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以前,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元年。(图片为网上下载) 恩格斯说:“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根据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提出的“联系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毛泽东年谱》1958.11.10)</p> <p class="ql-block">但是,在自由市场中,雇佣劳动制度导致两极分化,资本无序扩张,产生垄断,没有一样符合社会主义。不是像有人说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现在的雇工和过去的雇工不一样,不理睬恩格斯早就指出的:“社会主义是专门反对剥削雇佣劳动的。”(《马恩选集》第四卷493)</p> <p class="ql-block">6月2日,在建党100周年前夕我们参加了一次退休人员党日活动</p> 缅怀先烈,重习誓词 我们来到生态优美的全国先进村大悟金岭村。 古色古香的乡村 挥汗如雨的村民 我差点没看成“金岭人民公社” 文化旅游是村里的主要产业,还有中草药、特色产业加工 村里的民居刻意保持了古朴特色 多数民俗古建筑是新修的,旧砖和材料是从各地收集或买来的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金岭人民公司以集体经济25%控股,村民以房产入股。公司利润分配50%留存发展基金。25%产业扶持基金。25%引领发展分配金。</p> <p class="ql-block">引领发展分配金即总利润的25%,采取3+1分配机制。按股分红,按劳分配,按业绩取酬各占1/3,共占一半。按劳分配指工资,业绩取酬相当于奖金。另一半用于精准扶贫。这种分配,按股分红占比微小,主要是劳动收入,且主要积累都用于扩大再生产,从宣传栏看,和华为的分配机制类似。</p> <p class="ql-block">按比例计算,精准扶贫资金占总利润的12.5%,按5311分配模式。基础金占50%,公益事业奖励占30%,产业扶持和特困救助各占10%。这里的产业扶持和总利润50%的发展基金,25%的产业扶持基金在用途上应该有重叠。</p> <p class="ql-block">女孩子说,这就是在人民公社基础上成立的。我们就是过去的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宣传栏上说:村党组织领导的与市场精准对接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金岭人民公司,人民的属性,市场的特性。</p><p class="ql-block">金岭人民公司号称“人民的属性,市场的特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就业者是资本的主人,不是雇佣者。市场特性,如果是简单的商品经济,不是资本剥削的商品经济,就是毛主席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否则,是所谓“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掩盖下的两极分化。</p> <p class="ql-block">被问起和人民公社有何不同,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说,人民公社吃“大锅饭”。人民公社时期,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确是事实,但劳动工分或有大寨的“自报公议”,或有各地的据实记录,社员监督,是大锅饭吗?和社会上先富阶层巨富家族,阶级分化比较,的确可以被认为大锅饭,现在宣传人民公社大锅饭,更多的是宣传阶级分化合理,少数人支持,农村的老同志有发言权。我暗自思忖,年轻一代在不准确的宣传中,有点历史虚无主义也难怪,<b>看来党史学习很重要</b>。于是我又问,扶贫不是吃大锅饭吗?年轻人正色回道,扶贫是扶造血功能,贷款是统统要还的。这个回答很给力。</p><p class="ql-block">总书记说,“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非常及时,很有针对性。</p> <p class="ql-block">金岭实践——党组织领导下的人民公司加股份合作加自主经营,人民公司率领致富,股份合作带领致富,自主经营引领致富。——要<b>共同富裕</b>,<b>股份公司与以前的人民公社大集体还是有区别的,公司可以破产,而土地集体所有,不可能破产,农民每个人的权利由宪法保护,一个人也不能贫困。</b></p> <p class="ql-block">金岭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自己的,集体经济高度发展的,特色资源充分彰显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p> 我们祝福金岭村实践好自己的理念。 <p class="ql-block">党日活动在村中只有几个小时,了解只能是浮光掠影。根据村领导公布的电话,了解到全村的主业还是家庭承包责任田。怎样使农村粮食生产产业跨越小生产,升级规模经营,“如果全国农村都搞成旅游村,谁种粮?”是许多村集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于是我们也体会到总书记说的完成扶贫任务只是新起点。集体经济发展到人民公社,人民寿命从解放前35岁飞跃到公社解散时的68岁,像那样的强大,消除当前环境中贫困分化根源,又要在市场经济中运用各种资源谋求更快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面临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但金岭村已经有了正确的理念,政治灵魂的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这就是希望。集体经济不能搞形式主义。