散布在道路边、田野里、高山下。 每幢房屋一般只有一、两层。在西藏建筑材料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以精美的外部装饰予以改善,特别是外墙、门窗和屋檐,运用白色、绛红、灰绿和橙黄等色彩绘制,气势不凡。 门窗上端有突出的短檐口,檐口由一层层出挑的飞子木组成。 尽管繁简不同,但这种形制是藏式房屋最显著的特点。 木质的檐口往往还会被涂上不同的色彩,让单调的平面外墙不仅在构型上、而且在色彩上都富于变化。 有些窗檐上还挂着藏民称为”香布“的布帘。 <div> 在桃花盛开的时候,掩映在花海里的藏居村落平和、安宁,风景如画。 </div> 核桃林位于朗县的冲康村和巴热村,共有1248棵核桃树,平均树龄565年,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龄已经有2100多年了,因此,当地人称这里为“千年核桃林”。<br> “千年核桃林”2007年被评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 这棵树龄有2100年的核桃树王。需要12个成年人才能合围。 在核桃林,偶遇几位毫不认生的藏族孩子,老兵等拍下了她们可爱的姿态。 带着”高原红“的孩子,有高原人的纯朴和快乐。 巴尔曲德寺是林芝市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寺庙建在半山腰上,乍看上去有布达拉宫的感觉。<div> 该寺藏香以其纯手工制作技艺和采用纯天然原料而闻名,是全西藏较为著名的藏香之一。2010年,巴尔曲德寺藏香制作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 从加查县到山南市曲松县有两条路,我们选择了一条网上说比较难走的302县道,但实际路况并不差,全程为柏油路面。</div> 走这条路,可以看到雅鲁藏布江上已经投产落成的藏木水电站以及正在兴建中的大古水电站,观猴台等 进藏自驾,沿路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标语:有颂扬中国共产党的,有号召民族团结的,有建设美丽家园的……所有的标语中最能概括中央对藏方针的,莫过于习主席:”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在雅鲁藏布江上建造的大型水电站,就是中央治边稳藏的重要措施。 这是2015年投产的华能藏木水电站。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恒河、印度河等亚洲大河的发源地,“亚洲水塔”的雅称也就由此而来。 其中雅鲁藏布江作为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水量充沛、水能巨大。仅在我国境内的部分,水流落差就高达5000米。从本世纪开始,国家在雅鲁藏布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藏木水电站(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加查水电站(36万千瓦)相继落成,我们眼前所见的,叫做大古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6万千瓦。<div> 雅江水电站建设项目关系到整个流域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下游印度反对之声从未停止,甚至在国际场合公开指责我国。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建设场景,令人倍感振奋。</div> 达古峡谷景区的观猴台 老兵佳作 拉加里王宫位于西藏山南市曲松县,建筑年代难以详考,推断旧宫建于13世纪左右(现已基本頹毁),新宫建于15—18世纪。 宫殿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这在西藏古代王宫这样一个独特的门类中显得非常珍贵。 拉加里王系是西藏历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一带是“新宫”甘丹拉孜,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王宫遗址包括:红宫、白宫、讲经台、工房、马厩等。 白宫房檐下 <div> 工房前</div><div> 我们在这里游览时没有遇到过其它人(包括工作人员),看来是个相当冷门的地方。 </div> 山南市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传说远古时期,神猴与罗刹女在这里结合,诞生了藏族的先民。它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南,故称山南。总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包括印占领土),与印度、尼泊尔接壤,边界线长600多公里。<br><div> 到达后稍事休息,我们下午就开始在山南市附近参观游览。</div> 山南博物馆是一个有水平、有规模的地市级博物馆。要更清楚地了解西藏的历史和山南的变迁,应该从这里看起。<div> 山南古称雅砻。前面说了,西藏的多个”第一“起源于此,它是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它还是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的诞生地:公元七世纪初,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13岁时,成为第33代雅砻部落首领。