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31日这是初夏的一天,天气宜人,“洋泾红色文化手机行摄”活动早上8点半正式开始,这次活动是由沈小敏老师倡仪,洋泾社区学校组织,全程由顾建华校长带队并作了详实生动的讲解,到上午10点半结束,这次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之际,学员们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党100周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顾建华校长谈洋泾红色文化和基因首先从李氏民宅说起:李氏民宅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位于洋泾港畔,是浦东地区典型的中西合壁的江南民宅,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坐北朝东南。</p> <p class="ql-block">顾校长带学员进李氏民宅,其房屋结构是一正两厢四进,中间是正客堂,东西厢房各2间,分东客堂,东厢房和西客堂,西厢房,在正屋及东西厢房内建有阁楼。</p> <p class="ql-block">从进门后可以看到一正两厢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民宅正堂刻有“树德堂”匾,寓意树德育人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氏民宅的侧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氏民宅的后面全景,原是李氏民宅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后园现是养鸟人的宝地,鸟语花香。</p> <p class="ql-block">顾校长介绍的第二站:洋泾的红色基因:“渡江第一船”</p><p class="ql-block">这条小火轮在1925年由地处洋泾浜上的“沈宝记”船厂建造的钢质蒸汽机动力船,原名“云泰轮”后被南京发电厂收购更名为“京电号”,在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中起了十分关键作用,邓小平 ,陈毅等到达浦口码头时,听说“京电号”故事,连声夸奖,并乘该船过江。“京电号”是运送解放军头一个到达南岸的船,故得到“渡江第一船”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顾校长讲洋泾港的历史之脉</p> <p class="ql-block">“洋泾之脉”四个大字耸立在洋泾浜畔,可惜的是“脉”字被长大了的树挡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古代洋泾在河运,排涝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1832年东洋泾折向黄浦江开出洋泾港,全长3.8公里,为贯通洋泾镇全境的主要河道,是洋泾社区的母亲河,“洋泾港”是历史的脉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洋泾人,洋泾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商贸往来,宗教信仰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张照片显示出洋泾港与黄浦江的交汇处,上面有一座滨江人行天桥(洋泾港上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第二座桥:昌邑路洋泾港桥。</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第三座桥:浦东大道洋泾港桥(七号桥)。</p> <p class="ql-block">俗称七号桥</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第四座桥:栖山路洋泾港桥。</p> <p class="ql-block">200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这是洋泾水闸,是1969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第五座桥:博山路洋泾港桥,2008年建成,以前在桥边上有一座贯通洋泾镇东街和西街的人行窄桥,见下一张照片,大桥贯通,此桥就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洋泾镇东西街过洋泾浜的桥。</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上第六座桥:彩虹桥</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上第七座桥:张杨路洋泾港桥。</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上第八座桥:羽山路洋泾港桥</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上第九座桥:灵山路洋泾港桥</p> <p class="ql-block">灵山路洋泾港桥侧影</p> <p class="ql-block">灵山路洋泾港桥桥牌</p> <p class="ql-block">洋泾港上第十座桥:杨高路洋泾港桥。</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侧看楊高路洋泾港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楊高路洋泾港桥桥牌。在洋泾社区的范围内,在洋泾港上共有十座桥一座洋泾水闸,这十座桥联结十条路就是洋泾社区的东西向大动脉,使洋泾乃至浦东日益繁荣!</p> <p class="ql-block">顾校长指着洋泾港的这里的缺口,讲述了洋泾浜的历史,古洋泾浜因为黄浦江分为东段与西段,浦东河段称为东洋泾浜,穿过黄浦江后一直通到洋泾社区,1832年东洋泾浜折向黄浦江开出洋泾港,这个里的缺口就是通向浦西东洋泾浜的方向,经过多年变迁这部分填埋成陆地。