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本是为方沿海一带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端午节的由来 <p class="ql-block">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而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p> 端午节的习俗 <p class="ql-block">赛龙舟</p><p class="ql-block"> 这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p> <p class="ql-block">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p> <p class="ql-block">挂艾草与菖蒲</p><p class="ql-block">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p> <p class="ql-block">拴五色丝线</p><p class="ql-block"> 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是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到雨中,寓意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p> <p class="ql-block"> 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乙卯重五诗</p><p class="ql-block"> 宋代 · 陆游</p><p class="ql-block">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p><p class="ql-block">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p><p class="ql-block">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p><p class="ql-block">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p> <p class="ql-block">文字:张珊珊 于慕静 广播站新媒体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于互联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责编:于宏丽 于翠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审阅:韩作伟 刘德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