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看清朝历史,雍和宫有着显赫的身世,它曾经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前的亲王府邸,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也出生于此,可谓“龙潜福地”。</p><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继位后,将自己居住过的雍王府改成行宫,取名“雍和宫”。他死后,乾隆皇帝又将雍和宫改成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是北京香火最旺盛的寺庙。每个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人巨多,非常拥挤,这说明了雍和宫很灵,香火很旺。</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主要由三座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兼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建筑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色。这在入口空间便能有突出感受。穿过正牌坊后,要经过一条长长的辇道才能到达雍和宫正门——昭泰门,这在中国平地佛寺布局中极为罕见。辇道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在其两侧设置“阿嘉仓”,即活佛居所。</p> <p class="ql-block">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显尽皇家敕建气势。前部有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p> <p class="ql-block">钟楼。雍和宫里清朝的钟楼,明朝的钟。</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的钟楼在雍和宫昭泰门内,钟楼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p> <p class="ql-block">大钟</p> <p class="ql-block">钟铸造于正德十年,距今502年,钟上铸造有铸造的时间、捐资人员和原因,记录很是清晰。正德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的年号。</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昔,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法宝节”黎明,雍和宫门前,总有冒着寒风、迎着雪舞,等待一碗腊八粥的排队长龙。庚子年腊八,由于疫情在国内外蔓延,腊八节如旧,聚众品粥已不可能。眼下,这只硕大铜锅,已成为雍和宫天王殿鼓楼下一处景物。</p> <p class="ql-block">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p> <p class="ql-block">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p> <p class="ql-block">法轮殿,更是一座塔与殿的巧妙结合物。从宫内看是一座雕梁画栋、飞檐彩椽的宏丽大殿,这是汉族建筑的特点;从远处看却见殿顶的五座宝塔华丽端庄,使人误认为是一座西藏式的宝塔。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浑然一体,交相映辉,格外壮观。现在,这里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佛像,是僧侣诵经、做早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文物木雕三绝指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龛。</p><p class="ql-block">注:以下三组文字图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他们神态各异,造型逼真,雕技精湛。</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白檀木弥勒大佛</p><p class="ql-block">弥勒大佛的主体部分是由一棵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来的,手臂及垂下的衣纹飘带,则是由其它木料辅助而成。这根完整的白檀木通高26米,有8米被埋入了地下,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则是地面部分的18米。佛像精雕细琢,蔚为壮观。1990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1992年北京市政府又耗资50余万元,对大佛进行了修缮和重新贴金,1993年10月,再次举行了弥勒大佛重新开光庆典。</p> <p class="ql-block">檀香木大佛,也就是迈达拉佛。这尊巨佛是用花费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运至雍和宫的一根白檀树的主干雕成的。巨像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径八米,全重约一百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而万福阁则随雕像的刻成而建起,成了宫内造型最为优美、体量最庞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佛龛</p><p class="ql-block">照佛楼,内供一尊铜胎释迦牟尼佛像,叫“旃檀佛”。佛背后有一座围屏式的背光,这背光与佛龛均由名贵金丝楠木精心雕刻而成,技艺精湛,精巧绝伦。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踞上下两屋空间,分内外三层。夕照时,佛像肃然而立,脑后的黄铜镜镶嵌在围屏式的背光之中。这背光以黄铜镜为中心,向四周蔓延,沿着围屏绕成一圈,与长明灯相辉映,照得佛堂一片明亮。佛龛由两根金色蟠龙柱支撑,横梁金皮贴木,上面雕有99条龙环绕其中,有的昂首探爪,有的扶摇直上,呼之欲出,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p><p class="ql-block">万福阁在装修,不开放。留下一些遗憾,也有了一些期盼。</p> <p class="ql-block">人们虔诚礼佛、燃香、转经。从他们静静的祈愿中和幸福的笑脸上,可以看出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与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