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故事,——边城支教随笔

胡广庆

<p class="ql-block">  时值五月。一年的支教工作,来日无多。此刻,心中思绪万千,禁不住流露笔端。也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感人事迹。只想将我在茶峒(边城)经历的故事如实记录。随心所欲地写点文字,不好怎么拟题。因为我这是第五次来湘西支教了,就以“第五个故事”权当标题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茶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边城夕照</span></p> <p class="ql-block">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经典描述,烩炙人口。没错,我这里说的茶峒即当年沈老先生笔下之茶峒。现在改称“边城镇”。自2020年9月起,我将和另两位益阳同事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支教时光。</p><p class="ql-block"> 苗语中,茶即指汉人;峒,即指一块平地。茶峒,即一块居住着汉人的平地。由此可见,历史上这里各民族早已和平共处,亲如一家。我有机会在此工作,体验这里民族大家庭友好团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深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师德之光,闪耀边小</b></p> <p class="ql-block">  位于边城镇上的边城小学,1912年创办。历经沿革,六易其名。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边小深厚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我与一场湘西州教育界师德师风整治运动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边小有一千多名学生。偌大的校园,环境打扫,集会,就餐,上下楼,放学……,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良好的校风是边小高尚师德的写照。然而这里的同行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响应州教体局的号召,秉承“将帅若不德,兵勇奈其何”的理念,谨遵“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校训。上下一心,真抓实干。修养自身,以德育人。</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支教仅一年时间。本打算除了认真教书外,不参与其它活动。但边小如火如荼的师风师德学习,让我深受感染。我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场运动中。我和这里的同行们一起学习,交流,反思,整改,写心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师德之光,在此闪耀。经过这场运动的洗礼,百年老校,底蕴必定更加深厚。我全身心参与其中,心头忽然升起了一份愉悦,一份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边小校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杨莹莹</b></p> <p class="ql-block">  我在边城小学五(1)班任教语文。第一天上课,班上一位女同学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扎着一个马尾辫,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老师上课时,她总是一副笑脸。一看就是一位很阳光的孩子。尤为突出的是,每次课堂提问,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颇有见解。下课后我特意看了看她的作业本,她的名字叫杨莹莹。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位同学一直表现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我们三位益阳支教老师去镇上吃点夜宵。来到一家烧烤店,店老板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胡老师”,店里一声熟悉的问候声传来。我扭头一看,正是杨莹莹同学。此刻,她正在店里帮忙为客人们送烧烤,送茶水。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这店是杨莹莹家开的。店主人见孩子和我打招呼,知道我是孩子的老师,更热情了。说了很多诸如“感谢老师对杨莹莹的教育培养”之类的话。通过进一步交谈,我才知道我判断失误。杨莹莹同学父亲已过世,母亲在她才几个月大时已改嫁外乡。店老板是她姑妈。烧烤吃完了,我们也该买单了。可杨老板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再三推辞后,她说“这样,这一次我请你们三位老师。下次来我照常收钱。”盛情难却之下,我们也只能这样了。</p><p class="ql-block"> 返校的路上,我深有感慨。这么阳光,这么好学的孩子,想不到竟是一位孤儿。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我也很庆幸,杨莹莹遇到了一位待她如亲生的好姑妈。以我支教五年的经验,我深知在湘西大山深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甚至像杨莹莹这类孤儿不在少数,而留守儿童更比比皆是。不是哪个孩子都像杨莹莹同学一样能遇上这么好的一位监护人。他们固然有国家政策的帮助,有社会力量的帮助,但我们作为亲临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除了精心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有义务对他们从心灵上倍加关爱,陪伴他们渡过一个美好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帮扶</b></p> <p class="ql-block">  扶贫先扶智,所以教育是扶贫工作中关键的一环。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边城小学的帮扶工作很具体,很到位。全体教师都有明确的帮扶任务和具体的帮扶对象。连我们三位来自益阳的支教老师也不例外。正所谓“精准施策,尽锐出战”。</p><p class="ql-block"> 我的帮扶对象,分布在边城镇长老坟村和码头社区。所谓帮扶对象,是指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等需要特殊关爱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刘官弢,现在边小二(1)班读书。是一位开朗的小男孩。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在学校食堂。那次中餐后他主动守在食堂门口帮助收碗筷。我问他是不是班主任安排的,他说不是,是做义务工。后来他成为我的帮扶对象,我才知道他的名字。他住在边城镇码头社区一组。初次去他家走访,他爷爷接待了我。这位快八十岁的老人很好客,也很健谈。为了生计,孩子父母远在浙江温州打工,赚点微薄收入。爷爷,奶奶,孙子三人留守在家。</p> <p class="ql-block">  像刘官弢这样的帮扶对象,我有十名。工作之余,我总会这样挨个走访帮扶对象家庭。通过多次走访,这些家庭给我的印象是经济条件都不好,监护人都是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次走进这些家庭,孩子们都很礼貌,主人也很热情。他们家境虽暂时不好,但其乐观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我的到访,只是对孩子家庭学习和安全知识等方面作了一些指导,传达学校对他们的关怀之情,宣传一下党的扶贫政策。还有就是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满足,很感谢。</p><p class="ql-block"> 天真的孩子,纯朴的老乡。作为“三区”支教老师的我,再一次深感使命的神圣。好在我党早已誓言“扶贫路上,决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相信有好的政策,再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必将沐浴着党恩,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结束语:</b></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小型聚会上,边小石校长举杯对我说道“你们三位是我所见的支教老师中最敬业的,真诚欢迎你们明年又来我们边小支教!”也许,这是一句礼节性的话语。但言由心生。能获此高度评价,我心足矣!</p><p class="ql-block"> 一年的使命即将完成。然而茶峒,边小的故事远没有说完。它们将如悠悠清水河,永存我心,长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悠悠清水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2021.5.12.边城小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