</p> 我们祝福金岭村建设好新农村。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告慰先烈。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党日活动。根据美篇可以编辑的特点,这篇美篇没有写完。 <p class="ql-block">篇尾,推荐一篇文章,有系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槐树庄》和大户陈家那些事</b></p><p class="ql-block"><b>——《走向乡村振兴》读后感之二</b></p><p class="ql-block">张文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p><p class="ql-block">《走向乡村振兴》的第十二章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作者王宏甲在这里首先介绍了山东蓬莱一个叫槐树庄的村庄,2018年以后在党支部书记李军带领下,成立了烟台市槐念农业专业合作社。他们艰苦奋斗,修路造田,发展新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笔者2019年也曾去过这个村,见到过腿上还打着石膏的李军。</p><p class="ql-block">由李军的槐树庄,作者想到了六十年代初期的电影《槐树庄》。这部老电影讲什么呢?作者介绍说:“影片讲槐树庄在共产党员郭大娘的带领下,从土改走向合作化的历程 。”</p><p class="ql-block">电影里的槐树庄是另外一个村庄。</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有:</p><p class="ql-block">共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郭大娘,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p><p class="ql-block">贫农李老康,多病、孩子多,土改后不得不卖地。</p><p class="ql-block">老党员刘老成,满足于土改后的单干生活,不愿加入合作社。儿子刘根柱抗美援朝回来,却积极加入了合作社。</p><p class="ql-block">农民李满仓,一心想发家致富,故事开始时正积极买进土地。</p><p class="ql-block">故事围绕槐树庄党支部书记郭大娘办合作社展开。合作社帮助李老康这样的贫苦农民战胜了困难,吸引了更多农民入社,并且由初级社发展到了高级社。老党员刘老成却不愿意入社,为此与早以入社的儿子刘根柱发生了很多矛盾。刘根柱找郭大娘帮忙,经过反复的思想工作,刘老成最终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加入了合作社。影片结尾,1958年槐树庄成立了人民公社,郭大娘也接到了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的通知。</p><p class="ql-block">两个槐树庄,一个是艺术形象的《槐树庄》,代表了一个方向,一条道路。后来土地再次到户,这个《槐树庄》也被冷藏了。然而,土地再次到户近40年后,现实中的槐树庄又重新走上了电影中的槐树庄六十几年前的道路,这是很让人感慨,同时引人深思的。</p><p class="ql-block">电影槐树庄的路,再走一次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没有不用再重走一次的?有。</p><p class="ql-block">请看看同是山东的大户陈家村。这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村庄,500多户,1470口人。2016年全村总收入1.6亿元。全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孩子中、高考升学的有奖励,过年过节给村民发福利上百万。他们自已说:“我们村没有富豪,也没有穷人。”</p><p class="ql-block">乍一看这样的村庄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比起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还差很多,比同是烟台的南山集团(龙口市的一个村)也差很多。但是,这个村庄的发展历程却很值得聊一聊。</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个现实版的“槐树庄”。他们也有一个叫陈瑄的老支部书记,在1956年干着和郭大娘一样的事。这一干就是25年,直到1981年,修整出大寨田860亩,修建小水库11座,扬水站8座,塘坝3座,水渠5800米,挖隧道190米,打大井10眼———荒滩变良田,山地变水浇梯田——农业机械达到30台共460马力。</p><p class="ql-block">然而,到了1983年,又是一个历史的节点。艺术中的《槐树庄》被退到后台去了,现实中的大户陈家呢?只有26岁、刚刚接任的新书记陈松海,在老书记帮助下,采取了一个“折衷主义”的办法:“土地承包,我们村是一半一半。”</p><p class="ql-block">“怎么叫一半一半?”</p><p class="ql-block">“分口粮田给农民,解决吃饭问题。留一半发展果园。”</p><p class="ql-block">陈松海第一步成立了一个果园公司,将1500亩地全部种上了苹果。这个果园的存在,使村里保留了集体劳动。这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由过去的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拓展。</p><p class="ql-block">这还不算。1984年,陈松海又要改造扩大集体企业了。他认为,不这样做,村集体“是守不住的”。大队原有一个粉丝厂、两个油坊、三个铁匠铺。加在一起,我们姑且称为六个手工作坊吧。陈松海要发展食品加工业,办一个招远市大户陈家龙口粉丝公司,可是支部大会表决时把他否决了,原因是不同意他动用集体尚存的7万元资金。