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因此我们五年级在劳动教育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动手实践。根据教学课程安排,阳春三月,我们教学生动手做家常馒头。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有的班级老师组织每个学生带面粉来到课堂上,在课堂动手揉面,课间老师指导学生观察面团发酵的情况。学生惊喜的发现面团长大了,并尝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馒头。有的班级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方法和步骤,让孩子回家动手实践,从孩子们发来的图片中,看出很多家长也参与其中,全家其乐融融。孩子们晒出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馒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呢可爱的上课铃声打响了,我们的劳动课也要开始了,五一班的"能工巧匠"们秉承着"劳动最光荣"的信念,开始跟老师学习如何做馒头。老师告诉我们,这节课我们要创新,不要做普通的馒头,要做一些可可爱爱花里胡哨的馒头。这时,我们大家都可高兴了,坐在底下叽叽喳喳。这时只见老师灵巧的双手取出一个面剂子。捏出了一个,十分可爱了。在三下五除二之间,又用了两小坨面剂子做了小猪圆圆的耳朵和胖乎乎的鼻子呢,手法我们只能看却学不来,做好一个馒头只在须臾之间。老师做完了之后,就轮到我们各显神通了。有的同学拿绿色的面剂子做小青蛙,有的同学拿粉色的面积子做小兔子,15分钟过后,哇,乍一看全是花花绿绿可可爱爱的馒头。上蒸锅蒸完之后,放到自己的嘴巴里品尝一下,甜丝丝的,颇有一番成就感呢!</p> <p class="ql-block"> 五2班匡老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馒头做法,孩子们在家动手制作。</p> <p class="ql-block"> 五5班的孩子在徐老师的组织下,从家里带来面粉、酵母、盆等工具,在课堂上人人动手,和面、揉面,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 据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横渡泸水时,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有人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又于心不忍,思前想后,只好命人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留传下来,并且传到北方。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成了北方人的主食。班主任李洁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周末作业——在家学做馒头!</p> <p class="ql-block"> 五7班的孩子在胡老师的带领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馒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劳动教育课不仅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劳动的情感,还增强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五年级的劳动教育课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家长们纷纷发朋友圈记录孩子动手的过程,并感叹孩子又学会了以像生活技能,能自己照顾自己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