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蜡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旨在祈求农事顺利,秋有丰收。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中国民间视八蜡为除虫捍灾御患的神祇,祭祀于八蜡庙。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p><p class="ql-block"> 《礼记·郊特牲》记载:“八蜡以祀四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另史志所载:“古有八蜡之祭,每岁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则合聚八神而报响之,谓之八蜡”。古代的八蜡祭举行时,皇帝与人民都会参加。</p><p class="ql-block"> 八蜡分别指:1、先啬:神农,2、司啬:后稷,3、农:农夫,4、邮表畷:茅棚、地头、井,5、猫虎,6、坊:堤,7、水庸:城隍,8、昆虫。</p><p class="ql-block"> 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已祭祀八蜡。《礼记》中载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已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p><p class="ql-block"> 昆虫神——虫王,本为“八蜡神”之一,但民间多独立设庙而祀之。</p><p class="ql-block"> 平定境内共有八蜡庙7座,圮废3座,现存4座;境内共有虫王庙12座,不包括其它庙宇配祀的殿堂,圮废1座,现存11座,八蜡庙、虫王庙均无设为传统庙会祭祀的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平定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八蜡庙是新村的鳯凰山八蜡庙,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该庙是一座方形的四合院,建有正殿三间,东西耳殿,东西配殿,钟鼓二楼(废),南殿,山门,山门外原有乐楼(废);北面为砖碹窑洞五眼,五孔窑洞连拱,长18米,进深5米,建在台基之上。正殿三间属插檐式无量殿;另两间窑洞则是东西耳殿。东西配殿、南殿均为二柱式硬山顶瓦房结构。该庙始建年代无考,曾于清康熙五十五年、清乾隆二十年、清嘉庆二十二年、中华民国八年重修;1960年代神像捣毁改为学校;2007年小修。正中殿神台上立着两个位牌,上书二姑、陈相、三姑、四姑、温臣相、秋姑娘、桃花女、出马伶、拉马将军。正东殿为邳彰殿祀邳彰爷邳彤妇夫;正西殿为龙王殿祀龙王爷;东耳殿祀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痘疹娘娘;西耳殿祀藏山大王;东配殿祀财神赵公明;西配殿祀吕祖吕洞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但让人不解的是该庙正中殿神台上奉供的“二姑、陈相、三姑、四姑、温臣相、秋姑娘、桃花女、出马伶、拉马将军”均是与农业无关的神祇。八蜡庙不祀“八蜡神”,该村是民间淫祀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平定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虫王庙是水峪村的虫王庙,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砖砌窑洞;主祀虫王爷刘猛将军。 虫王爷刘猛将军,清代袁枚在《新齐谐·鬼多变苍蝇》中称:“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祝祷,便可无恙。”这位刘猛将军并非姓刘名猛,而是一位姓刘的猛将军。他是哪位刘将军,也有种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1、刘拾。刘拾字仲偃,宋钦宗时,以资政殿学士出使金营,金人欲将其留用,刘仲偃不屈,自缢而死,是位有气节的宋臣。故《清嘉录》认为他“为神固宜”。</p><p class="ql-block"> 2、刘锜。《如皋县志》载:“刘猛将军,即宋将刘锜,旧祀于宋。以北直、山东诸省常有蝗蝻之患,祷于将军,则不为灾。”</p><p class="ql-block"> 3、刘锐。《识小录》称:“相传神刘锐,即宋将刘锜弟,殁而为神,驱蝗江淮间有功。</p><p class="ql-block"> 4、刘宰。刘宰字漫塘,南宋光宗时人。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云:“俗传死而为神,职掌蝗蝻,呼为“猛将”。江以南多专祠。”</p><p class="ql-block"> 5、刘承忠。《铸鼎余闻》卷三引《畿辅通志》云:刘承忠为元末指挥使,有“猛将”之号,“江淮蝗旱,督兵捕蝗尽死。后因元亡,自沈于河,土人祠祀之。”</p><p class="ql-block"> 以上诸位,有些人据说与捕蝗有关(但正史本传皆无载),有人(如刘拾)与捕蝗根本挨不上。其中的刘锜值得一说。</p><p class="ql-block"> 刘锜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甘肃静宁人。他曾统率八字军(全军将士脸上皆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取得赫赫战果,但却奉命撤退,后受奸相秦桧排挤,被夺去军权当了地方官。刘锜在任上整顿田亩,治理水患,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面对昏君奸臣误国祸民和金军南侵,刘锜最终忧愤而死。</p><p class="ql-block"> 据《灵泉笔记》称: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封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书除蝗。《怡庵杂录》也说:宋淮南、淮东、浙西置使刘锜因驱蝗,理宗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清代学者阮葵生认为刘锜“生则敌忾效忠,死而捍灾御患,其世祀也固宜”。</p><p class="ql-block">无锡南刊沟曾有刘猛将军庙,庙联说的好:</p><p class="ql-block">卧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马返;</p><p class="ql-block">驱蝗成稔岁,将军合号百虫来。</p><p class="ql-block">江苏武进的刘猛将军庙联亦称:</p><p class="ql-block">破拐子马者此刀,史书麻扎;</p><p class="ql-block">降旁不肯以保稼,功比蓐收。</p><p class="ql-block"> 两联的上句都说的是刘锜抗金的功绩,下句则说他灭蝗保稼事。联语中的“旁不肯”是一种能消灭蝗虫的虫子(见宋人沈括《梦溪笔谈》)。</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个农业国,古代要靠天吃饭,蝗虫是农业的一大敌人,古人对蝗虫无能为力,只好乞灵于驱蝗神刘猛将军、天曹猛将刘锜。至于把刘猛将军说成是元末的刘承忠,那是清代的事,雍正间皇帝还命有司致祭。清代是个极讲政治忌讳的朝代,尤其以前期中期更甚,文字大狱接连不断,统治集团的政治神经其实也脆弱得可笑。统治者既然有“文忌”,也当然会有“人忌”,刘锜大约即为其一。清朝统治者为金人后代,他们对抗金名将并大败他们祖金兀术的刘锜,怕是有些耿耿于怀,至少不会欢迎。许多神虽然由民间“选举”产生,但有的最终还得“钦定”才算数,好在老百姓有时也并不买这个账。</p><p class="ql-block"> 除了刘锜,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治蝗好汉,他还是个大官,即唐玄宗时的宰相姚崇。一年山东发生严重蝗灾,姚崇严斥一些人说蝗虫是“神虫”不能捕杀的谬论,命令山东官员发动百姓一齐灭蝗,他还提出一些灭蝗的办法,最终使山东避免了一场大灾荒。姚崇虽未当上驱蝗神,但其灭蝗功绩却载入史册,为后人所传颂。</p><p class="ql-block"> 刘猛将军的神格本为驱蝗神,但在三晋大地,他还兼有保佑农业不受病虫害、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蚕业蚕花茂盛;乃至驱逐敌寇、保境安民等多种功能。</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要求和愿望是多方面的,神的功能多多益善,身兼数职十数职的不是少数,非刘猛将军一位,这也是这些神明无可奈何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