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一件华美的中式外衣

荀小潇

电影《大鱼海棠》从画面上说做得很不错,但剧情上确实弱了一些,设置了庞大的世界观系统,却没能真正驾驭。对于这样一个中国式的神话世界,这部电影没能通过故事讲清楚;而对于这个简单的报恩、纯爱的少男少女故事,如此宏大的世界观建构与故事之前、之中的铺垫和闲笔又显太多。 当然,简单故事复杂化与熟悉故事陌生化是文艺创作的法宝,唯有陌生化的世界方能展现想象力的飞扬,而中国的神话系统又恰恰给了这个世界能够存在的支撑。可是,中国的神话系统本身就有缺陷,本身就很难厘清人物关系,所以,放到电影中无疑就成为了略显生硬和经不住推敲的元素符号。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其中式风格与现在市场上售卖的新中式风格服装差不多,既非完全传统,又非现代西化。它试图从传统中找到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结合点,于是,有些点结合得好,有些点结合得牵强,这都是正常现象,可仅凭这一点的努力,就值得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有兴趣的人借鉴学习,这部电影是一次探索,成功与否留与后人评说,至于是否良心,是否有情怀,自有公道。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部电影中的纯中国元素并不太多。海豚或者独角海豚都不是传统的文化形象,海棠花的文化象征意味也并不深厚,中华民族这个以农耕文明为根基的民族,对大海本身也是有三分抵触的,因此,作为整部电影中的核心元素,海豚、海棠与大海试图构建一个传统的中式风格,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三者本身在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意味单薄,才有可能被自由运用到故事情节之中,否则,我们无法想象运用诸如玄鸟、牡丹、大地这种元素,怎么能超脱其本身深厚的文化意味,颠覆其本身的象征色彩,去讲述一个小清新的故事。 可是,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中国风十足的电影,这是怎么做到的?虽然电影中的中式元素没有影片设定的“四十五亿年前”那么久远,但客家土楼、大红灯笼、凤凰、仙鹤、人物服饰还都是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式文化符号,只是可替代性稍高而已。 所以,也许并不是作者没把故事讲好,并不是宏大世界的设定太有野心,而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只将其视觉化,只满足“美”这一点外在要求就能被广泛接受的,对中国神话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影毕竟是文化产品,其商业属性的实现才是其最终的价值追求,文化属性还是要让一让位的。 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部电影有没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呢?我认为有,但至于传播效果如何,关键要看受众想从中获得什么。从故事背景而言,神话世界的构成尚不完善,难以找到与西方神话对应的信息点,理解起来尚有难度;从内容而言,“以德报德”的儒家思想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正向表述,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理解难度不大,可算为有效;从故事母题而言,这样一个夹杂着报恩与爱情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对应的原型,但却很明显能看到西方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的影子;从美术而言,这部电影的画风显然与欧美不同,但与日本相似,特别是与宫崎骏的画风相近,但与传统中国画相比却相去甚远,无论从工笔、写意、花鸟、人物、山水等角度而言,都没能传递出更富中国意味的形式,这不得不算是个遗憾。 电影中虽然数度引用《庄子》,但对庄子“逍遥游”的文化阐释几乎为零,毕竟逍遥之境界显然不能用纯情故事来讲述,所以《庄子》只贡献了诸如鲲、椿这样比较表面化的符号。 如果作为一件新中式风格的衣服,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但若想借一件衣服就提升穿衣者的文化修养,我只能说:你真的想多了,这本来就不是衣服的用途。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承载,再华丽的衣服也只是没有灵魂的驱壳,穿衣者也只能是衣冠禽兽。当然,先穿衣服再看书也是正常的步骤,赤身裸体地看书似乎更不是文明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