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散文】桂林印象

行者归来

<h3><br>散文/摄影 行者归来<br> <br> 南宋诗人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让我对桂林向往了许多年。在我的心中,桂林充满了远离俗世凡尘的想像,寄托着对遥远梦境般山水的出世情怀。<br> 我寻找不一样的桂林,不一样的感动,也是渴望寻找一种个人与山水对话的方式。 生命是一种等待,而家园正是生命中等待的记忆。那烟雨云雾中的玉簪罗带,那江流交错处的田园人家,那晨光暮霭间的思绪飞舞,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溢满了难以割舍的家园眷念与无以言说的莫名渴望。我是匆匆过客,在踏上桂林的一瞬,陡然升起的这份刻骨铭心的眷念之情,就在山水悄无声息的浸润中花落桂林了。<br> 韩愈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种形象,这就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相依,共同勾勒出了一个自然天成的梦中仙境。登上叠彩山顶的拿云亭,凌空了望,桂林城尽在眼底。漓江澄碧,自北向南穿城款款而过,清澈如练,桃花江在西边隐约可见,妩媚多姿,而万点峰峦则点缀江水两岸。靖江王府内的独秀峰,平地拔起,孤峰兀立,以它为中心,群山环拱。山上绿树葱茏,翠色欲滴,正面端庄巍峨,侧面挺拔秀丽。漓江边的伏波山,依江突起,大有阻遏回澜、截堵奔流之势。而散布桂林城边的象鼻山、普陀山、月牙山、南溪山等等,在阳光和雾霭的照映下,碧绿、翠蓝、 银灰,浓淡有致,层次分明。宋代诗人刘克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勾勒了桂林的地理品格。桂林的山是独特的,有的孤峰一座,有的连绵一片。行走间,导游解说:“桂林的山,三分像,六分想,还有一分导游讲。”真的,在解说声中再去看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山峦,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狮子,无奇不有,回味中竟一个个鲜活了起来。<br> 漓江,在游人的眼中,永远是一幅水墨丹青般的画卷,徐徐展开,把水的柔情与山的峻峭融为一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也许是生性淡泊,清幽宁静之所一直是心之向往。漓江如梦似幻般的淡雅与朦胧,恰好符合我内心深处对于远离尘世喧嚣的渴望,然而始终无法真正地做到心无杂念,便只能在刻意的选择中寻求些许的安慰。<br> 此时,享受片刻的静谧与安宁便是难得的奢求了。依在游轮栏杆上,看江中游鱼历历可数,山影虚实相生,愈加的清秀异常,一时之间当真把人带进了神话世界。倒影是漓江的一大奇观,“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黄布滩是欣赏倒影的绝妙处,游船至此,绿竹旖旎,茂密成阴,柔澜四荡,倒影依依。江水赋予凝重的山水以动态、灵性、生命,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绿洲、险滩、深潭、飞瀑、翠竹、木楼,所有的一切显得如此的赏心悦目,冶性陶情,弃俗绝尘。<br> 漓江最美的时候是那时有时无、虚无飘渺的烟雨云雾。烟雨中的漓江,云雾迷茫,两岸峰峦若隐若现,这“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朦胧景致,给人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一江烟雨,宛若一幅泼墨山水,难怪有人说,漓江流淌的不是普通的山水,而是梦,是画,是情。正如诗人贺敬之所唱:“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br> 非常有幸,我游漓江是半段烟雨半段晴。船出磨盘山码头,天便阴了下来,随后天空中飘荡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游客早已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纷纷登上甲板四下眺望。烟雨中,峰峦间缠绕缕缕云雾,与山色融为一体。水天相接处更是一色含蓄空蒙,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鲤鱼过江、童子拜观音、神笔峰、八仙过江,烟雾中都象披上轻纱,层次分明,满是说不尽的诗情画意。