没办法,他只能利用原有的厂房进行改造,花了一年时间,靠借款搞成了一个半机械化的粉丝厂,产量由原来的30吨增加到500吨。1984年到1985年,他们又与沈阳油漆厂合作,办起了招远辽沈油漆化工厂。1991年,又成立了招远三联化工集团公司,这家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7亿元,年利税667万元。——他们这个发展过程,已经是典型的农村产业革命的特征了。</p><p class="ql-block">由农业结构调整再到农村产业结构变革,是《槐树庄》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当时还不具备条件。但是,恰恰是《槐树庄》那个阶段的艰苦奋斗,为后来的这些调整奠定了基础。这两个阶段是怎么衍接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过,六十年代造田,七十年代造厂,八十年代造城。大户陈家这个衍接的时间在1983年到1984年,其中有两个关键环节很重要,一是那个“一半一半”,另一个是还没被分掉的六个手工作坊。</p><p class="ql-block">两个一半留住了集体的一半土地,六个手工业作坊则成了工业化的新起点。艺术上的《槐树庄》在这时候被封存了,而现实中的大户陈家,却幸运地走上了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讲到这里本来是可以划个句号了。但是后面还有文章。后面文章的亮点在于,大户陈家的农业竟然再次出现了“家庭经营”。</p><p class="ql-block">2013年,大户陈家成立了“大户庄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党支部创办的。他们动员农民把分到户的那些土地入股到合作社,一亩地算一股,等同于2000元现金,村集体和企业也分别以现金形式入股。2014年流转回土地600亩,153户入社,后来又陆续流转回土地1200亩。再后来他们又吸收了周边13个村的1.2万亩土地。他们把这些土地集中使用,统一规划成每个20——90亩不等的种植片区,再以每亩1500——2000元的价格发包给农户经营,前两年免收承包费。他们称这些承包者是家庭农场主,外村人也可以承包,结果带出了上百个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场主。</p><p class="ql-block">这些种植片区发包出去之前,村合作社先作了大量投入,对农业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举例说,栽种果树的地块都建有大棚顶盖,一旦天气预报有冰雹袭击,一按电钮就可以把果树遮盖起来。发包出去之后,合作社有统一的田间管理标准,还有从技术支持到销售环节的全程服务——合作社建了两千吨的果品储藏冷风库和300吨的粮食加工生产线;还有一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有聘用的和自已培养的科技人员不断试种各种新品种,为承包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p><p class="ql-block">简单说,把土地重新集起来统一规划并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然后再发包给农户家庭经营,这就是大户庄园合作社的故事。这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p><p class="ql-block">第一,生产队解散后分田到户的家庭经营,是退到了分散的家庭小农经济,而这里承包农场主的家庭经营,已经是分工分业基础上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p><p class="ql-block">第二,这种由村集体主办的合作社向农户发包种植片区的做法,是一种集体经济控制下的合作经济,类似于被母公司控股的子公司。这种在一个村集体下面又发展出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笔者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地都见到过,只是专业合作的产业内容不同罢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假如没有经历过那个分田到户的过程,而是按集体经济的路子一直走下来,这一切不过是集体经济在产业结构变革以后,在分工分业的基础上,形成了集体、企业、专业农户之间的一种新的双层或多层经营体制。</p><p class="ql-block">道路总是曲折的。正是因经历了那个曲折的过程,才出现了后来的“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土地流转”、“合作经济”等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仅凭概念来判断是非对错。在现实的农村实践中,一些在逻辑上有冲突的概念往往也能统一起来,比如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与家庭经营、统一经营与承包经营、合作社与家庭农场主等等。</p><p class="ql-block">但是,当有人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层面来使用这些概念,就要认真对待了。比如用合作经济取代集体经济,用家庭一层经营取代双层经营,用新兴经营主体取代集体经营组织等等,都是要加以警惕的。</p><p class="ql-block">说到底,《槐树庄》戏里戏外的争论还在继续。我想,这也是《走向乡村振兴》的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吧?</p><p class="ql-block"> 2021—02—26</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槐树庄〉和大户陈家那些事</b>》作者:中共党员,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