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h3><b>师自明同志担任涉县县委书记期间大事记</b></h3><font color="#167efb">(根据中国共产党涉县简史记载整理)</font><br><b>涉县抽调干部支援新区</b><br>从1947年起涉县从本县干部中抽调了许多骨干分批输送,“南下北上”支援新区工作。1947年11月,师自明担任县委副书记时,涉县已组织了两批南下干部。1947年10月31日,太行区党委通知,抽调第三批干部南下,带新兵到大别山区开辟工作。刚担任县委副书记,师自明就亲自组织了这次干部抽调工作。很快,涉县抽调了30余名干部,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秦平和师范学校校长杨百川带队,与11月14日在林县五地委驻地集中整编。之后这批干部分赴豫皖苏区。<br>1948年8月19日,县委布置各区扩军工作,到月底基本结束,全县共扩军560名。<br>这次扩军,县委的部署是第一阶段是,对干部党员进行政治教育和学习时事,使其提高认识。第二阶段,掀起参军浪潮,发动干部和积极分子第三阶段,总结三军经验,做好优抗工作。<br>如七区,于8月22日首先在区召开村干部共58人的会议,布置扩兵任务,随即掀起参军运动。太仓村任巨魁、丁岩村任乃交口村农会主任等通过回忆过去被土匪抢掠的惨痛遭遇,坚决报名参军。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全区于30日仅7天时间完成扩军任务114名。<br>1949年初,党中央决定从老解放区抽调一批干部随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接管新区。这年2至3月底,涉县抽调了60名干部由县委副书记高华杰带队,与武安南下干部合编为“长江支队一大队二中队”。 <b>涉县循序渐进的合作化</b><br>当时,各地搞起了变工队,对农业发展起了作用,但也显示了缺陷:1.组织分散规模小,力量单薄,不利于较大规模的生产劳动建设。2、还受小农经济旧思想束缚,不利于接受新生事物,创新路子。3,思想因循守旧,不利于采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鉴于此请况,县委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分散的小型的变工队逐步地由点到面转为互助组。但注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和引导教育。通过教育引导,群众参加互助组的积极性很高。县委又及时提出建立互助组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不限范围、不限规模,自主自愿、自由结合,在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动下,不少群众向那个先进的变工队靠拢,在变工队的基础上转建为互助组,从全县互助组的组织形式看,有的为了方便以邻里为主,有的以居住片为主,有的以家族、亲友为主,也有的以人强马壮结合,贫困农民则以志合为主组建,出现了规模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互助组织。 <b>涉县庆祝开国大典</b><br>1949年,涉县人民政府县长赵胜前,作为老区代表被邀请出席了开国大典。<br>10月2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直属库大院搭起了台子,召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井店、偏凉、河南店、温神头、胡峪等乡村群众参加的万人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由县委书记师自明主持,副县长郜思正作大会报告。会后分路游行。 <b>解放初期涉县县委的几项重点工作</b><br>建国后,涉县由于长期支援革命战争,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很大,人民群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全县经济,首先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为此县委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br><b>一是及时提出恢复经济的总的指导方针。</b>1949年10月23日,县委召开了由648名党员参加,会期4天的全县党员代表大会,及时对1949年前半年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搞好冬季生产,做好冬季工作,迎接大生产远动。10月26日,又召开第一届全县各界代表大会,通过与会640名代表向全县各界发出了恢复涉县经济的的总动员。1950年2月4日,在涉县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以恢复为主,以粮棉为中心”的生产方针。1951年2月4日,县委再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指出:1951年全党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工业生产。<br><b>二是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b>县委根据抗战时期发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和上级的指示,积极发展互助组,到1952年发展互助组47819户,使全县86.7%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51年11月,涉县第一个初级社——小西交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1952年沿头村建起了第二个初级社。合作社的劳动生产效率较互助组又有了大的提高。小西交合作社产玉米比单干户玉米提高了30%。<br><b>三是表彰劳动模范,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b>县委、县政府对劳动英雄进行了大规模的表彰奖励。1949年12月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劳动英雄大会,表彰劳动英雄166人。1950年9月,推选岩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凤竹、峪里村副村长魏小捧进京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br><b>四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群众吃水困难</b>。从1950年到1952年,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修滩地10346亩,梯田31914亩,打水窖19147眼,建水池94座。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解决人民饮水过程中,涉县得到了上级党政机关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51年9月6日,至9日,以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为团长、史纪言为副团长的中共中央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来涉县访问,将毛主席亲笔题词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纪念词和慰问信赠给老区人民。通过座谈了解到涉县存有饮水困难,慰问团回京后向党中央作了汇报。党中央了解这一情况后,责成河北省政府拨款19亿元(旧币)资助兴建饮水工程。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饮水工程施工所,利用这笔资金,组织群众挖水窖1766眼,建水池94座,可蓄水235621立方,解决了69个村的饮水困难。<br><b>五是积极发展林牧业生产。</b>县委根据本县山多,林木、林牧资源较丰富的实际情况,组织群众发展林牧业生产。1950年至1952年三年间组织群众群众植树138.9万株,其中果树87.4万株。三年养羊79519只,比1949年增加36228只。<br>在抓好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恢复全县交通摆到了优先地位。<br>1949年冬天,全县的道路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在邯长线上,将徘徊至龙虎、乱石岩、鸡鸣铺路段改走徘徊至固镇、十里店、阳邑、西戌、鸡鸣铺路段20公里,并将12.5公里狭窄路段加宽为6米。1950年至1952年,阳邑至涉县路基加宽,并增建东窦庄、沙河、西戌、鸡鸣铺等桥梁,完成了偏店、井店、涉县城路段改线工程,车辆通行能力增加。<br>1951年5月1日,在涉县城南关与河南店之间清漳河上,开始动工兴建漫水桥,同年10月竣工。该桥为石拱桥结构,全桥17孔,桥长320米,接过水路面210米,总用工12万个。由国家交通部投资43.4亿元(旧币),这架桥的建成结束了清漳河涉县段上无桥历史。<br><b>恢复工商业是县委、县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进行的又一重要工作。</b><br>经过三年恢复发展,涉县工业企业个数由1949年的309个发展到1952年底的587个,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51.5万元增加到1952年底的412.4万元,通过发展供销合作,促进了全县商贸业的发展,全县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206.8万元,发展到1952年底的370.9万元。<br>全县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巩固人民政权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创业初始阶段,其意义非常重要。