</p> <p class="ql-block">定水路就是东洋泾浜(这部分后称定水浜了)填埋后形成的道路。 而历史上的浦西洋泾浜,是英法租界的界河,老人们常提到的东兴桥,八仙桥就是西洋泾浜上著名的桥,而由于当时英法等殖民者在租界开设洋行做生意,中国人为了和外国人交流而产生了不讲语法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这种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是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这种语言流行于浦西洋泾浜周边地区,所以被称为“洋泾浜英语”,甚至日后成为歇后语,这也使我理解为什么“洋泾浜英语”与我们洋泾社区的洋泾有关联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从博山路桥往东至罗山路与博山东路交汇处,泾东公园马路对面有“东栅口”纪念地,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洋泾拓建了横贯东西的洋泾镇路,为了维护镇社会治安,在路东西两端各筑有拱形山口,并安装木质栅栏门,入夜关闭,居民称之为东栅口,西栅口。</p> <p class="ql-block">东栅口的拱形山口</p> <p class="ql-block">东西栅口建造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洋泾镇历史介绍:明代即在洋泾港两岸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镇街,直至清代洋泾成为浦东中西部内河与黄浦江,市区联络的重要港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洋泾修建了贯穿镇东西的洋泾镇路,镇东街即是现在的博山路,镇西街即是现在的洋泾镇路,以前是用狭窄的人行桥联结,现在由气派的博山路洋泾港桥联通。本人和洋泾相当结缘,42年前我到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进修学习,当时民生路街道不宽,从浦东大道到船研所还要过一座小桥(此河可能后来填埋成现在的商城路),周围都是农田,公利医院还是很小的卫生院式的医院,21年前我回上海定居在洋泾,我目睹了洋泾地区的变化,确实感受到洋泾地区的创桑巨变,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洋泾镇东街旧址现为博山路,在博山路崮山路口左边为气派的“旭辉广场”,右边为“名门世家”</p> <p class="ql-block">旭辉广场</p> <p class="ql-block">从博山路洋泾港桥看博山路(原洋泾镇东街),右为旭辉高档住宅,左为“名门河滨花园”。</p> <p class="ql-block">洋泾镇西街现为洋泾镇路,照片上左远眺“中星海上景庭”,右边是“西镇小区”,现仍是繁忙的商业区域。</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字号店铺-“邵万胜”。</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洋泾镇街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从博山路桥沿北洋泾路往南走到南洋泾路羽山路口的泾南公园内,耸立着一棵千年银杏树,是上海名列第三的古树,此树始植于宋代,成长后成为船舶航行的重要标志(当时东海海岸线就在此大树邻近),尽管经过十余世纪的沧桑,历尽种种磨难,但仍生机盎然,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千年银杏古树</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顾校长讲述洋泾港的码头文化和变身为“洋泾滨江绿地”,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好地方,成为黄浦江边美丽的风景线。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日等殖民者发现洋泾港口条件十分优越,纷纷来此建厂设栈,太古,怡和洋行在洋泾港西岸建造货栈,在东岸建船厂,日商也在洋泾港边建立三井洋行,再加上我国的民族资本纷纷向这里聚集,导致洋泾港船运发达,商贾云集,贸易发达,一片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英国蓝烟囱驳船公司仓库</p> <p class="ql-block">英国蓝烟囱驳船公司仓库</p> <p class="ql-block">民生码头曾经是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坐落其中的八万吨筒仓,是“远东第一流”的仓储建筑,被称为“亚洲第一粮仓”。</p> <p class="ql-block">八万吨筒仓和滨江自行车道。</p> <p class="ql-block">浦东滨江绿地01公里处标志。</p> <p class="ql-block">滨江绿地下码头的步行道</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杨浦大桥,右边是滨江绿地步行车道</p> <p class="ql-block">滨江绿地远眺</p> <p class="ql-block">在滨江綠地看黄浦江上万吨轮航行</p> <p class="ql-block">在滨江綠地远眺黄浦江对岸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二个小时的行摄活动结束了,收获多多,既是用实际行动庆祝建党100周年,又使我们更加全面了解洋泾浜的前世今生,感受到洋泾浜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祖国,也热爱我们生活的洋泾社区,同时要感谢顾建华校长生动,丰富的演讲,感谢沈小敏老师的精心策划,感谢洋泾学校的组织,也感谢各位摄友提供精彩的美篇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