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七言诗《益阳道中》

山河里客栈

按:益阳,地处洞庭湖滨,资水横贯全境,辖区内山川秀丽,景色清幽。历代慕名来访的文人,写下了许多盛赞益阳山水风光的诗词。明代景陵(治所在今湖北天门)人鲁铎题为《益阳道中》的七言古体诗,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h1>  益阳南下山岹峣,</h1><h1> 益阳道旁风物饶。</h1><h1> 翠竹丹枫映茅屋,</h1><h1> 清泉白石临溪桥。</h1><h1> 异禽时出语历历,</h1><h1> 寒花自任风萧萧。</h1><h1> 诗中有画见眼底,</h1><h1> 右丞往矣谁能招。</h1><h1><br></h1><h1>  鲁铎,字振之,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举进士第一名,官至南祭酒。后辞官,朝廷再起用他,屡召不就。为人廉正清耿,曾出使安南,谢绝任何馈赠(见《明史》本传)。工诗,其山水诗学王维,朴质而有风趣。</h1><h1><br></h1><h1>  《益阳道中》的写作时间已无可查考,也许是作者致仕后由鄂南渡江来湘游览时,写于益阳县治经沧水驿(即今之沧水铺镇,李白曾于此题《菩萨蛮》词)至宁乡道中。时令当在秋末冬初(诗中有“丹枫”“寒花”二词)。可以想见,当时诗人为益阳道中奇丽的自然风光所陶醉,忍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化而为诗。诗的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先写山之“岹峣”,继以“风物饶”总写所见。“岹峣”此处用以形容山的绵延峻秀。“风物饶”喻风光景物多而美好。中间两联是“风物饶”的具体描写。通过这四句诗,益阳道中的景物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挺拔凌云的“翠竹”,纯净如玉的“白石”,出没枝头的“异禽”(珍奇美丽的鸟),摇曳芬芳的“寒花”(菊花和其他在寒冷的季节开放的花)……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而“溪桥”下“泼刺”跃水的游鱼,竹树中清脆悦耳的鸟语,幽谷中潺潺流淌的溪水,伴随着山野间的林风天籁,以及茅草屋前偶尔传来的三两声犬吠,组成了大自然神奇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和谐,神韵天然,俨然一幅震荡着生命律动的山水画。置身如此色彩斑斓、清幽恬静的环境中,没有了远行的疲劳和尘世的纷嚣,心地一片澄明,灵魂获得了净化。然而,诗人对自己的描述却不满足。末二句以“诗中有画见眼底,右丞往矣谁能招”,发出深长的慨叹。“右丞”即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苏轼曾赞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招”字在这里意为“招回、请回”。面对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自叹才穷,恨不能起山水诗画大家王维于地下,因为只有“右丞”妙笔才足以表现此地的名山胜水。由此可以想见益阳山川景物之佳。</h1><h1><br></h1><h1>  此诗在艺术上以“赋”的手法为主,铺陈渲染,平易晓畅。结尾处用侧面烘托手法,以“右丞往矣”映衬眼前之景无人能予描摹,似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与主题,显见其构思缜密,极具匠心。</h1><h1><br></h1><h1>  读了这首诗,我们在看到了诗人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同时,也领略了古代益阳迷人的山水风光和自然真趣。可惜后世有人“吃祖宗饭,造子孙孽”,使大好山川一度遭受蹂躏。近年来爱护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益阳的绿化和环保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预料,我们的未来,山河将更美丽,空气将更洁净,益阳会更美好。</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