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行 (六) 去看 “乐山大佛”

我来了

到了成都必看 “乐山大佛”,5月22日我们来到了这里。可以看到游客已经排起了长长的纵队。大门入口上方的岩石上书写着“乐山大佛”四个白色大字。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的组成部分。 队伍在缓慢的移动,现在到哪里都要扫码、测温,刷身份证进入。正因为这些有效的防控疫情才得以控制我们也能够出来放心的游玩。 走进景区跟随导游前行 <p class="ql-block">路边有些石塑像不知其典故</p> <p class="ql-block">居高临下看过去,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而成的一条大江。</p> 这面岩壁上刻有一个硕大的 “佛”字,上面所刻有光绪丁酉冬,可见年代久远。 这面岩壁上也有几个大字 乐山又名 ”凌云山“,所以这里的寺庙就叫 ”凌云寺“,凌云寺创建于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大佛开凿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经过历代修葺尤其是建国后国家特别注重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寺庙才得以一直存在至今。 终于见到了这座当今世界第一大的弥勒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在这座临江的山体石壁上历时90载雕凿完成的巨型大佛,是这样的雍容大度、器宇不凡,伟岸的屹立在江水之滨镇守在三江交汇处,说来也怪,自从大佛雕凿而成这里的水患也就平息了。 这一个一个的螺旋圈是大佛的发髻,这些发髻的形状像田螺,所以又称为螺髻,有人数过螺髻一共有1051个共18层,是由人工一个一个雕琢而成的。发髻对佛像有着很关键的保护作用。正是因为有这些发髻,才可以有效抵挡住雨水的冲刷。这18层螺髻实际上是一套排水系统。在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佛像经过长年的日晒风吹、雨水侵蚀等自然天气的影响,会加速风化,久而久之,佛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发髻的作用,就是为了让降雨顺着横纹流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这么科学的设计这么伟大的工程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寺庙前有座小亭子 <p class="ql-block">关于开凿大佛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唐朝初年,凌云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里有一个老和尚,叫海通。当时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涛汹涌,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江水凶猛船毁人亡,心中十分担忧与不忍,于是他想到只有菩萨能够保佑黎民百姓的平安。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被水怪所伤害。</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海通禅师为镇住水怪、平息水患、普渡众生而发起募捐并招集人工,使开凿大佛的工程得以动工。</p> 俯瞰平静的三江水 乐山大佛是依江边的整面山而凿,所以头与山齐,足踏大江,临江端坐,神情安详肃穆。数据显示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div><br></div><div><br></div> 要顺着阶梯走到山脚下才能仰望大佛,人太多了,石阶陡窄,人要排队缓慢前行,导游预测要排队最少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大佛脚下,而且强调60岁以上的人不准下去避免危险。所以我们也就只能在上面观看大佛了,看不到大佛的胸部以下。 出去后到大佛博物馆听有关大佛的介绍 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的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听完有关大佛的传闻、历史等有关介绍,结束了今天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