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绘初心 文钞映使命

尹景羽

<strong>黑龙江省科技厅退休老党员、著名书法家傅俊来,历时五年,绘就百年党史百卷文钞,向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独特的大礼!</strong> <div><br></div><div><strong>《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庆典献礼系列作品》是老党员傅俊来用初心铸就的丰碑</strong><br></div><div><br></div><div>黑龙江省科技厅退休老党员傅俊来,不忘初心,坚守信仰。为了更有艺术感染力地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从建党95周年开始,决心用5年时间,从我党100年的历史文献中、选择不同时期的、最有代表性的100万字内容、用书法小楷精心书写、并装裱成《中国共产党百年文献百卷文钞》,向我党建党100周年献礼,被列入黑龙江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30部红色文艺精品之中。<br>傅俊来的拳拳爱党之心,经媒体报道之后,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人们从付俊来那里,感受到了信仰的回归,看到一位老党员的耿耿丹心,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力量。<br>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记者专程前往傅先生位于冰城哈尔滨的工作室,专访了这位忠贞不渝的老党员。</div> 进入傅先生的工作室,首先看到的是耸立于门旁两侧、依地而起、直插屋顶的宣纸,好似两尊门神无声的守护在哪里;窗子两侧,依墙而立的是摆放整洁的、封装存档的历年作品,如千姿百态的美丽使者迎接来客;书案左右,悬挂着用楷行隶篆草诸体书写的自勉楹联,像弟子一般规规矩矩的依墙而立。<br>傅先生告诉我们,原计划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文献百卷文钞》又有了新的创新和扩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庆典献礼系列作品》: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文献百卷文钞》小楷100万字;以红色丰碑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百年人物百人印存》,为200位党史人物治印;以红色诗钞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先烈百首诗钞》,收入100位党员先烈的诗篇;以红色理论为主题的《习近平同志整党治国百论精要》,用楷行隶篆草五种书体书写的习近平同志100篇经典论述。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世纪之作,在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庆典之际向党献礼,将一件盛事! <div>年逾花甲的傅俊来先生,并不认同自己是著名书法家,他风趣地说:“你们是记者,我是写者。书法是我的快乐、书法是我的生活、书法是我的生命”“用书法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这位写者的光荣使命。”为此,他为自己刻制了一方“六十如秋”的闲章,他说年到花甲,正是人生的收获季,就像一个种田人,秋天来临,不应该躺倒享清福,要继续努力,收获劳动果实。写字亦如此,每一个字就好比一粒粮食,一部经典就好比一个文化大粮仓,要写出来留给后人。<br><strong></strong></div><div><strong></strong><br></div><div><strong>作品虽无言,文字有生命。打开傅先生那足有万千之巨的作品档案,他的人生履痕清晰可见。</strong><br></div><div><br></div><div>轻轻翻开傅先生那足有万千之巨的作品档案,他的书法艺术之路,会顺着时间的顺序跃然纸上。不用听他讲述,你就会了然于心。</div> 青少年是训练写字的初级阶段,傅先生毛笔字师法柳公权,看他1976年写的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字迹中有明显的风格痕迹。<br>硬笔字师法邹梦禅先生,邹先生1953年8月书写出版的楷行草对照《二千常用字钢笔习字贴》仍保留在他的档案中。付先生非常感念邹先生,认为钢笔字至今仍无出其右者。80年代中期,他在哈尔滨日报以“硬笔书坛”栏目,举办书法讲座时所写的楷行对照《钢笔习字贴》,仍留有邹先生钢笔字的韵味和风骨。<br>80年代傅先生从写字实用阶段向书法艺术阶段发展转化,他通过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学习,大楷由柳到欧、小楷师法钟王,深得魏晋遗风;古文字从大篆入手,遍临金文各派;隶书从汉隶起步,涉猎诸家碑帖,实现了由字的实用性到书法的艺术性的华丽转身,成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早期会员中年轻一代的翘楚。当时的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雷省长向他索求左笔书法“难得糊涂”,并为他题写了“左笔新秀”的赞誉回赠。 初入书坛正是傅先生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在《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写字》、《中国钢笔书法》等报刊杂志等刊物发表《行书运笔十法》、《硬笔书法漫谈》、《硬笔书法纵横谈》、《钢笔字跳跃速写法》等论著。