他平息内乱,发展经济,制定法律,创建官制,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并从这里起步,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div> 雍布拉康是西藏第一座宫殿,它高踞于山南市外6公里的扎西次仁山脊上,姿势挺拔,占据了整个山顶。公元前二世纪,由雅砻部落的第一位首领聂赤赞普(赞普:吐蕃地区部落首领的称号)所建。此后,从第1代赞普到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都曾在这里居住。 据说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就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格鲁派寺院。 二号车的团友比较厉害,他们干劲十足地登上了雍布拉康,还拍下了精彩的照片。 山脚下的萨迦班智达(班智达:学者)诵经堂 藏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王墓是西藏吐蕃时期历代赞普的寝陵。共有23座,分布不很集中,在沟口到山脚下一片区域内(资料说它总面积为385万平方米)。它实际上是一个冢群,并未开发挖掘。我们到达的地方应该叫做守墓人住处吧,并不是墓地。<div> 进门时有一老年人守在门口要收费,每人30元。我们三说两说,他也就算了。如果真的买票,不值得哦。</div> 院落不大,从两边排列着转经筒的走廊走过,有一个小院落。 进入正堂,两侧毫无例外的是护法天王彩绘图。 正中位置是松赞干布的金色坐像。据说松赞干布的墓也属这里。可是我们只看到了高高供奉台上他的塑像(凡是塑像面部有小胡子,头顶有小金人的,就是他了)。 院子过道的展示墙上标出了赞普名称和对应埋葬的地号。 但是既没有苍松翠柏,也没有宏伟殿堂,我们自始至终并不知道藏王墓所在何处。据说当地居民不同意对藏王墓进行景区开发,希望保持原样,以表达对圣贤们的敬意。 千年过后,只剩一抔黄土, 那一个个荒凉的土包也许就是曾经的赞普的墓地吧。 风吹经幡,猎猎有声。看历史走远,把祈祷留下。<div> 从山南开始,我们跟第二部车分道了,他们前往日喀则方向,我们要去拉萨后继续向北,走唐蕃古道拉萨至石渠段,并计划到可可西里边缘拍野生动物。</div> 在山南,未能参观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是一大遗憾。但旅行总是有遗憾的,哪能尽如人意?<br> 下一站: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西藏人称湖为“措”)。 羊卓雍措总面积675平方公里,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高原堰塞湖。湖面海拔4441米,观景台海拔4998米。 就算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人们也无法看清它的全貌。只有如洗的天空、碧蓝的湖水和起伏的雪山相互映衬,宽广悠远,风光旖旎。 有人说藏语的羊卓雍措意为“碧玉湖”、有人说是“天鹅池”,不管怎么形容,羊卓雍错就像一条璀璨的蓝宝石串珠,在高原上蜿蜒流淌,光彩夺目。 看清藏民手中拿着什么了吗? 在西藏,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微信付费,别再象我们这样傻乎乎地带几千元现金了。 <div><div> 离开羊卓雍措,我们于4月5日下午2点半抵达拉萨。 </div></div> 入住酒店,放下行装,第一目的地自然是布达拉宫。<div> 看到蓝天白云下雄踞于高山上的布达拉宫,也许你会想起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加措的诗句: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那种斜睨一切又俯首躬身的气质,无人与之比肩。<br><div> 布达拉宫坐落于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从山南迁都拉萨后创建了城堡式的布达拉宫,当时有999间房,加一个自然的山洞,共1000间房。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灭亡后,布达拉宫被冷落了几百年。</div><div>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此后经过多年不断地建造堆积,直到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才最终成就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布达拉宫。</div><div> 布宫按外墙颜色分为红宫、白宫、黄宫。白宫是政治中心,红宫是历代达赖喇嘛圆寂的地方,黄宫是康熙年代建造的闭关修行的地方。</div><div> 我们今天参观了白宫、红宫。</div></div> 布达拉宫依红山垒砌,殿宇嵯峨,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 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和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1994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div> 参观布达拉宫需要网上预约,每天3000名额。我们一车四人中只有我没有去过。头天晚上自行预约好,第二天九点半从布达拉宫东门进入。</div> 进入时间没有提前量(网上显示是提前一小时),到点后出示预约码进入宫院内一道门。 <div> 进入一道门后来到“雪城”。