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邯郸丛台</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1952年8月,师自明任邯郸地委组织部长,并于1953年1月8日,省委组织部通知兼任地委纪检会书记。<br>11月30日,地委会议通过(经省委同意)高志学、郝田役、陈子明、张光第、师自明、郭俊之组成地委常委会<br>1953年2月18日,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通知,经省委研究决定,华北局批准,师自明任地委副书记。<br>师自明长期负责农业战线领导工作<br>他担任地委副书记不久,3月22日至27日,地委用六天时间召开互助合作会议,提出当前合作化运动中的左倾冒进偏向,并研究了具体解决办法和布置了下阶段的工作。<br>本年通过三月整社,四月整组,整顿后全区农业合作社有390个,占全区总农户0.92%.<br>1954年11月15日,经省委决定,地委副书记顺序排列,师自明、逄志明、康敏。<br>他是农民出身,深知农业的技术落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因此他始终注意,推广新农具,改进耕作技术,促进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那年11月,全区新到了170部双铧犁、566部十吋步犁。他马上组织发文,要求尽快发下去,还要以传授的形式,使广大群众学会使用,发挥新农具在秋耕中的作用。他还倡导,在全区以增产粮食、棉花、油料为前提,开展了以农业合作社互助组为中心的农业增产竞赛运动,提高了一般农作物的产量。当年,全区花生总产、单产达历史最高水平。<br>全区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民组织起来的基础上,以中小型特别是群众性小型水利为重点,共打井1198眼。全区水浇地141.3万亩,占耕地的13.5%。还解决了109个村、34800余人的饮水问题。<br><br> <font color="#ed2308">邯郸地委礼堂</font> <font color="#ed2308">邯郸老城门</font> 1955年9月7日,中央批准,师自明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免去其邯郸地委副书记职务。<br>1956年4月24日,地委分工,师自明主要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并负责协助组织工作和监委工作。<br>12月27日,河北省委通知,师自明任河北省委交通邮电部副部长。<br>1958年1月9日,河北省委批准,师自明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br>7月10日,邯郸、邢台正式合并后,地委常委会由庞均、郝田役、冯世英、师自明、周基等13人组成。地委书记处由庞均、郝田役、冯世英、师自明、周基、姬增、刘琦等7人组成。<br>7月3日,常委分工,师自明负责领导农业生产战线的工作。<br>7月24日,邯郸地委发出大搞深翻土地的通知,要求各县建立翻地积肥领导机构。地委由师自明挂帅,组成翻地积肥办公室。<br>1958年全年,邯郸全区共积肥12845亿斤,全年参加深翻土地人数达268万多人,全区播种良种面积1794万亩。<br>1959年10月1日,岳城水库复工。地委书记处书记师自明主持会议,专员刘琦作动员报告。各县委书记及各公社党委书记和一万名水利大军。(<font color="#b06fbb">岳城水库于1958 年8月动工兴建,1959年,为保证河北省六大水库的建设,省委决定该工程下马缓建。</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东风渠</font> <div>1959年,邯郸地委、邯郸专署为解决滏阳河以东、卫运河以西深水、苦水区灌溉用水,改变干旱低产面貌,组织曲周、大名永年、磁县、南宫、巨鹿、内丘七个大县(当时邯、邢两个地区原有的30个县、市,合并为九县一市)的24万民工,在魏县1958年开挖的基础上,扩建东风渠,干渠向北延伸到曲周县城南与滏阳河衔接。师自明任总指挥。</div><div>1960年1月26日,东风渠通水,并在曲周举行庆祝大会。<br>1960年,5月3日,国务院批示,撤销邯郸专员公署,将原邯郸专署所辖9县划归邯郸市。由此,邯郸地委的领导就成为了邯郸市的领导。<br>3月14日,邯郸市编制委员会组成,师自明担任主任。<br>6月2日,市直机关组成万余名劳动大军赴麦区帮助收麦,市委书记处书记冯世英、师自明、周基、周吉福亲临一线指挥。<br>1961年4月16日,河北省委批准,邢台地委书记处由刘琦、师自明、冯世英、刘振邦、马化民等五人组成,刘琦任第一书记。 <br>1961年,根据河北省关于调整区划的指示精神,邯郸专区与邢台专区分开,邯郸地委、邢台地委和邯郸市正式分开办公。</div><div>这年,师自明告别邯郸,前往邢台。<br><font color="#167efb">(材料来源邯郸大事记)</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