他遍访学者大家,登门请教于游寿、周齐、范培鉴、沈重、边健如、邢衍、王新民等前辈,并被王新民收为入室弟子。<br>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位傅先生早期的艺术导师陆天波。早在1979年傅先生在哈尔滨轻工学校就读学前,就设计出一种糖果包装机,被国家轻工业部安排在浙江镇海骆驼镇第二机械厂试制,他到该厂监制。此时闲暇逛书店时,他被一件书法作品所吸引。一位店员大姐说,这个大书法家是他的邻居,可以引荐他去拜访求教。于是他幸运的结识了江浙书坛名家陆天波,并得到了陆先生的艺术熏陶和指导 ,从此走上了书法艺术的求索之路。<br>从档案里,我们看到傅俊来搜集的陆先生的作品和累积成册的几十年书信留存,他们交流最多的还是书论。打开傅先生的印盒,大大小小的20余方篆刻印章,除了是自刻的几枚之外都是名家所赠,常用的4枚却是陆先生80年代的倾情之作,足见其感情之深,期望之殷。 在傅先生存档的稿件里,有一篇《硬笔书法纵横谈》,在涉及到古文字形成和古文字书写工具的论述段落中,经游寿先生修改更正的字迹或密集或稀疏的留在字里行间,甚至错字漏字都被一一纠正添补,足见老一辈学者大家的治学态度和书法风采。<br>在傅先生另外存档的藏品中,有两件范培鉴先生写给他的隶书“自强不息”和楷书“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记录着范先生做人的原则和对晚辈的教诲。<br>进入90年代,傅先生远离书坛,潜心于篆隶的研习。档案中有一段拜访篆隶大家张天民的记录:拜师访友,不可无酒。天民师坐在他宽大的书案旁,就篆隶的传承、未来纯艺术性书法创作发展方向和美学价值取向,与傅俊来侃侃而谈一个多小时,让一个处于篆隶的云里雾里找不到北的迷失者,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的路。从两本题有书家赠言的《张天民书法作品选》中,看得出张天民对朋友的祝愿和寄托,笔墨之间所充盈着的温情厚重之感,令人如沐春风。 <div><strong></strong><br></div><div><strong>多少个不眠之夜,傅先生在幽冥中悟道;多少次白驹过隙,傅先生在喧嚣中思考,他终于悟出了大道至简、古朴为美的道理。</strong><br></div><div><br></div><div>在篆隶峰巅之上,傅先生用十年跋涉攀登其间,或仰视或俯瞰,起伏跌宕,无所不用其极。面对法帖,他如与古书家对话;面壁而坐,他如与古圣贤参禅。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幽冥中悟道;多少次白驹过隙,他在喧嚣中思考,他终于悟出了大道至简、古朴为美的道理。<br>大篆具有古朴之美,小篆具有精致之妙,都是时代的流行之美,所体现的既是当代的价值取向,又受时代物质条件所局限。所以,傅先生认为学习篆隶,师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法,变其法而不离其宗。古为今用,古今融合。欲体现出现代的书法艺术之美,就要用创作的理念临摹、用临摹的意境创作、在临摹和创作之间达到理念融合、意境融合、形体融合、风格融合,创作出自己独有的书法艺术作品来。</div> 欣赏傅先生的大篆作品,笔意厚重古拙,处处古法又无法可循。依稀还蕴含着“散氏盘”一派的厚重疏朗、错落有致的雍容;依然还透射着王孙钟一派的精雕细琢、劲健秀挺的华贵。看他的小篆作品笔意高古清新、处处规范有法可依,既坚持了李斯秦篆一统天下的法度,又融入了西汉新莽嘉量帖不朽的精良风范。充分表现了古文字进化中大篆的线条形体结构的多样性和小篆的“线条形体结构的等线性、对称性、等距性”渐变原则。<br>看他的隶书,起帖曹全收帖张迁,期间遍临史晨、乙瑛华山、礼器等十大名帖,他追求的隶书艺术目标是“古拙遒劲、丰筋瘦骨”之美。在他存档的第五部《金刚经》的前半部,隶书法度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后半部法度尽舍,无规无矩无法可循。<br>他的隶书大字,方笔起伏入纸,遒劲而行,跌宕而出,给人以迎风舞动长鞭巨绳的遒劲之感;拇指般大的小隶书温润规范,有如名门闺秀、窈窕淑女,令人心动。其中的第一部小隶书 《无量寿经》长卷,被净空法师收藏,法师一直供奉在自己的小佛堂。 傅先生存档的楷书系列作品颇丰,大楷临摹以欧柳为根基,辅以颜赵褚虞;魏碑以张猛龙郑文公为根基,辅以爨龙颜、始平公、张黑女、董美人;小楷初临《灵飞经》,后以钟王《宣示表》、《乐毅论》为根基,辅以《黄庭经》,《孝女曹娥碑》、《洛神赋》玉版十三行。他的小楷在80年代中后期就已趋于成熟,深得革命老人沈重先生的喜爱,特意写了一幅岳飞《满江红》小楷送他,据说是唯一送人的小楷。<br>近十年来,傅先生的小楷已趋于完美的境界,笔笔精妙、字字精妙、篇篇精妙,被世人称之为“工笔小楷”,与工笔国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仅儒释道经典小楷写本书法就多达400多万字,成为收藏珍品。<br>他的行书以《怀仁集王字圣教序》为根基,辅以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和米芾行书诸帖,行书成熟期的作品融入了篆隶的元素,八方用笔,纵笔重墨,产生内涵外敛、昂扬激越、酣畅淋漓的感染力。大字行书,内涵外敛,如熊虎步在崇山峻岭闲庭信步;小字行书流畅多姿,如猴攀援在山石林间跳踏腾挪,似醉酒摘桃。远看气势近看神,他的大小行书各有精妙可圈可点。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在《草诀百韵歌》首句就说“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可见草书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潦草写法。傅先生的草书以孙过庭《书谱》和智永小草《千字文》为根基,辅以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帖》。从80年代的档案中大量的临摹作品,可以看出他是在草书上下了大力气的。