导游在这里召集大家,我们这一拨大概有20人左右吧。他告诉我说按照规定,每个导游每天只能进布宫一次,所带游客不能超过24人。</div><div> 过二道门后有售票处,门票需要在这里购买。我们到达的时候实行淡季门票,每人100元(旺季200元),老人半价。</div> <br> 雪城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万平方米。当年设有官员办公场所、造币厂、雪监狱、酿酒作坊及住所等(导游解释说“雪”其实不是汉语,是藏语,村庄的意思)。现在整个布宫已经不是宗教场所,成为专门的旅游景点。 布达拉宫外观13层,实际9层。高110余米(建筑物只有60余米)。 进宫坡道是一条由三百多级阶梯组成的之字形山道。山道又名圆满汇集道,似乎爬完了这三百多级的阶梯,所有的圆满也都汇集在你身上了。 在海拔3646米的拉萨爬三百多级台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导游边向上走边讲解,走走停停,也是为了照顾大家的体力。 在很远处就能看到的布宫女儿墙是用一种叫白玛草的墙体建筑材料做成的。<div> 在西藏,无论是布达拉宫的女儿墙,还是寺观宫堡的檐下,都有一层如同用毛绒织就的赭红色的东西,这就是白玛草(其实是一种柽柳枝条)墙。它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可以使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从而减轻墙体的分量,这对布达拉宫来说,显得至关重要。</div><div> 白玛草以前只能用于宗教场所,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div> 每年藏历9月22日(这一天是降佛节,藏历与农历日期非常接近)前,布宫的白色外墙都必须重新粉刷一次。最早采用自上而下泼“漆”(石灰中掺入调制的草药、牛奶等)的方式,寓意天降福泽。自2019年开始已经使用现代喷枪了。 回看药王山。 圆满汇集道的尽头有一高大的门楼,门楼前罩有用牦牛毛手工编织的长布帘,这种门帘的特点是隔音特别好,而且吸水后会膨胀,冬暖夏凉。门帘上类似中国联通LOGO的图案,是吉祥结。<div> 从这里进去后一直向上,到白宫的最顶部就是红宫了。从红宫再一路向下,完成全部参观过程。</div> 白宫东大门门口的墙上绘有佛教护法天王的画像,每幅画高约6米,宽约2.5米,天王形象高大威武、凶神恶煞,镇守四方八面,以防邪魔外道。 在上升楼道的两边可以看到通风孔。透过深邃的墙洞,能窥见厚达数米的宫墙,宫墙是用三合土堆制,石头砌边而成。下层的宫墙有五米多厚,愈高愈薄,上到最高处,大概只有一米多了。 大门上的这种结,叫做“金刚结”,跟内地“中国结”的寓意差不多。在西藏的出租车上都可以看到。 走完通道,再转过几道弯,我们到达一个1300多平方米的广场,这是每年藏历12月29日举行跳神——密宗黑帽舞的地方,藏语称“德央夏”(意思是东庭院)。 有工人在广场一侧施工。广场的地面全是用西藏特有的阿嘎土打成。“阿嘎”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似土似石,亦土亦石,主要用来做地坪。布达拉宫里面几乎全是“阿嘎”地面。 广场的左右两侧為两层楼的僧宫学校,还有储存茶叶的地宫及工作人员的住房。 比较奇葩的是这个号称世界最高、现已停用的厕所。厕所就在公共卫生间的一侧,属布达拉宫原有的旱厕,坑内落差10.45米,导游说这里“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这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楼梯上去,后面大概还有将近一个钟头的参观过程,开始不准拍照了。<div> 白宫游览路线:东大门"圆满汇集道" - 布宫门票购票站 - 僧官学校 - 厕所 - 东庭院(德央夏)- 白宫主楼门廊 - 东大殿(主殿) - 达赖喇嘛生活、学习与会见场所(包括1956年陈毅副总理与14世达赖喇嘛会谈场所)。</div><div> 红宫游览线路以历届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为主,还有坛城殿(坛城:梵文称曼陀罗,即密宗佛神聚集作法的道场)。 殿内供奉有七世达赖喇嘛于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的三尊金质大型立体坛城,美仑美奂;长寿乐集殿设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喜措的宝座;还有松赞干布时期留存的圣观音殿、法王洞等。乾隆、雍正、康熙、慈禧赠送的经书、帐幔、题匾、珍珠塔分散在各大殿内陈列。</div><div> 想搞清布达拉宫的所有展出内容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儿。但是了解了这座世界上最高宫殿的历史变迁、建筑特点、馆藏文物,也算收获满满。</div><div> 大昭寺是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div>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由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寺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br> 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始建于647年,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占地约2.5万平方米,<br> 我们参观昭寺没有请导游讲解,匆匆参观不到一个小时。