漓江两岸的凤尾竹,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在这幅黑白画卷中平添了浓淡相宜的墨色。船行漓江画廊一多半,云开日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千峦百嶂,尽入眼帘。<br> 画山,是大自然在漓江边向人们展示的梦幻般的壁画。九峰耸峙、临江壁立的画山,硕大无比的崖壁上,粉墨纵横,色彩斑驳,像一个浪漫主义画家把豪情注满笔端,挥洒自如地完成的一幅骏马图。遥望画山,画面上便会出现一匹匹形态各异的骏马,有的仰天长嘶,有的扬蹄奋起,有的漫步山间,有的安然饮水。说是有九马,可多数人只能数出五、六匹而已,就再也找不出来了。于是,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 其实,画山骏马知多少?尽在游人心目中。清两广总督阮元爱画山几近到痴迷的地步,他为官六年,竟五次乘舟游画山,并为它写了长诗《清漓石壁图歌》,“天成半壁丹青画,幡然高向青天挂”,“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如今,在画山渡口不远的崖壁上,仍可见阮元题刻“清漓石壁图”五字大榜书。<br> 独秀峰下的靖江王城,繁华落尽,如今透出的只是真淳。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在明洪武三年被封为靖江王,藩国于桂林。靖江王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历时20年。王府内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无所不备,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王城富丽堂皇的宫殿后来在李定国农民军的一把大火下化为灰烬,仅剩下一些古老的石阶、玉陛勾栏,让后人凭吊浮想。“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里的唱词,一样让人感慨物是人非、世态无常。靖江王的繁华鼎盛,是永远湮没在尘埃落定的史籍深处了,纵然靖江王前世何等的富丽堂皇终究是抵不过时光的逝去,如今也是一抔黄土,化为了几缕虚无的魂魄。<br> 寂静的黄昏,我游荡在这古老宁静的城里,想寻找一点什么,就像在一扇锈迹斑斑的沉重铁门之外,于脑海中搜索那一把同样满是污渍和破损的钥匙。这样一把钥匙将打开一扇门,甚至一座城,获得一种契入历史的方式,一种对未知和神秘的触摸,一个人与一座城、甚至一部历史的对话。<br> 红晕的宫灯点亮了,在入夜时分。夜色浸染了小道,那青灰色的、凝重的石板路似乎在流动,将我带往每一条幽深的小巷,每一处僻静的殿堂。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早已恢复了红砖绿瓦的旧时模样。山后面新修了青砖仿古的贡院,有几个身穿戏服的学子正努力模拟着科举考试的种种,娱人娱已。然而,物依旧,人已非。纵然如何努力,我们也无法再假设什么,只有让惆怅一点点在笑谈中灰飞烟灭。历史的碎片依然在,破碎不堪,即使保存下来,也只是一个寓意的美学象征,一个苍老的文化符号。而我,久久徘徊在这悠长寂寥的林阴道里,触目所见的,只是喧嚣后的平静,繁华后的凋零。人,便也在平静中沉淀了。<br> 有位诗人说过,“山水的故事其实就是人的故事”。隐藏在美丽山水背后的,有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代表这种憧憬和向往的,就是风景的灵魂。桂林山水有很多美丽而忧伤的传说,而我在桂林只想寻觅歌仙刘三姐的仙迹。<br> 刘三姐,承载了人们太多关于桂林的印象。站在那棵历经千年又久负盛名的大榕树下,我只能静静地凝视,静静地倾听。我知道,长久的看一棵古榕,会把自己看进去,会觉得这是一个绿色的梦境。桂林山水这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让刘三姐成了画中人,青山碧水之间刘三姐飘然而至,悠扬的歌声仍在浩渺烟波上滑动。刘三姐的故事如今已是耳熟能详。其实,刘三姐也一直活在桂林的山山水水之中。站在桂林的土地上,看秀色可餐的风景,听耳口相传的故事,还有人们在山水间的纵情高歌,我已知道,刘三姐并不仅仅存在传说中,更多的是存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可是在我的脑海中,却已是分不清究竟是桂林带给了对刘三姐的记忆,还是刘三姐带给了对桂林的印象。<br> 告别桂林,我会执著地坚守着记忆中的那一方美丽与纯情。但一个真正渴望认识她、了解她的人会发现,桂林,是一张洗尽铅华、不施粉黛、日益清新脱俗的容颜,更是无数人梦境中百转千回的依恋与不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