其中用普通新闻纸临摹的全本《书谱》惟妙惟肖,敷在原帖上几可乱真。存档中有小草书写的半部《论语》是成熟度很高的上世纪末作品,满卷是书谱的笔意,隐约透着怀素张旭大草的风韵。<br>“临帖得其形,读帖得其神,三分临七分读,读临结合”,这是傅先生的心得。看他的临摹作品,有其形,得其神,形似神也似 。融合后的创作,处处像原帖,处处都不是,因为字里行间不仅融入多种传统元素,还融入很多创新元素。<br>如今傅先生的书法创作已达到鼎盛期,他仍然在书山上攀登不止。他65岁变法,楷书一改轻车熟路的欧柳基础,另辟蹊径融入篆隶魏碑的笔意,一改严谨细腻一丝不苟的法度风格,大胆追求“刀刻斧凿的金石之气、山崩坠石的凌厉之势”,楷行隶篆笔意熔于一炉,果然锤炼出别开生面的楷书“金刚体”:横竖中锋逆入直出,撇捺或方入直出或直入蛇行,转折内圆外方,主笔弄险,笔速迅捷,笔势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div><strong></strong><br></div><div><strong>回看来时路,勿忘我们为什么出发。为此,傅俊来焚膏继晷,累而不疲;宵衣旰食,自我加压。</strong></div> 半个多世纪,傅先生临池尽墨,退笔成冢。书法艺术虽然达不到超逸绝伦的高峰,却也是“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我只是个写者而已。所谓的泰斗、大家,超过古人了吗?书法,可以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跃然纸上的是一种感悟,一种情怀,是呈现自己灵魂的方式。作为书法艺术家,首先应该静下心正视自己,正视中国文化,将书法沦为敛财之道是对文化的亵渎。”这可能就是别人盆满钵满,但他却是生活在艰难窘迫之中的根本原因。<br>傅先生确是是位满怀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在浮躁的金钱社会,他像苦行僧那样孤独的跋涉。在自己一间简陋的工作室,他带领“手书国学经典”志愿者团队,每天坚持书写国学经典,每部经典先由志愿者用铅笔抄校,然后由傅先生用毛笔小楷写成。他的作息时间是早5点到晚10点以后。饿了一碗清水面,渴了一杯凉开水,不饮茶、不喝酒、不吸烟,一天饮食5元钱足矣。 建党95周年,傅先生反复咀嚼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感悟最深的是,习主席的这一番话:“让‘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br>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br>傅俊来告诉记者:习主席的这番话,一语中的,振聋发聩。忘了来时路,丢了初心,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所以他决心,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书法文钞的形式书写我党百年文献,即可使自己以及参与者受到别开生面党性再教育和灵魂再洗礼,又可以通过精美书法增强文献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党员和群众重温我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增强爱党意识,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此,傅俊来焚膏继晷。每天都是“一觉即起,”“累而不疲;”倾其所有“穷且益坚。”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书写《中国共产党百年文献百卷文钞》过程中,傅先生一次次陷入沉思,一次次受到震撼。他越发觉得,中共党史是一部百科全书,不仅包括党的革命、战争、思想、理论的历史,也包括经济、教育、科学、卫生、外交等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重大决策。在新时期新阶段,党在历史上的智慧,仍具有资政育人、经世致用的作用,对社会各领域都具有突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因此,他愈发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自豪,同时又觉得不够。他又根据自己新的感悟,自我加压,增加了以红色丰碑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百年人物百人印存》为200位党史人物治印,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形象、最悲壮的历史。通过为200位党史人物治印,傅先生要让人民从宏观的视野、大历史的眼光,审视党史人物,学会敬仰领袖,珍视英雄,这是民族复兴必备的优秀品质和修养。<br>还有当今如何对待牺牲奉献精神的问题、理想信念等问题,傅先生以红色诗钞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先烈百首诗钞》,收入100位党员先烈的诗篇,对此做出了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回答。<br>《习近平同志整党治国百论精要》用楷行隶篆草五种书体书写的习近平同志100篇经典论述。生动艺术地展现了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时代特征、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揭示了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大国领袖的卓越智慧。 <div><br> </div><div><br></div><div><br><br><br><br><br><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