寺内也不许拍照(院落里可以)。 很好看吧? 大昭寺的镇馆之宝是觉阿佛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图片来自网络)<div> 世界上曾经有三尊释迦牟尼等身像。两尊在西藏(12岁等身像由文成公主携带进藏、8岁等身像由尼泊尔尺尊公主携带进藏);一尊在印度(25岁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后来8岁等身像被毁于文革时期,而25岁等身像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拟运回大英博物馆,结果船在海上遇险沉没海底。因此目前只剩下大昭寺里唯一的12岁释迦牟尼等身像。这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真身等身像,是世界佛教界最珍贵的文物。</div>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 <div> 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br><div> </div></div> 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的唐蕃会盟碑在大昭寺的外面,一圈围栏把它与游客分开。为了照到全貌,我们请里面一位刚刚下岗的小战士帮忙,结果他也没照好。 八廓街紧傍着大昭寺,店铺一间接着一间,各个小摊的长刀和卡垫,银杯和木碗,铜佛和唐卡等林林总总。奇怪的是,这条藏民心中最著名的转经道,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嗑长头的,一个也没有。 小丽说她几年前来的时候,满大街都是叩首跪拜的,不知如今为何了无踪迹?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就坐落在八廓街上。<div> 吐蕃王朝灭亡后,西藏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中原也处于五代十国、南北宋朝动荡时期。直到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政权管辖下。</div> 雍正五年,驻藏大臣制度诞生,从此再无间断。”严正外交,维护主权“是驻藏大臣的使命和担当。<div> 如果有空,这里值得看看。</div> 拉萨的景点还有罗布林卡——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 它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占地36万平方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div> 建筑以格桑颇章(颇章:宫殿之意)、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三百余间,但整个园林显得非常空旷。<br></div> 我们分别进入格桑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看了看,里面大致都供奉着神像、有上香台,僧人座垫之类的。 康松司伦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供达赖喇嘛看戏用。<div> 这里看点不多,不过对面就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可以顺道参观一下。</div>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每年的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1959年的这一天,中央政府宣布解散以14世达赖喇嘛为首的地方政府,西藏进入民主改革的新时期。 在拉萨,看布达拉宫、看大昭寺,在辉煌的表象下,是以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封建农奴制度为基础的极端的两极生存状况。 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布达拉宫那位),在清王朝的大力扶持下,宗教势力的政治作用日益加大。五世达赖把西藏的土地和农奴分为三大部分:寺院和高级僧侣、世俗贵族、西藏地方政府。这就是西藏三大领主的庄园,也是“政教合一”政权的经济基础。<div> 至此,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依附在农奴主的庄园土地上,其人身也依附于农奴主阶层,生活在水深火热中。</div> ”三大领主”一方面用藏传佛教给农奴套上精神桎梏,一方面用野蛮残酷的方式震慑压榨,其手段之极端,让人不忍直视。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子弟兵的牺牲奉献,没有百万农奴的觉悟,西藏不可能实现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但愿西藏永远在路上! 备注:谢谢大家的关注,《牛年进藏》共五篇,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在美篇做全程游记,不太熟悉美篇的使用,把其中第二篇“丙察察与桃花节”放在另一个美篇号“13146292”(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了两个美篇号)了。有需要的,可以搜这个美篇号。<div> 你的关注,是我的荣幸,再次表示感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