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国人民解放军</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铁道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四新建铁路管理处</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简史糸列</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之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 </span><font color="#333333">王发仂 </font><br></div></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编者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作者介绍:王发仂,原铁道兵第四新建铁路管理处政治处副主任、处党委委员、处纪委副书记。他长期在该处政治处工作,见证了从铁十一师新管科成立至兖石铁路临管前期的全过程,后因工作调转,四处撤消过程他未能参与。调任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社后,曾任记者部主任,所写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理事,曾任长达九年的协会秘书长助理。</div> <h1></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ed2308"><b> 目 录</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1 前 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 初战南福——铺轨到哪里货运就办到哪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 再战漳龙——既管又建、创人工日架梁全国纪录</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4 苦战嫩林——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5 奋战京原——跨河越岭,铁龙直运晋煤入京</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6 鏖战襄渝——铁龙飞跃,穿越蜀道不再难</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7 孤战通坨——天崩地裂,顽强与大地震抗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8 勇战京通——攻坚克难,京通线上亮高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9 决战兖石——建管双担,为晋煤下海打通第二条通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0 功垂青史,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1 编后话</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 <b> 前 言</b></font></h1><br> 时间过得真快,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已经三十有年了。这支能打善战的铁军,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她那志在四方、以苦为乐,以奉献为荣的精神,仍然留在人们的心中;她那战天斗地、移山填海、为国修建铁路的顽强斗志,仍然留在人们的心中。时间过去三十多年了,老战士们仍然在怀念着老部队,老战士的后代们也在积极打听父辈所在的部队和业绩。<br> 我是一个曾在铁道兵服务三十年的老战士,如今年事已高,经常听到不少老战友和他们的亲人,急切地了解老部队的要求,愿尽微薄之力,与一些同志一道,编写了一册第四新管处的简史,贡献给大家。<br> 铁道兵的历史已经有人写过了,部队的业绩也发表了很多,我只想说说铁道兵里的一支特殊队伍。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支队伍的成员,只有少数军人担任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不穿军装的“老百姓”。这支“老百姓”队伍,被命名为铁道兵新建铁路管理处,直接受铁道兵领导,但在这支队伍中却又建立工会组织,与当地铁路局工会挂钩;这支“老百姓”队伍,虽然大多数人不穿军装,却按军队要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以新线为家,以艰苦为荣,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命令一到,打起背包就出发。这支“老百姓”队伍,技术力量很强,装备有火车头、小客车、轨道车、机修设备和车辆检修设备,常年配属师级施工部队铺轨架桥,管理新线运输。在没有临管运输任务时,也承担部分施工任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二十多个岁月中,他们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豪迈之歌,南征北战,战天斗地,为配合部队修建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br> 据历史材料记载,当年的铁道兵,共有11个师,兵员最多时达40万人。每个师有1个新线管理处,共有11个这样的特殊队伍。1962年10月23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将原11个师属新线管理处,缩编为5个铁道兵直属新线管理处,配属一、二、八、十一、四师,依次编为第一、二、三、四、五新线管理处,团级单位,列入编外,一切工作由所在配属单位领导。<br> 不说百花园里的鲜花千姿百态,单表其中一支,即铁道兵第四新建铁路管理处(以下简称第四新管处)。要知道她的来龙去脉、历史功迹,请看铁道兵第四新管处简史。<br>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初战南福——铺轨到哪里货运就办到哪里</b></font></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道兵第四新管处简史系列之一</div><br> 铁道兵第四新管处的前身,是铁道兵第十一师新线管理科,诞生在南福铁路。<br>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为了解放台湾,铁道兵部队在完成黎(塘)湛(江)铁路建设之后,立即调往福建前线。十个师部队从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一字形摆开,抢建全长694公里的鹰厦铁路。他们以史无前例的豪情和胆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移山填海,攻坚克难,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厦门,实现了提前一年全线通车的目标,结束了福建省没有铁路的历史。随即,铁道兵机关奉命由福建南平迁回北京,由铁道兵第十一师等部队,修建从南平到福州、全长169公里的南福铁路(后改名为外洋-福州铁路)。为进行新线临时运营管理,1958年3月在南平成立了铁道兵第十一师新线管理科。组成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一是部队派遣的少量现役军人干部,担任各级领导;二是部队复员的老兵;三是修建鹰厦铁路时,上海、衡阳等铁路局支援铁道兵的运输管理方面的技术干部和工人。<br> 南福铁路基本沿闽江南行。为了适应前方施工需要,为了支援福建省的经济建设,铁道兵第十一师新线管理科响亮提出:前方铺轨到哪里,货物运输就办到哪里。随着线路不断向前延伸,新管科先后开了安济、樟湖坂、莪洋、水口、闽清、白沙、闽侯、杜坞、福州、福州东等站,及时开办临时货物运输,把大量煤炭、百货和建设物资源源运进福州。随着管辖的车站越来越多,职工人数也不断增加,从年初的百来号人,逐渐发展到几百人,南福铁路全线完成铺轨之后,科机关也于当年秋季搬迁到福州。1959年1月,新线管理科改编为铁道兵第十一师新线管理处,正式列为团级单位。第一任处长是红军干部潘金魁,第一任政委石磊。铺轨架桥稳步推进,开站捷报频传。1958年底胜利铺轨到福建省会福州市。1959年1月1日上午9时,在福州车站广场隆重举行南福铁路通车典礼。次日8时48分,福州开往上海第一列直快旅客列车从福州站开出。<br></h1> <p class="ql-block">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特此声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